汪倩
如果生活可以濃縮成一本書,那么,那些光陰的故事就都被折進了書中的某個章節。每一次翻開這本書,記憶的閘門便會打開,各種滋味紛涌而來。劉麗云老師的這本“書”,是關于成長的,是美好的。
從一味“用力”到學會“走心”
1992年從首師大英語系畢業后,劉麗云老師回到了母校大興一中。剛擔任班主任那會兒,她激情滿滿,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付出,認真負責,就一定能把班級帶好。然而,不久后發生的一件事給了她當頭一棒。
一天,班里一個學生將一個喝剩下半瓶水的礦泉水瓶從窗戶扔了出去,正好落在經過的一個學生面前,把這個學生嚇壞了。劉老師知道后很生氣也很后怕,決定要嚴查這件事情。然而,她剛剛當班主任,對于怎么處理這件事也有點兒懵,于是向組里一位老教師求教。老教師告訴她:“你就在班里說,讓扔瓶子的學生放學前主動找你承認錯誤,否則的話就會有很嚴重的后果。”結果,放學前根本沒有學生找劉老師,不僅如此,在此后的三天也沒有動靜。
這件事情讓劉老師非常尷尬,但是更多的是讓她開始思考:班級管理不能一味“用力”,還得“走心”;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一定要根據自身特點和學生情況來管理班級。于是,她開始改變策略和方式。例如,有的班級學生非常活潑,劉老師就會用開玩笑的方式指出他們的錯誤。如看到學生亂扔垃圾,劉老師假裝生氣地說:“劉老師很生氣,后果很嚴重!”當時正值《天下無賊》上映不久,學生聽到這句熟悉的臺詞先是一愣,隨后哄堂大笑。之后,再也不見學生亂扔垃圾了。
學生剛從初中升入高中,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經常隨意擺放個人物品,劉老師在班里說過很多次,甚至專門召開主題班會,但是并沒有明顯改善。思考之后,她想:為何不發揮學生干部的積極性,讓學生來管理學生呢?于是,班里形成了這樣的制度——每當發現學生亂放個人物品,宣傳委員就會給他們拍照,洗出來后貼在班里的宣傳欄。照片里沒有學生,劉老師也不會在班里點名,但被拍的學生看到后很不好意思,馬上就回座位整理。慢慢地,學生都形成了良好的習慣。
除此之外,怎樣激發學困生的積極性,也是她一直思考的問題。班里總有幾個水平較差的學生,以前,劉老師做的就是課余給他們“加餐”,課上多給予關注。雖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劉老師想是否可以挖掘他們更大的潛能。在排座位的問題上,她做了一些文章。她定期輪換座位,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此外,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如有一個學生數學成績不好,想調到另外一個數學成績好的學生旁邊,劉老師在征求雙方意見后同意了。一段時間后,劉老師向數學老師咨詢,看看這個學生的數學成績是否有進步,座位調整是否有效。時間長了,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大大激發,一些偏科的學生薄弱學科的成績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整個班級都是滿滿的正能量!
從一味“用力”到學會“走心”,劉麗云老師在17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給予學生溫暖的陪伴,同時也溫暖了自己。
用思想點燃課堂
剛開始工作的幾年,劉老師覺得特別累——課下埋頭備課,課上對于學生不明白的問題一遍遍地重復。講課對于她來說,更像是體力勞動。“為什么課上說了這么多遍,學生還是不會呢?”她很困惑。
后來,她參加了各種培訓,如北京市學科帶頭人高級研修班、市級中學英語骨干培訓班等,在專家的引領下研究學科教學,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
語言學習,大量的輸入是基礎,適當的輸出是鞏固所學知識的形式。明白了這一點,她改變以往“費力不討好”的機械背誦的形式,創造讓學生“輸出”的機會。例如,學生學完一篇文章后要重寫、復述,通過變換人稱,如“I”換成“He/She”,重新復述故事或者寫下來。又如,在每節課的前五分鐘設計“free talk”,每個學生都要站在講臺上,用英語介紹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有一個男生,對計算機很感興趣,就給同學介紹DOS系統,雖然內容非常專業但學生們都聽得非常認真,中間不停地提出各種問題。這樣,本來五分鐘的“free talk”拖到了10多分鐘。
劉老師教的班級中,有理科班,也有文科班;有實驗班,也有平行班,面對層次不同的班級、水平不一的個體,怎樣有效開展教學呢?劉老師進行了“階梯式教學法”的嘗試。所謂“階梯式教學法”,就是針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目標、課程設計、思維挖掘等方面進行不同的設計。例如,有一個寫作任務是“I have a dream”,學生要圍繞夢想是什么(what)、為什么會有這個夢想(why)、為實現夢想應該怎么做(how)進行闡釋。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劉老師引導其就社會發展中的某個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如“解決人口問題”“消滅大氣污染”等,充分挖掘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于水平稍差一些的學生,則引導其介紹自己想從事的一個職業,如醫生、警察等。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發展。在此基礎上,劉老師參與完成了《階梯式寫作教學法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與研究》的課題,并獲科研成果優秀獎。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對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給學生創設更多自由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因此,劉老師又開始思考怎樣在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例如,在高三復習階段,學生要做很多的模擬題,對于錯題的處理,劉老師并非直接告訴學生做錯的原因和正確答案,而是先讓學生自己討論,對于討論無法解決的問題,她再統一講解。如有一道閱讀理解題學生做錯了,在學生討論時,劉老師聽到他們的對話:“你為什么選C呢?你是怎么想的?”“你再讀一下文章第二段,答案就在里面呢!”“好,那我再在讀一下!”……
從用身體教學,到用思想教學,劉老師在與學生同行的路上也發現了更好的自己。
一顆好奇心,讓成長一直在路上
改變固有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并非一件易事,但劉麗云老師敢于突破自己、挑戰難題,這一切,都歸結于她的性格特點——對新鮮事物總有一顆好奇的心。
剛剛工作的時候,基本上所有的教師都是在黑板上寫板書,雖然教室里都配備了投影儀,但很多教師因為不習慣所以棄之不用。劉老師則不然,她琢磨如何把板書和投影片結合起來,提高課堂效率。那段時間,劉老師積累了大量的投影片,雖然現在已塵封在辦公室的書柜里,但是它們卻是劉老師大膽嘗試、突破傳統方式的見證。
三年前,劉老師從班主任的位子上“卸任”了,擔任年級主任一職。雖然學科教師、教研組長已經讓她千頭萬緒、忙碌不已,但敢于挑戰自我,愿意不斷嘗試的她還是接下了這一重任。
“新的崗位,讓我‘解鎖了很多新的技能!”劉老師開玩笑地說。以前,劉老師的電腦技術水平僅限于用word寫寫教案,但是成為年級主任后,要做整個年級的成績分析對比,就得用excel里各種計算工具,這對于已經不再年輕的劉老師來說并不容易。但她絲毫沒有猶豫,立刻參照教程學起來。這一點,同組的年輕老師都佩服得不行。
不僅自己對新知識有求知欲,她還帶動更多的同事一起探索未知。面對新高考,劉老師帶領40多名教師,在實驗班內部進行物理、化學兩個學科的分層走班教學嘗試;為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她又帶領老師們在年級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年級文化行走社會實踐活動、環保主題演講比賽、英語原創戲劇表演、校本課程開發等。
一路走來,一路成長。26年來,雖經歷過迷茫、困惑,但劉麗云老師收獲了成長的幸福。雖然前方還有很多未知的挑戰,但相信她會用自己的智慧、愛心續寫成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