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潔歡
【摘 要】 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因為其綜合性強,很容易會因為目標不明、活動分散、成果呈現方式紛雜而使活動流于形式,因此,在綜合性學習的教學中,老師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講究“五忌”:忌“視而不見”、忌“喧賓奪主”、忌“撒手不管”、忌“包辦代替”、忌“不切實際”。指導學生有效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從而提高其語文素養。
【關鍵詞】 指導綜合性學習;“五忌”;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把綜合性學習列為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閱讀教學、習作等內容地位相當,在五、六年級還編排一個獨立的“綜合性學習”的單元,突破了以課文為主體的單元結構,可見綜合性學習的開展是不能忽略的。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走出了課本、走出了課堂,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鍛煉自己各種綜合能力,綜合性學習就如一本精彩紛呈的書本,讓學生們吸取豐富的知識,拓寬了視野,獲得了更多對社會、對生活的體驗。
可是,因為綜合性學習內容寬泛、涉獵甚廣,既有文學知識,又有歷史、地理知識;既要學生動腦,又要學生動手,甚至做實驗、研究等。因此,在開展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會因為目標不明、活動分散、成果呈現方式紛雜而使綜合性學習活動流于形式,有些老師很容易就走過場或根本不開展綜合性學習,從而錯失培養學生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等等大好良機。我認為,開展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要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最終目的,老師們要注意自己角色的定位,要講究“五忌”,才能切實提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性。
一、忌“視而不見”
雖然素質教育已推行多年,但有些老師還是以應試教育為教學目的,認為考試拿高分才是硬道理,對課程設置中出現的綜合性學習“視而不見”,覺得這是可有可無的學習內容,考試也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而且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方法與平時的閱讀教學方法有很大的區別,這些老師認為花這樣的心思與時間,還不如多做幾道練習,因此對綜合性學習“視而不見”,開展教學活動時,要么蜻蜓點水,要么一躍而過。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大謬,《語文課程標準》(2013版)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倡導。”綜合性學習開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培養自己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性學習的涵蓋面廣,如果能逐一落實每次活動的目標,那么學生學到的不單是語文知識。如五年級下冊的《走進信息世界》,是一個以“任務”為驅動的大綜合學習,學生既要了解古代和現代人們傳遞信息的方法,也要正確認識網絡的利弊,還要策劃活動、學習搜集、整理資料,撰寫簡單的研究報告、展示成果、交流評議。這些目標與活動,有些已經超越語文的范疇。“跨學科的學習是綜合性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再加上語文本身就具有綜合的優勢,所以以語文學習為切入口,開展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擁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說,綜合性學習不單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對綜合性學習“視而不見”,應給予其足夠的重視,把它與其他教學內容擺在同一位置,認真研讀新課標中關于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目的,切實開展相關教學工作。
二、忌“喧賓奪主”
有些老師常常擔心綜合性學習“非語文”的內容太多,“不像語文課”,也不懂如何開展綜合性學習,干脆就把綜合性學習中的閱讀材料當作課文那樣作分析講解,把幾篇相關的材料分解得支離破碎。或者把綜合性學習當作語文課外活動來開展,或者把活動變成情境作文指導課。如此“喧賓奪主”,究其原因,就是對綜合性學習認識不足,只知道語文就是“聽、說、讀、寫”,忽略其人文性。有學者將語文綜合性學習界定為“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乃至全面素質的綜合發展為目標,通過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整合語文學習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發展的活動。”如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走進信息世界》第一板塊的內容是“信息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里面包含《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因特網將世界連成一家》《神奇的電腦魔術師》《網上呼救》和《把握自己──在“警惕電子殺手,告別網吧”活動上的演講》五篇閱讀材料。有的教師就納悶:“這像語文嗎?”“語文何以體現呢?”“這樣的課應該是信息老師來上的吧?”這些擔心實質上是傳統的語文觀念的表現。語文學科本身綜合性和工具性很強,但并不是說它必須和其他學科壁壘分明,不可融通。恰恰相反,語文作為母語可以通達各個學科,而綜合性學習正是跨學科學習、多學科整合的一種努力。《語文新課程標準》(2013版)提出:綜合性學習“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因此,老師們每次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學,都必須摒棄舊的、落后的語文教學觀,認真研究本次教學活動的目的,著重指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對掌握的語文知識進行綜合運用,把書本的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
三、忌“撒手不管”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在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過于“開放”,除了為活動作了開場白和小結外,其余時間都讓學生自由發揮。他們認為綜合性學習不同于傳統的語文教學,要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組織活動,才能鍛煉他們的能力,于是,提出學習要求后,就撒手不管,學生喜歡干什么就干什么,美其名曰“自主”,其實是放任自流。
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活動得不到正確有效的指導,使綜合性學習處于無序狀態,降低了綜合性學習的質量,學生難以從活動中得到預期的鍛煉。還有的教師在教材提供給學生調查的參考問題上花力氣,結果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綜合性學習中,老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和管理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各學科的知識,而學生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此時,教師就要引領學生逐一解決困難并從困難中總結經驗,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忌“包辦代替”
包辦代替這種現象和上面的“撒手不管”剛好相反,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老師生怕學生做不來,什么都包辦,出了一個母主題,又列出若干子主題,甚至把調查表、活動計劃、方案都做出來了,學生被動參與活動。實際上,語文綜合性學習從學習專題的提出,到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展示,學生都應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綜合性學習應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只是因為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內容和課程形態第一次進入語文課程的必修課,新教材才較為具體地設置了一些適于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和情境,給予了必要的示范與引導。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必要且重要的,但其職能有了變化,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的是:首要是組織與管理,其次才是指導與輔導。因此,“包辦代替”剝奪了孩子思考和鍛煉的機會,最終還是讓綜合性學習活動流于形式。
五、忌“不切實際”
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指導時,有的老師拿著教材,照本宣科,不按實際,書本上說開展什么活動,就依樣畫葫蘆,也不看看是否符合本班學生實際,這就很容易讓學生“消化不良”,甚至可能對這些活動產生抵觸,就影響以后他對綜合性學習的參與熱情。
由于各地、各校、各班的學習資源不盡相同,老師應根據本班實際情況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首先,老師應提出明確的活動目標,確定不要盲目求全、求高、求深,而應當從學生的實際和可能出發,重點放在培養學生進行語文活動的能力方面 。其次,和學生一起設計、制定活動計劃、安排好活動時間表,同時注意靈活性,能根據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
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開展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們應注意這“五忌”,擺正自己的位置,認真研讀教材,定好目標,以一個策劃者、參與者、幫助者和指導者、管理者、評價者的身份出現,指導學生有效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切實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有所收獲,培養興趣,提升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王向東.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價值取向、特點及操作策略[J]. 云南教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