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帥
1.創設情境
學生渴望閱讀非常重要,因此,要創設一個學生愿意進入的閱讀情境。要注重課前導語的設計,根據不同的散文篇目設計不同的導入語。比如,進行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學時,這樣導入:“古詩云‘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詩人筆下的春是那樣的生機盎然,而朱自清先生向我們展示的更是一幅幅如詩如畫如歌般的春景圖,讓我們同他一起去感受春天的迷人景象吧。”這樣的導入語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他們自然而然地以一副愉悅的心態進入閱讀。
2.學有所法
學會解題。細讀文章的標題,提綱挈領。比如,《故都的秋》標題中既說明了文章所涉及的地點,同時也表明了文章的內容。題目中有對自然景觀的引述,也顯示了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
學會把握線索。記敘性散文重在情節的組織和鋪展,可以從情節方面尋找線索;游記類文章的線索可能是空間的推移、時間的轉變、移步換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從畫面展開的層次或物的方面去尋找。
學會理解文眼。文眼可以出現在篇首、篇末、篇中,它使文章的內容前后互有照應,體現了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和深刻的文章內涵,理解文眼對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重要作用。比如,《背影》中,作者用了幾乎三分之一的篇幅細描父親穿越鐵道買桔子的背影,飽含作者的深情,把作品推向抒情的高潮,理解了“背影”也就理解了一個父親對兒子至真至誠的愛。
3.文我相融
重視朗讀。真正理解了一篇散文應該是達到文我相融、情我相同的境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朗讀是一條不錯的途徑,可以消除文本和讀者之間的隔閡。
咬文嚼字,欣賞語言。必須直接深入到文中,學會咬文嚼字,感受語言的生動和韻味,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描繪的意境。對于表現力豐富的字、詞深入品析,對于修辭語句,學會展開想象。
抓住細節,品出其味。一個細節的刻畫,往往凝聚著豐富的情感,把握細節的內涵,往往能很快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例如,《背影》一文中,我們發現作者一次又一次淚流滿面,那強烈的情感一次次撞擊著讀者的心,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父親深沉的愛。
4.跨出文本
尋找文中的空白處進行創造性的補寫。魯迅在《風箏》這篇文章中提到:看著弟弟偷偷地扎風箏“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蝴蝶……踏扁了”“……于是傲然走出……”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于是我讓學生進行練筆。這種于空白處的再創造解讀,必然跨出文本,揭開新發現、新感受,使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時,獲取一次檢視自己、感悟生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