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濤
河南省漯河市文明辦綜合科 河南省漯河市 462000
通常道路交通事故都是在特定的交通環境影響下,由人、車、路等要素的配合失調而發生的,通常來說,交通事故都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單純由于當中的某一個原因所引發的交通事故相對較少,但其中汽車駕駛員作為肇發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已經被世界各國所公認。尤其在我國汽車人均保有量不斷上升背景下,汽車駕駛員人為因素所造成的交通事故也更加頻繁,惡性甚至特大惡性的事故也時有發生,其所帶來的后果也給整個社會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那么分析這當中的原因,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汽車駕駛員人為因素是較為多樣的,且影響過程有著明顯的不確定性,那么,本文就對汽車駕駛員的人為因素和交通事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以此制定相應的安全管理和預防措施。
攻擊性駕駛就是指駕駛員本身存在攻擊性的意識,其在行車過程中,會對他人有意的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傷害,通常表現為有意追尾、超速行駛、頻繁換道、闖紅燈等。可以說,在當前我國交通事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汽車人均保有量正在不斷上升,當中必然會存在攻擊性駕駛的問題,其已經嚴重影響了整個交通安全[1]。那么這就需要對攻擊性駕駛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討造成該問題的原因,以此避免出現攻擊性駕駛的情況。通過調查了解到,駕駛員之所以產生攻擊性駕駛的心理,主要有遭遇挫折、天生的原因和環境影響等,比如個體在需求受阻的情況下,很可能會導致其失去理智和自控能力,從而出現攻擊性駕駛的行為。因此對攻擊性駕駛進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及時的發現、排除“高危人群”,找出帶有攻擊性駕駛的駕駛人群,從而有效預防交通事故的發生。
在研究汽車駕駛員的認為因素和交通事故關系的過程中,汽車駕駛員個性特征和行車安全之間也有著很大的聯系,通常可以按照駕駛員的個性特征,將其分為內向型、外向型和標準型這三大種[2]。內向型的駕駛員在汽車駕駛過程中,一般都較為謹慎、小心、反應相對較慢;外向型的駕駛員則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結合人的個性,可以直接將駕駛員分為輕率型、遲鈍型、機敏型和慎重型這四種,其中機敏型和慎重型這兩種類型的人,通常發生交通事故的幾率會相對較小。另外駕駛員的智力水平和交通事故的關系也有著緊密的聯系,駕駛員智力過高或者過低,其事故發生率都比普通智力水平的駕駛員要高,因此這就可以在交通法中,將智能低下者歸于駕駛不合格者。
通過對當前交通事故產生原因的分析,發現駕駛員疲勞駕駛也是一個主要因素,在疲勞駕駛中駕駛員感知疲勞,大約占到總事故率五成左右,對于信息處理疲勞占到四成,而肌肉疲勞只占一成。因此,對于駕駛員來說,疲勞駕駛和危險這兩者并存的。那么駕駛員的危險狀態就是指其一直處在,可能會引發交通事故的狀態下,通常駕駛員的駕駛能力嚴重下降,導致整個交通運行狀態都處于危險的狀態[3]。那么要想實現駕駛員的安全駕駛,前提條件就是駕駛員的能力能夠符合行車駕駛的要求,也就是杜絕出現任何危險狀態,杜絕疲勞駕駛。在實際的交通運行過程中,駕駛員的睡眠情況和疲勞程度有著很大的聯系,不論是睡眠不足還是睡眠時間不當,都會引發駕駛疲勞的問題產生,因此這就要保證駕駛員一晝夜的睡眠時間要保證在7h以上。另外駕駛員連續駕駛也極不利于行車安全,這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這就要保證駕駛時間的科學性、合理性。
汽車駕駛員在實際教師過程中,駕駛員對于信息的獲得也是十分重要的,而駕駛員在交通信息獲得過程中,有九成以上的信息,都是依靠視覺和聽覺系統來獲得的。所以在汽車駕駛員行車過程中,其靜視力水平和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有著較大的關系,通常駕駛員只有保證靜視力水平較高,且裸眼或者矯正視力在0.7以上,才能夠更好保證交通安全。另外駕駛員的動視力、動態立體視覺、暗適應等也都會影響行車的安全性[4]。一般來說,立體視覺障礙就是駕駛員交通肇事的主要原因,尤其在追尾事故中,立體視覺相對較差的人在這當中占有相對較大的比例。而暗適應作為評價駕駛員夜間視覺功能的重要指標,夜間交通事故就和駕駛員的暗適應能力不高有著緊密的聯系。
駕駛人員駕駛失誤也是引發交通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駕駛失誤調查中,駕駛員的感知錯誤,就是引發交通事故的一個主要因素。據相關的研究表示,在總體交通事故中感知錯誤大約占據53%,判斷決策錯誤占據38%,操作錯誤和其他原因占據9%。而感知失誤就是指未能予以糾正的錯誤感知,這可能是因為視覺功能障礙,沒有感知道路信息或感知錯誤信息,從而導致交通事故[5]。那么判斷失誤指的就是未能進行糾正的錯誤,且造成嚴重的后果,這往往是因為駕駛員認知能力、知識水平和駕駛經驗不足,從而引發判斷錯誤的問題,最終導致交通事故。駕駛員操作失誤往往就是指,其在駕車行駛過程中,沒有有效糾正自身的錯誤動作,且產生了嚴重的后果。所以因為操作失誤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可以說和駕駛員的行車經驗以及操作技能水平等有著很大的聯系,只有保證駕駛員各項操作動作的熟練性、準確性,才能夠更好的保障行車安全。
在以上這些影響因素中,還有駕駛員自身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對于交通安全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比如駕駛員心理素質、失衡性等有著很大的。那么駕駛員失衡性主要涉及到小腦平衡、視覺調節和大腦總控等,這主要與駕駛員的年齡、身體狀況合等各項因素有關。之所以,駕駛員會出現失衡性,就是因為其在心理和生理等方面與安全駕駛的要求不符合。另外駕駛員的反應特性也對交通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反應特性主要涉及到反應的時間,那么駕駛員反應的時間實際上是與其年齡和操作能力、判斷決策能力等有關的[6]。同時駕駛員的速度判斷也對行車安全有著較大的影響,速度判斷能力對于駕駛員的行車安全影響較大,明確駕駛員速度判斷能力水平,對于預防、控制交通事故的發生,是有著相對較大的意義的。
總而言之,通常交通事故的發生是由多種原因綜合影響的,那么駕駛員的人為因素包含生理、心理等多個方面,只有針對這些因素,建立一個規范、合理的管理機制,才能夠更好保證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