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天 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古徽州,一府六縣,即婺源、績溪、歙縣、黟縣、休寧、祁門一帶。由于地處安徽省南部山區,整體地區被九華山山脈和黃山山脈阻隔,古徽州交通不便,從而形成了十分有自身特色的徽州文化,包含了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活、人文和哲學體系。徽州竹雕作為古徽州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見證了古徽州的文化繁榮與輝煌。
早在明清時期,徽州就是著名的“雕刻藝術之鄉”,加上徽州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十分適宜毛竹的生長,使得竹雕能夠就地取材,為竹雕的發展提供天然的平臺。于是徽州竹雕和徽州木雕、石雕、磚雕一同,在2009年被認為是徽州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同時徽州竹雕也被認定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倡大家一起保護這一傳統手工藝。
安徽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尤其古徽州文化,是文人創作、文物創作和文化傳播的孕育之地。竹雕文化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能夠發現、探尋、研究的東西非常多。這些古代文人所賦予竹雕的情懷值得被后人所挖掘其價值。傳承徽州竹雕這一優良傳統工藝使其不被后人遺忘的同時,挖掘徽州竹雕的潛能,發揚徽州文化的價值。
由于竹雕的自身價值,以及政府的扶持計劃,徽州地區有一定規模的從事竹雕手工作坊的工廠或作坊就有120多家,甚至還有部分較大型的公司,出口銷往香港、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給徽州竹雕帶來了一定的銷量,也一定程度上傳播和弘揚了徽州文化。但總體而言,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快節奏的生活,使得人們過分迷戀大機器生產出的快消品。對文化創意類的手工藝品的關注度不斷下降。
讓富有文化和歷史內涵的徽州竹雕長盛不衰,不斷地為我們中國文化輸入新鮮的血液也是研究此課題的重要意義。從政府層面上,分析政策扶持的政策可行性以及力度,如何更高效的利用好國家的政策去為徽州竹雕的發展謀一份客觀的發展前景。另外徽州雕刻應當如何走出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與時俱進的方式方法,做出符合現代人的徽州竹雕。
中國竹雕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人們實用的器具有許多已經用竹所制。例如當時的筆筒、筆桿、竹扇,乘物用的竹籃、竹盒,以及現在大部分人們還在使用的竹席等都是竹制。當時的制作者在光滑的竹器表面雕上富有藝術感的圖形或花紋,能夠使得竹器顯得更加精致和美觀,這就是竹雕的最初形態了。
漢唐時期是竹雕的快速發展時期。此時竹器雕刻的形式被更多的人所認知和接納,相對系統和體系的雕刻竹制器皿方案在漢唐被大量運用,同時也更加注重外在造型的圖案紋樣。其中最為出名就是刻有人物和花鳥紋的竹刻尺八。
宋元時期為竹雕的成熟階段。竹雕內容變得百花齊放,人物、山水、花鳥、宮室都有涉及。并且制作工藝相比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線條和肌理處理的更加自然和協調,真正把使用和藝術相結合,大幅度的提高了竹雕的檔次和品味。
明清時期的竹雕發展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當時,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孕育出了自己獨特“新安文化”。除了墨、紙、硯在“新安文化”的孕育下如今文明于天下,“徽州三雕”在當時也名聲大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竹雕的造型、技術、工藝以及雕刻的內容上都日益完善,技藝也更加趨于多元化。從雕刻內容上看也多種多樣,有風土人情、民間典故、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山川風貌、書法墨跡,花鳥蟲獸等等,藝人們從各個角度去刻畫給我們呈現了當時社會的風貌。
由于徽州竹雕較多地受到當地文人青睞和徽州文化的影響,常被裝飾在書房或是文人受眾把玩之物,所以在制作上相對于其他流派的竹雕品更顯細膩和精致;雕刻手法也更加豐富和多樣;雕刻形式也更加富有韻味和文化上的契合。
徽州的地理位置盛產竹子,為徽州竹雕的材料提供了天然的優質來源。徽州地區盛產的毛竹主要為楠竹、孟棕竹以及江南竹,當地的氣候環境適宜此類毛竹的生長,此類毛竹的品質好,利于做成各種竹制品,經濟效益有所保障。
徽州竹雕主要是選用此類毛竹的竹干、竹節和節間部位。毛竹用于竹雕的藝術品創作在采伐時間上頗有講究。民間的說法是“存三留四不留七”,而最適合用于竹雕的毛竹基本為生長至四年的成年毛竹,且在三九時節冬季砍伐的竹子。選擇成年毛竹是因為此時的竹子質地緊密,內部的構造紋理也顯然易見,便于藝術家的手工刻畫。
對于采集來的竹材保存和加工也十分講究。一般而言,將剛砍伐的毛竹保存在通風較好且無陽光直接照著的地方。按照自己的需求鋸成合適的長度,用紙張包住,做好密封,防止竹與竹之間的摩擦以及起到了防腐的作用。
有經驗的老藝術家懂得根據毛竹的品種,新老程度去判斷要雕刻的內容和呈現效果。徽州竹雕的創作,需要藝術家有一定的繪畫功底,這里同樣涉及到對國畫的理解、素描黑白灰關系的掌握。竹雕藝術家在規劃構圖時,還常與國畫家、書法家溝通,從多角度地吸收大家的意見,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精品。這是老一輩竹雕藝術家的職業道德,也是這一傳統技藝能夠發展興盛的必備條件之一。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當今一些技藝還不夠精湛的年輕從業者,也可以利用電腦將構思的雕刻圖案打印出來,貼在竹子上再開始創作。由于毛竹的特性,如果沒有技巧,刻畫起來是比較難的。因為竹子纖維是直性的,沒有橫性纖維的拉扯。表皮硬,內心軟,所以外部下刀必須重,但里面下刀要輕。要熟練的掌握好刀的輕重緩急,是需要長期訓練的。尤其是在刻畫相對細膩的線條時,如果刀的力度把握不佳,就能夠使整個作品功虧一簣。
后期工作主要為潤色。簡單而又有效的方式就是用手摸,由于手汗的原因,會使竹子越來越紅,久而久之會越來越傳神,越來越珍貴。仔細欣賞那些藝術大家的竹雕作品,無論是奔放流暢的線條,還是細節的精密刻畫,都是匠人匠心的體現,都是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所稀缺的寶貴精神。
徽州竹雕的傳承方式主要為世襲傳承、拜師傳承以及門派傳承。世襲傳承和拜師傳承方式更接近與古代的傳統方式。世襲則是傳男不傳女,兒子技藝合格后賺錢補貼家用;拜師則是師徒生活在一起,但并沒有現代商業社會的“學費”,而是付于師傅伙食費,與師傅共同生活,學習技能。更多的講究“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理念。
然而,這種在傳統中國手工藝領域一直存續的延續方式,在當今西方思想不斷深入人心以及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環境下,面臨了強勁的挑戰。一方面,愿意傳承下去的人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目前還沒有法律法規對這一塊進行規范和引導。在當今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的浮躁環境下,已經很少有人能夠有耐心地堅持幾年時間去學精竹雕這門手藝了。這種情況在傳承上也加重了徽州竹雕這項手藝的難度。
此外,徽州竹雕由于整體環境和地域方面的原因,與行業內的交流缺乏。除徽州竹雕以為,金陵流派、嘉定流派等都有著自己本身的特點和藝術風格。對于行業內的溝通交流、切磋等機會少之又少,竹雕藝人之間的相互聯系相對松散,甚至相互提防。這些傳統意識上的代溝限制了竹雕工藝的發展。
1.徽州竹雕著名傳承人—洪建華
竹溪山人。男,生于1971年,漢族,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人,竹雕藝術家。黃山市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安徽省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現為徽州洪建華竹刻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雕刻藝術委員會評為“德藝雙馨民間一級雕刻藝術家”;2006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選入全國20個成績優秀的“全國青年工藝美術家”;2007年被評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徽派竹刻傳承人。
2001年竹雕《香山九老圖》竹筒獲日本國際書院精品展特等獎;2004年竹刻《西園雅集》筆筒獲中國民間雕刻陶瓷剪紙藝術精品賽獲金獎;2006年竹雕《訪友圖》屏風獲中國工藝精品博覽會《華茂杯》金獎;《商旅圖》黃楊筆筒獲第13屆中國藝術博覽會金獎。
2.徽州竹雕著名傳承人—汪加林
和洪建華是一個時期的人。現在徽州竹雕的代表人物之一,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從小學時他就開始和父親學做雕刻,她從小就染耳濡目染地受到了非常好的藝術性熏陶,長大后從事徽州雕刻。并從中發現了商機,同時也獲得了許多榮譽。
2009年竹雕《山水人物筆筒》在第四屆木雕竹編及工藝美術優秀作品獲世博覽會金獎; 2009年竹雕作品《綿陽》在“安徽省工藝美術60年精品大展”中榮獲安徽省工藝美術最高學術獎;
自2009年徽州竹雕被認定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國家和當地政府對于這一塊文化重視程度相較以往有所提升,但扶持力度與當今現實的窘境相比還是捉襟見肘。作為政府,還應當重視起來,采用多種形式方式,幫助這一優秀的傳統技藝更好的傳承下來。
貫徹落實好以下三方面內容:首先,利用自身優勢,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其次,完善相關制度法規,引導從業者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避免浮躁或急功近利的心態;最后,政府為竹雕從業者搭建一個安全可靠、能夠施展和表現的舞臺,能夠讓優秀的竹雕從業者被更多的人看到。
首先,竹雕藝人更有歸屬感、普通市民更有參與感、市場氣氛更有活躍感。政府牽頭,組織徽州竹雕技藝研討會,讓學術交流變得無障礙。評選“最優手藝人”等評選鼓勵措施;其次,在社區組織關于“徽州竹雕技藝比拼大賽”等比賽,讓竹雕從業者既有了歸屬感,也有了成就感。在社區參加活動的同時也增進了和其它市民的交流和聯系,讓普通市民也能夠更了解這一優秀的傳統工藝。最后,也要營造好市場氛圍,招商引資。雖然竹雕技藝需要投資匯報的周期長、經營規模小、融資困難,但作為政府應當多些耐心,多給予關心,有“放長線釣大魚”的發展眼光,待成體系成規模之后,帶來的收益也會相當可觀。
徽州竹雕作為中華名族一直延續的傳統手工藝,它不僅代表了我們自古以來的竹刻水平,更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經歷了發展、鼎盛之后,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大機器時代也慢慢的沒落下來了。對于徽州竹雕這樣有地域性有文化性的民間傳統藝術,我們的任務是繼承并且發揚光大。在每一件作品上抓住文化的脈絡,用心雕刻出好作品,并且找到一個正確有效且跟得上時代發展的營銷戰略,才能使徽州竹雕重拾光芒,將這一區域性文化產品照耀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