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堃 北京京投軌道交通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
根據《關于進一步完善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政策的指導意見》[1]發改價格[2015]2975號,國內P+R停車場停車費價格處于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的嚴格管制之下,通過采用按天按次限制最高價格的方式制定P+R停車收費標準,利用低價優惠政策引導社會公眾綠色出行。
然而,國內P+R停車場起步晚,各地政府主管部門均缺少相關歷史數據加以比對,并且各地既沒有制定成本構成標準、沒有建立模型測算合理的成本范圍的基礎、也未曾出臺任何P+R停車場運營成本監管的制度與可行的操作流程,加之信息的不對稱,普遍情況是對企業報送的成本數據進行粗放式管理,只能從合理性方面簡單進行人為判斷。
1.P+R停車場嚴重供需不平衡。相較于P+R的巨大需求,產品供給嚴重不足,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短缺狀態。國內P+R停車場行業的供需不平衡體現在兩個方面上:其一,P+R停車位的總供給量與總需求量不匹配,即總供給量與總需求量之間存在很大缺口;其二,P+R部分停車位的空間供給與當地需求不匹配,即由于部分P+R停車場位置設置沒有與周邊駐車換乘需求量匹配,造成停車位使用情況冷熱不均。
2.P+R停車費現行價格規制模式的局限性。國內各地區政府在本區域內在適當考慮社會和政治因素實行統一定價制度,雖然吸引自駕車主采用綠色出行方式對增加停車換乘需求具有積極意義,但又為本就短缺的市場雪上加霜,使得P+R資源變得愈發緊缺,更加難以吸引和激勵社會其他有效投資對增加供給形成有益的補充。
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其一,從財政補貼基礎的價格與成本兩個方面入手,通過對比各種規制方法對供求關系、生產者與消費者福利變化、社會整體福利變化的影響尋求最優規制方法;另一方面,通過計算比較分析改變現有軌道交通”P+R” 立體停車場產業垂直一體化壟斷模式,在非自然壟斷環節引入競爭的積極意義。
資本回報率(以下簡稱回報率)規制實質上是通過對投資回報率的管制實現對價格水平的管制,使企業在運營成本即企業的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全額得到補償,同時得到公平合理的投資回報。
1.回報率價格規制模式下市場均衡分析。假設n(n>2)個寡頭有相同的不變的平均成本c,為了簡化起見設寡頭有相同的投資回報率>0,其中RB為P+R停車場企業投入的總資本),“M-Sn市場結構”內廠商n的產量為qn,總產量為Q-∑qn,成本函數為Cn-C(qn)。
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
所有廠商的均衡產量都滿足這一條件,把它相加n次:
進而求得市場均衡價格為:
從回報率價格規制模式的一般模型可知,在企業的成本一定的情況下,回報率價格規制的關鍵點即回報率水平和企業總資本水平及結構的確定。根據植草益(1992年)的理論,企業的總資本RB由債務資本及權益資本組成,債務資本所占的比例及其利率水平與權益資本所占的比例及其收益水平對回報率水平的高低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2.回報率價格規制模式下的有效投資控制分析。政府為了確保被規制企業能夠獲得企業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投資資金,加上信息的不對稱,往往準許的回報率高于公平回報率水平,這就導致企業進行無節制的過度甚至無效投資。
A-J效應即政府價格規制機構采用公平合理的回報率定價模型對被規制企業進行價格規制時,由于允許的收益直接隨著企業投入資本的變化而變化,而導致被規制企業傾向于過度使用的資本替代勞動等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導致企業在缺乏效率與效用的高成本下經營的現象。
假設某壟斷的P+R運營企業只提供單一產品A(停車服務),同時產品A只需運用勞動和資本這兩種生產要素,設生產函數為,反需求函數為P=P(Q),社會平均工資率為,資本回報率為,政府價格規制部門準許的資本回報率為r(當<r時,企業會選擇放棄投資,故在此假設r<)。
由于企業的經營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但政府規制的目標即約束條件為企業預算收支平衡,利用拉格朗日乘數法求得拉格朗日函數
對L的一階偏導數等于零
其中MRL為勞動的邊際收益
其中MRK為資本的邊際收益
由(2-10)與(2-11)進一步求得
3.回報率價格規制模式的局限性。(1)缺乏激勵企業內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動力。(2)資本回報率的確定是規制雙方博弈的結果。(3)無法科學準確的估計和分攤公共成本
價格上限規制是指規制者對被規制企業的同類產品或同類服務的價格水平設定上限,企業可以在設定的價格上限之內自由選擇所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水平,但不允許企業超過規定上限的一種規制方法。
1.價格上限規制模式與資本回報率價格規制模式比較。其一,規制價格上限規制的是企業的價格水平而不是企業的利潤水平且規制成本相對較低[2]。其二,通過X因子調節被規制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分割全部剩余索取權,X因子的大小對被規制企業與消費者剩余索取權的分割產生重要影響。其三,被規制企業投資成本不同。回報率價格規制模式下被規制企業的投資成本不僅會得到全額補償而且還會帶來相應的收益;價格上限規制模式下被規制企業的投資成本,特別是債務資本的成本不僅會使得投資成本增加從而影響利潤水平而且會產生只能由企業承擔的投資風險。其四,回報率價格規制模式不存在因企業成本降低而帶著的收益。然而,價格上限價格規制模式的高激勵性就是體現在被規制企業成本的降低帶來的收益的增長,這就是通常伴隨價格上限規制相應配套質量規制的原因。其五,回報率價格規制模式是對單一產品或單一服務的價格水平進行規制的方法。價格上限規制模式不僅可以對單一產品或服務、同質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水平加以規制,還可以用于異質的一“籃子”產品或服務通過對每種產品的上階價格進行加權平均計算,得到一個總的規制上限價格。其六,RPI-X規制能較好地促進競爭。
2.價格上限規制模式下市場均衡分析。模型二:在“M-Sn市場結構”下,為了簡化假設有n=3個寡頭廠商A,B,C,所有廠商有相同的不變的平均成本c,廠商A的產量為qA,B的產量為qB,C的產量為qC,總產量為Q=qA+qB+qC,成本函數為Cn=C(qn),政府核準的價格上限為(為常數),廠商全部選擇P作為不變的供給價格,政府的單位補貼為t。
所有廠商的均衡產量都滿足這一條件,
在2.1.2推導的結果中,由資本回報率價格規制模式下市場均衡價格可知,回報率價格規制的市場均衡價格,而價格上限規制模式下市場均衡價格,在政府通過財政補貼方式維持市場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價格上限規制模式使消費者剩余增加,促進社會福利提高。
3.價格上限水平的核定。當政府核定的價格上限大于市場均衡價格時,壟斷企業會通過將產品價格提高到市場均衡價格獲取最大化的收益,政府的價格上限規制無效。因此,只有政府核準的價格上限處于市場均衡價格之下時,政府的價格上限規制有效力的。
4.價格上限規制模式的局限性。第一,企業可能通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之外的因素獲取超額利潤。第二,容易導致合謀。
P+R停車場產業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公共產業的特征,為了弱化區域內壟斷甚至合謀產生的嚴重關鍵信息屏蔽效應,經濟學家shleifer(1985)提出了標尺競爭規制理論。標尺競爭理論是以同一區域同質壟斷企業的績效評價為基礎,將其中績效最優的壟斷企業設定為“標桿”,結合獨立于本區域的其他區域同質壟斷企業的經營成本進行綜合績效評價,以此作為衡量標準制定規制價格和服務標準,激勵壟斷企業提高運營效率、降低經營成本、改進服務質量。
shleifer提出了一個區域間比較競爭的理論模型,假定有N家經營風險基本相同的企業在一定環境下開展經營活動,經分析與推導得到結論:如果政府規制者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在利潤為正的約束條件下,某企業產品的最優價格是除它以外所有企業總成本的平均值[3]。
其基本理論可以簡單描述如下[4]:
若自然壟斷企業的利潤為π,則有:
其中:P是按邊際成本所決定的價格;C(z)是運營的平均成本;z是企業為降低成本而進行的投入;Q(p)是商品價格為P時的市場需求;T是政府提供給企業的一次性財政補貼。
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是:
按照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設計的管制方法應滿足P=C,z=T。通過引入同類型企業作為參照,將企業的成本和投入分別按同類企業的平均成本和平均投入來決定,且滿足:
1.標尺競爭價格規制模式與價格上限規制模式的比較
沿用模型二各種假設,在“M-Sn市場結構”下,為了簡化假設有n=3個寡頭廠商A,B,C,其中廠商A為被規制企業,廠商B和C為同類型參照企業,所有廠商有相同的不變的平均成本c,廠商A的產量為qA,B的產量為qB,C的產量為qC,總產量為Q=qA+qB+qC,成本函數為,為了降低成本廠商A的投入為ZA,B的投入為ZB,C的投入為ZC,廠商A,B,C全部選擇(為常數)作為不變的供給價格,政府的單位補貼為t。
假設在同一市場內,同種條件下,兩種定價模式的基礎市場均衡狀態一致。
市場處于均衡狀態,企業A的核定價格PA即為均衡價格,此時產量qA*即為均衡產量;
當價格上限設定在低于市場均衡價格時,政府的價格規制有效,因此,上限價格小于市場均衡價格PA,產量qA<市場均衡產量qA*,即產品供不應求,市場處于短缺狀態。
對于P+R停車換乘這種產品來講,由于需求價格彈性小,消費者對價格的降低并不敏感,在市場短缺的狀態下,產量的降低加重了消費者效用降低的體驗,導致社會整體福利下降。采用標尺競爭價格規制模型定價較價格上限規制模型定價,無論對企業、消費者還是社會整體福利都是一種更好且激勵程度更高的價格規制模式。
P+R停車場成本規制是指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合理界定P+R停車場運營成本構成范圍,建立科學合理P+R停車場的運營成本標準,測算、審核與評價P+R停車場運營企業的經營成果,促進企業進行全面預算成本控制,規范營收。全面有效的成本規制體系不僅可以通過剔除定價環節中的不必要成本實現科學高效的財政補貼,而且也是價格規制調價機制運行有效的基本保障。
第一,合理性原則。首先,范圍的合理性,即計入規制成本的各項費用必須是P+R停車場運營必要支出;其次,標準的合理性,即影響P+R停車場成本水平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應當符合立體停車場行業標準或社會公允水平;最后,規制方法的合理性,本文選擇標尺競爭成本規制方法。第二,適度激勵的原則。只有約束的情況下,企業缺乏自發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動力,因此,適度的激勵在引導企業改進提升方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第三,漸進實施原則。成本及收入規制應當隨著P+R停車場運營企業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規范化程度的提升而不斷完善,逐步實現全面、精細化的管理。只有政府規制措施與規制管理水平相匹配,規制效果才能實現最大化。
通過前述比較,本文運用標尺競爭規制理論對P+R停車場運營成本進行規制。
相較依靠財政補貼的P+R停車場,社會立體停車場的運營企業以盈利為目的,為了賺取更多的收益,會更加注重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率,其自發逐利的動力會主動迫使企業努力控制及降低日常經營成本,因此可以認為這些企業的成本控制是有效的,故選取這類企業的運營成本作為基礎數據相對合理。以下基于少數城市正常盈利性社會立體停車場運營成本運用最小二乘估計的曲線及EXCEL軟件模型進行成本擬合,并將成本擬合值作為P+R停車場行業成本參照標尺。
表1 部分社會立體停車場停車位數與運營成本
根據表1數據制作散點圖
由于停車位與車場面積正相關,因此停車位與運營成本正相關。根據散點圖實際分布規律,選擇線性函數(Y=aX+b)擬合日單車位運營成本與停車位之間的函數關系(即擬合模型、回歸方程)為Y=1084.6X-10395 (X>0)其中X:停車位數量,Y:單車位運營成本,單位:元。
擬合回歸方程的檢驗。決定系數R2用以描述擬合程度,R2越接近1誤差越小,擬合程度越高,趨勢線的可靠性就越高。上述擬合得到的回歸方程的R2= 0.996,檢驗結果:擬合的回歸方程可靠性較高。
結論及建議:在實際應用中,由于城市間發展水平的差異較大,可以在劃分城市類型(如一、二線城市)后,選取同類型城市數據的基礎上,同時考慮立體停車場日常運營成本的主要影響因素,運用城市人均工資水平及社會零售品物價指數對成本數據附以加權調整后,擬合日單車位運營成本與停車位之間的回歸方程。將物價因素考慮進來的擬合回歸方程作為P+R停車場行業成本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