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力 山西省委黨校(山西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
個人的收入高低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質量水平的高低。遵循著多勞多得的原則,每一個勤奮的人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到屬于自己滿意的薪酬。但是,在今天,在城鄉、在內陸和沿海城市等地仍舊存在著不小的人民收入的差距。因此,征收個人所得稅就成為了政府轉移支付,適當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對于確定起征點也是一門值得探討的學問。
關于個稅起征點的調整,并不是現在才引起重視的,早在2009年時,就有與會代表建議調整起征點,并且會在下一年的七月份開始實施。但事實卻與期望相反,個稅起征點不但沒有實施,反而連一些實質性的進展也沒有,改革成為了一紙空文。
我們以2009年為例,當時的起征點還只是2000元。在2009年時財政部公布了一份數據,與2008年相比雖然完成的個人所得稅回落了10個百分點左右,但是仍然完成了個人所得稅3948.28億。工薪族的所得稅在這其中占了較大部分的比例,其所得稅為2483.09億元。工薪族是個稅的主要支柱。從披露的數據中就可以看出,工薪族的所得稅占個稅比重就能高達60%左右。與個人所得稅的6%增長相比,工薪族的所得稅的增長比率能達到10.05%的水平。對比增幅8.5%的國民生產總值和9.5%的城鎮居民收入增,工薪族的所得稅增長比例更是令人驚嘆。雖然國家早已說要開始減稅,但是在2009年并沒有什么實際的行動。收取個人所得稅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調節人均收入不均衡的問題,但當時起征點為2000元,基本上所有的工薪階層都要收取所得稅,這就有些違背了初衷。
調整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是一項漫長而又艱巨的任務。尺度不好把握,如果起征點過低,則征稅失去了調節的意義,高收入人群依舊高薪酬,低收入人群將會得到更少的工資;如果起征點過高,項目過多,可能會導致高收入人群到手的工資比中低收入人群的工資還要少。或者按照不同家庭的負擔來征稅,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即使工資等已經聯網,但是工資外的其他收入并不為人所知,這又會對征稅造成很大的困擾。2008年的西方國家的次貸危機也影響到了對外貿易逐步開放的中國。雖然說中國很完美地應對了這次經濟危機,但是短時間內要進行經濟回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起征點的調整更是對經濟的復蘇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國家經濟要回暖,百姓手里要有錢,平衡二者真的是一件進退兩難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渡的政策。
個人起征點的提高,一直以來都是政府和人民密切關注的一個問題,每年的兩會也是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不論是否提高起征點都能夠引起大街小巷人們的一陣熱議。對于個人征稅我們應該先要明白意義在哪里,為什么這么多人關注這個問題,調節過后為什么工薪族能成為受益最大的人。
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意義。西方有句諺語:“人這一生兩件事情不可避免,那便是稅收和死亡。”由此可見,征收個人所得稅是一件在人們生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事情。作為我國第四大稅種,個人所得稅已經占據了我國收入的90%左右,成為我國的稅收收入的一大經濟支柱。實際上,我國稅收的歷史并不是很長久,1980年我國才開始正式征收個人所得稅。在此后的時間里,個人所得稅不論是起征點還是納稅的項目都或多或少的進行過調整。從最初的800到1600再到后來的2000、3500一直到最近剛實行的5000。國家根據時代的發展、物價的水平等等因素一直在找到那個相對公平的起征點。為了整體的貧富差距不那么大,為了讓人民手中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為了讓大家切身的感受到國家的發展。為了讓社會發展的更加和諧,歷任的國家領導人也是不斷的在尋找一個讓人滿意的再分配制度。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改革的紅利,將蛋糕做得更大,將蛋糕分的更加公平。我國當前的經濟快速發展,征收個人所得稅是調節貧富差距的有效的方式。調節起征點更是深得民心的改革方案。
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從1980年開始,那時的物價水平較低,人均工資50元/月,但是起征點在800元,是人均工資的16倍居多。但是后來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均工資在2009年為2000元/月,如果要確定起征點也應該在32000元,但事實并非如此。也就是說在1980年時,征稅的群體還不是中低收入工薪階層而是一些高收入的群體。但是現在征稅的主體卻悄然轉變,工薪階層成了主力軍。這就違背了當時征收稅收的初衷。從而會引發”馬太效應”,即富人更富,窮人更窮。這樣一來,社會的公平性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貧富差距的擴大會導致階級分化,甚至是階級固化,不利于階級的流動。這對每一個人來說是相當不公平的。人民沒有辦法再去尋找屬于自己的”中國夢”,會為生計所困。大多數中低收入人民不敢輕易消費,會導致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企業沒有生產的動力和資金。國家的經濟也會停滯不前。社會和諧也會遭到嚴重破壞。因此,提高個稅起征點對社會的公平,經濟的增長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調整起征點,工薪族必將成為最大受益者。自從在2011年正式將3500作為起征點之后,大約從原先的9000萬人納稅變成了7000到8000萬人成為了納稅的群體。2018年再次調整了起征點以后,征稅的群體將又要縮小一部分。起征點的提高或許對于個人來說只不過是每個月增加了200到300元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對于個人來說不過是一件衣服或者是一套化妝品的價格。但是從整體上來說,個人的收入增加,消費意愿便會更加強烈。從宏觀角度看,對國家的經濟增長起了很大的支持的作用。市場上的流動資金越多,企業越有生產的資金支持和動力支持,國民生產總值會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國家會更加有錢,投資等會逐漸增加,居民生活幸福指數提高,形成良性的循環。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起征點的調整,會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實際上,在筆者查詢資料的過程當中,5000到10000左右收入的群體大多是知識分子,老師等占了很大的比例。這就意味著這些知識分子會用自己手中多出來的錢,去更好的提升自己。武裝自己的頭腦,不管是對老師本身還是對其所教育的學生都是利人利己的好事。這也是更加促進了階級的流動,不至于階級固化。所謂的”馬太效應”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緩解。讓每個人都有更大的上升的空間。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收入水平或是社會地位。現在的時代人們更注重的是教育水平和實際工作的能力的結合。知識水平是能得到一份心意工作的敲門磚。在以前,人們只是考完大學后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本科學歷可能還不夠,還需要更大的知識儲備。近幾年掀起了一股“考研熱”恰恰就證明了知識是越來越重要。但是知識分子會利用手中多出來的錢,不僅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還會考慮到為子女提供更加良好的教育環境。這樣做能夠給國家提供一批優秀的教育人才。
此外,調整起征點更是能夠增強居民的獲得感。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對于中低收入的家庭來說減輕了不少的負擔。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他們的壓力。不上稅,意味著除了能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之外還能有更大的進步空間。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稅收是政府在分配的一種方式,為了調節不同收入的貧富差距。調整稅收起征點從宏觀角度來看分配的格局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居民手中儲蓄增加,愿意投資的人數將會有大幅度的上升,很多中小企業將因此散發活力。要想吸引更多的投資就必須有發展前景的項目,中小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也因此會被大量的激發。提高工作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會推動國家在創新方面的進步,這些良性循環都是因為調整了起征點。
但是,我們不能夠一味夸大調整起征點的作用,其中的缺點是我們仍舊不能忽視的部分。
勤勞致富,是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思想文化。歷來就有不少關于勤勞致富的名言警句,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是真正在社會上的時候才能發覺巨大的收入差距并不是依靠勤勞二字就能夠彌補差距的。對于一些十分貧困的人來說調不調整起征點對他們來說并不會有多大的影響。起征點是3500還是5000對于月收入2000的人來說沒有任何的區別。他們的生活依舊掙扎在溫飽線上,他們的社會階層依舊是固定的,沒有辦法能夠發生根本的改變。
實際上,起征點的調整能夠一定程度上的減少馬太效應,但是,這種馬太效應依舊是存在的。讓我們以3500作為起征點做個例子。對于收入在2000至5000元收入的人群來說,舊的起征點不過每月多出了200元左右,但是在高收入的群體之間他們能夠多出來的收入能到3000左右。這不是縮小,反而是加劇了貧富之間的差距。再者就如前面所說對于低收入人群而言起征點的調整對他們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起征點的提高,自然會讓國家的收入降低。對于一些公共事業例如在教育、醫療、養老、國防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會減少,國家還要每年在能源的采購等方面花費巨資。稅收的減少意味著很大一部分錢都要求政府尋找新的彌補虧空的方法。
因此合理認識稅收的作用,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對待才是緩解貧富差距的關鍵。第一,就是要意識到,稅收不是一切,單純調整起征點并沒有人們想象當中那樣巨大的作用。它仍然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貧富差距的原因有很多,稅收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與其減免稅賦倒不如為人民增加收入。不失為一種長久之計。其二,人民感覺不公平往往是因為自己的辛勤勞動沒有得到相應的薪酬回報,這也是造成貧富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國情不同,所以會導致市場可能不是那么的自由,政府的過多干預,會造成市場上勞動力短缺的現象。最后一點就是要對民眾進行思想上的改觀。很多人認為納稅是義務,但其實也是一個自由公民的權利,就像是投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