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淳藝 江蘇大學
引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績。隨著國務院頒布的新國十條的提出,保險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中不能缺少的部分,是社會和諧全面發展的重要源泉。保險業應尋找對自己有力的新起點,穩步前進,同“新常態”這個大環境相結合,將我國從保險大國轉變為保險強國。
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還處于一個低水平階段,保險業獲得資金的來源以及將所獲得的資金投入金融市場進行金融交易的渠道少,且獲得的保險費的資金數量也不容樂觀。依照保險業的發展規律,保險支出一般占當年國內消費總值的3%-5%,就我國目前來看,所占比例遠低于此。從直接緣由分析,我國經濟發展很不均衡,人均收入過低,造成保險費總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從本質上來說,依然是由于保險業經營和管理體制不完善。
保險市場基本上處于寡頭壟斷,國內四大保險公司已經占到中國保險份額的96%。保險公司壟斷造成中小型保險公司無法立足。當前,保險公司的總部大多數設立在北京、上海以及其他一些沿海城市。保險公司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地域經濟差距越發明顯,偏離經濟新常態的目標,造成保險業發展不平衡。
企業風險管理是保險公司應對風險時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從國際情形來看,大多數保險公司都擁有自己的自保公司,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自己的風險管理難度和成本。我國的傳統保險運營依賴于對過往風險數據使用VAR,CD-VAR等風險評價模型,以及過往的風險事件進行綜合辨識和定價。經濟新常態下的保險經營模式打破了過去盲目就風險數據進行分析的誤區,而是將參保人的各方各面都考慮周全,為參保人提供最有利的參保計劃,同時又能表現管控風險的程度以及企業的運營能力,為保險公司帶來更多的盈利,并且提升其在國際中的競爭力。
保險公司專業化分工和協調的原則是設計組織橫向構造。現代化企業要求專業化的分工和治理,保險公司應該根據提升專業化治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要求,把完成組織指標所需實現的各項工作分成各級、各部門以及各人的目標和任務,使組織的各個層次,各個部門,每個人都知道本人在組織目標中的位置,應承當的工作職責和職權。
首先,社會養老保險金制度有一定的強制性,由于行政規章制度不具有《勞動法》的法律約束力,造成一些不法分子逃避繳納養老金。其次,社會養老保險金分配情況未達到群眾預期。最后,社會養老保險金的地區調度方面存在嚴重缺陷。據上述所示,我國養老保險金制度的發展趨勢為:首先,要構建多層次的老年人保障體系,確立基本養老保險的財務機制;其次,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對歷史欠帳需要明算帳、細分帳;最后,要積極、主動地推進鄉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建立獨立的養老基金管理系統,探索與資本市場結合的方式與途徑。
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以及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其地區分配不均。在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下,我國可以發展城市社區醫院,大力在鄉鎮建立中高級醫院,在城市鼓勵“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在鄉鎮加大宣傳各種疾病以及合理治療措施,鼓勵“小病會自醫,大病去醫院”的做法,同時可以把財政扶持和民間捐助相結合,擴大平價醫院、平價藥店的覆蓋面。
結論:在習近平提出的經濟新常態的發展之下,經濟要以中高速水平平穩發展,而此時保險公司如果要在經濟新常態下進行穩定轉型和發展,就應該全面分析經濟新常態之下本行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不斷進行產品創新,進行保險業的有效轉型,從而使國家經濟平穩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