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前一階段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實現新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仍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紅利衰減、產能過剩等嚴峻挑戰,經濟結構失衡,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問題亟待解決。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提升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
首先,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強化了市場的宏觀調控,并與我國當前的經濟結構改革相融合,該舉措也是我國政府對經濟進行創新的一個重要手段之一。在經濟增長的大環境下,相關的制度管理以及結構的因素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著經濟增長。以往的經濟制度,一些不協調的結構限制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但是,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我國經濟發展后,減少了政府的經濟干預也提升了經濟發展的效率。其次,經濟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強化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市場以及政府的變革是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政府放松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使得市場經濟在整個資源配置中占有主導作用,除此之外,一些社會的價值觀念也會影響著供給側結構的改革,供給側結構改革觀念的提出與興起,加強了市場經濟的活力,也給我國絕大多數的民營企業注入了新的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市場競爭力。最后,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加快了產業的升級,也是國外產業升級的重要舉措之一。因此,政府應該完善并轉變法制化的市場經濟體制,使得我國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并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不敗之地。
(一)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運行的質量。針對我國當前供需失衡、產能過剩、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深化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了解決:一是實現產業升級,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第三產業發展。二是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實現集約化經營,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盈利能力。三是解放生產力,實現供需對接,釋放市場活力。
(二)推進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建設法治國家。從根本意義上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建立一個基于法律規范的長效體制機制。隨著改革的深化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隨之不斷完善,中國經濟更是有了強大的制度基礎。其不僅保障了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法治進程,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三)解放生產力,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深化改革在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運行亍質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在消費方面,它擴大了有效供給,有利于拉動內需,提升居民消費能力與水平;在民生方面,改革使得就業更加充分,縮小了當前社會貧富差距。另外,改革堅持走農業現代化道路,有利于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綜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保障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一)經濟新常態發展要求需要進行科技創新。現如今,我國逐漸呈現老齡化趨勢,導致我國適齡的勞動力大幅度減少,政府對社會以及企業的資源加大了干預程度,我國以往支撐經濟增長的幾點因素所產生的影響遠不如從前,若再以以往的發展模式便很難與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模式相匹配,這就需要進行科技創新,并不斷優化升級經濟結構,還要將一些專家學者所說的言論與建議運用其中。除此之外,還需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相關的政府管理人員可以搜尋經濟類的相關專業高校的人才,并派往國外學習先進的經驗,學成后為我國經濟轉型進言獻策,盡自己所能去創新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我國的自主創新技術也取得了極大地進展,但與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這就說明我國仍需在自主創新技術這一領域繼續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以及人力,我國整體的創新技術仍比較落后,也缺乏先進的思想理念關鍵性的技術并沒有取得預期的進展與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國的主要工作是大力加強并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開發與生產,多多吸收相關的專業性的人才,并汲取國外優秀且成熟的經驗,以此來加強我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的平穩高速的發展。
(二)促進經濟轉型需要降成本補短板。現如今,在我國經濟新狀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實行降低庫存、彌補不足等主要任務,這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因變革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的主要措施。在其中有一部分是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逐漸凸顯出來的問題,尤其是產能過剩以及房地產庫存過剩等問題,但是產能過剩并不是最近的新問題,而是早在改革以來,我國經濟水平逐漸提升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在以往的調控政策,對產能過剩以及房地產過剩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措施,在當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當時所出臺的關于產能過剩的幾點對策并不繼續適用于后來的經濟體制。因此,產能過剩依舊沒有被解決。另一部分是對我國某些民營企業的銷售行為有著極大地影響。其中,降低成本這一舉措有利于緩解并促進經濟的轉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的成本也不斷提升,企業的生產成本也逐漸提升,若是經營不善則會導致很多企業面臨破產的風險,若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產成本并降低銷售價格,便可以緩解很多民營企業所面臨的困窘的局面。除此之外,彌補產品的不足并增加企業的技術革新能力,會加強企業在同行業之中的競爭力,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舉措,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也有利于推進我國當前的經濟轉型。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供給側結構的改革會作為新型的核心目標應用到今后很多民營企業的發展轉型中去。
(三)要不斷升級改革需要技術支撐。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呈顯著上升趨勢,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對物質的要求也變得更為嚴格,從以往的注重價格注重品質到如今注重個性以及產品的創新,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使得我國很多民營企業以及生產廠家也需要進行產業轉型的完善,并不斷升級改革加強技術創新,這就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撐,我國有很多產品的品質并不達標,同樣缺乏創新,便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顧客的購買力度,使得公司面臨風險,這些都是由于公司的產品設計并不與時俱進,由于缺乏一定的創新,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體驗,也會降低在同等行業中的競爭力,這就需要加強企業生產的創新化,并及時汲取當今社會的流行元素以及大多數人的喜好,并將其投入到日常的生產當中去,這樣會加大消費者的購買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經濟的平穩發展。
[1]豐佳棟.供給側改革下第四方物流模塊化服務創新模型設計[J].中國流通經濟,2017,31(03).
[2]韓永奇.基于供給側改革視域的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其政策取向[J].建材發展導向,2016,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