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月 王靜蕊 李宏宇
2017年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推開,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結束了“以藥養醫”歷史,醫院收入構成變為醫療服務收入和政府補償雙渠道模式。然而受限于各地區的經濟財政能力,政府補償機制難以落地。有條件的公立醫院在自收自支的情況下還要維持公益性原則,使得醫院面臨資金不足,籌資渠道受限,投資方向不明確等一系列財務問題。
公立醫院受國家政策和部門性質的影響,在盤活用活結余資金,投資發展新方向方面空間較小。建設新院區,形成區域公立醫院集團成為很多公立醫院對外投資的唯一途徑。但是近幾年,國家把發展中醫藥事業提到新高度,同時國家發布了財金[2014]76號等一系列文件,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再加上十九大確定土地承包制再延長,使得中醫類公立醫院在投資方面有了新的指導出路。
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該意見中一方面鼓勵創新土地的流轉方式,承包戶可以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來流轉自己的土地,另一方面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承擔涉農項目。并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之后再延長30年,這進一步穩定了現有的土地承包關系,也為土地流轉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6年衛生部發布《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隨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規劃中提到在公共衛生專項和重大衛生專項資金撥付中,增加中醫類專項補助,提高中醫藥建設項目份額。2009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具體提出今后要大力發展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以及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同時在醫保政策和基本藥物政策方面對中醫藥服務有所傾斜。黨的十七大指出要堅持中西醫并重,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
參照以上政治經濟背景,基于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公立醫院的視角,未來一段時期投資中草藥種植基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從地域性來看,河北地處溫帶,氣候適宜,適合多種藥材的種植,據相關統計表明,全省有藥用價值的植物逾千種,人工栽培的超200種。從歷史沿革來看,河北省擁有像“藥都”安國市這樣的草藥種植和集散的歷史名城。從政策支持來看,2014年河北省衛生廳聯合財政廳投資5000萬建設100個中藥種植示范園,重點支持有資質有技術的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
同時,我省現有的中藥種植產業也存在以下問題:①中藥產業種植存在經營規模點狀化,粗放化問題。由于缺乏一定的組織性,目前我省的中草藥種植仍然以藥農散戶種植為主,種植品種,種植面積都缺乏規劃性,藥農往往容易跟風種植,而又缺乏優良的品種,產出的藥品品相等級參差不齊。②中藥種植產業鏈不完全,銷售渠道不穩定。由于散戶經營,成品中草藥的質量和數量都難以控制,交易價格不具有談判優勢,在市場上處于交易劣勢。對于采購方而言,大宗采購難以一步完成,需要中間商二次收集,且難以保證大宗藥品的質量統一。在涉及一些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等問題時,采購方往往容易處在信息劣勢。
而中醫類公立醫院參與中草藥種植的投資方式將大大改善以上矛盾。以河北省某中西醫結合醫院為例,醫院設有中醫保健中心,國醫堂,中藥藥事科等相關中醫類科室,日調配中草藥600付以上,還單獨設有中藥制劑科室,從事中藥開發,炮制,擁有注冊品種29種,僅院內制劑年銷售額達800萬以上。醫院也因此積累了一大批學歷高專業強的中醫應用型人才。醫院可根據自身的中藥材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通過地方政府牽線,承包或合作成立中草藥種植合作社,實施訂單種植。由于醫院本身就是消化中草藥的“市場”,醫院形成供需方一體化,直接調整中草藥種植產業結構,同時規避了農戶的經營風險,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中藥材的成本,避免了中草藥種植過程中一些違法違規行為(例如對某些中藥材上市前進行硫磺熏蒸等操作),保證了醫院中草藥品質。
伴隨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老年人的醫療衛生需求與日常養老需求疊加成為社會性問題。2010年之后,國內有學者開始關注“醫養結合”等全新養老理念。該理念倡導將醫療資源結合養老資源,為老人提供“老有所醫,老有所養”的晚年生活。據相關調查預測,到2020年將有4500萬失能及半失能老人,2030年該數字將上升為6168萬元,2050年該數字將比2020年翻一番。而與日益增長的老年人需求相比,全社會所能提供的養老結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滿足。
在2013年國務院就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推動醫養融合發展,安排財政資金支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以河北省某中西醫結合醫院為例,醫院設有獨立的康復院區,填補該市沒有康復醫療專業的空白。該院區是一家綜合性醫院,配備20個專科專病門診和全套的醫技檢查設備,設有7個各具特色的的康復病區,既有傳統康復項目,例如腦梗塞的后期康復、骨關節的康復等,又有心肺康復等新興康復項目。無論從政策支持上還是從硬件設備上,該醫院完全具備實現醫養結合的全部條件。
更重要的是,中西醫結合醫院在醫養結合模式中更具有獨特的優勢。西醫作為現代醫學,強調以疾病為中心,實施靶向性治療,對于需要手術,急救,防疫的疾病可以迅速給出治療,緩解病癥,效果明顯。老年人可以足不出戶的在院應對各項老年突發性疾病重癥。而中醫作為傳統醫學,更加注重“治未病”,擅長治療各種慢性病。針灸拔罐,按摩理療,中藥熏洗,中藥外敷等中醫手法痛苦小,費用低,兼具治療和養生的雙重功效,對老年病的預防和治療有著特殊意義。作為中西醫結合類公立醫院,推進醫養結合模式的探索,一方面體現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另一方面也打造了中西醫結合醫院發展的新業態。
[1]伍鳳蘭,申勇.公立醫院改革——歷史演進、制度困境與路徑選擇.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6(1).
[2]許東升.河南省中藥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醫學報,2012(7).
[3]郭英華,崔瑩瑩.公私合作(PPP)模式在我國實踐中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