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潔瑜
2018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上再次提出,建設優秀制造業體系和完善內部職能體系是中國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必然選擇。在歷年國家政府工作報告上多次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去除不符合企業發展趨勢的成本,消耗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造成的產能過剩,打造內外兼修的企業網絡體系,尤其體現于制造業。高效的預算管理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產業鏈延伸成本高、生產資料有限和現金流緊缺等問題。但傳統的預算管理體系已經難以滿足新時代管理中呈現出的無邊界化、網絡化、共享化等特征。為此,結合互聯網和智能化環境,探討制造業預算管理問題極具現實意義。
預算管理是一種以預算形式來修正財務行為、矯正目標偏差、提供決策依據的控制制度與具體行動方案。根據現代管理理念,預算管理的發展共經過三個階段,分別是規范化、精細化和個性化。其中規范化(標準化)預算管理是當下部分事業單位采用的預算管理方式,嚴格按照COSO框架中的五要素進行一級和二級指標構建;精細化(全面化)預算管理是當下眾多企業采用的一種的管理方式,著重強調預算的全員性和全程性;個性化預算管理是少有的高新技術企業采用的管理方式,著重強調預算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預算管理的實行主要聚焦于兩個目標:一是為企業管理者提供初始決策依據和財務分析依據,二是矯正企業經營活動中的財務偏差,保障企業經營規范性。但發展至今,企業對其卻仍然存在三個認識偏差:一是預算管理不是一種會計行為,而是一種財務管理行為,雖然它具有匯總信息的程序,但其主要程序仍然是分析與控制;二是預算管理不是財務部門的獨立職能,而是企業所有部門的職能,只是財務部門或者預算管理部門起到主導作用;三是企業不能為了預算而預算,它更是一種企業內部控制措施。
制造業預算的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主要體現為三方面。首先,當下預算管理采用的方法不足,例如它的不可續性。預算是一種典型的財務管理方式,也是一種內部控制方式,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對企業資金等資源進行規劃和控制,并根據執行情況進行反饋與矯正。但目前部分制造業企業仍然采用零基預算方法,嚴重忽略了預算管理的持續性和反饋評估作用。部分制造業雖然采用了滾動預算方法,但在長短期預算編制、滾動頻率上仍然把握不準。
其次,當下預算管理逐漸實現信息化,但對預算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一方面不能構建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提升預算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領導對預算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簡單的財務支出、項目啟動資金、年度預算等方面,但時代的快速更替使得企業必須實時更新預算,否則會由于內部預算職能跟不上市場發展步伐而被淘汰。
最后,制造業的預算與市場的契合度不夠。目前很多企業“重業務、輕職能”,以結果為考核導向,缺乏執行過程中結合市場動態的控制與矯正,忽視了預算管理的全程性;部分制造業只注重業務部門、項目部門的預算,而輕視職能部門的預算,忽視了預算管理的全員性和全局性。
首先,滾動預算是一種連續預算方式,它與一般預算主要區別在于預算期的把握,它的預算期不是固定的,根據短期預算執行效果進行長期預算編制,例如根據1個月的預算執行評估,對一個會計年度的其它預算進行調整。但在整個預算中,近3個月的預算較為詳細,后面9個月的預算則較為粗略。其次,滾動預算的編制必須結合日作業、月度作業、年度作業計劃進行,滾動周期必須將定長和定點滾動相結合,其中定長滾動是基于一個短期進行詳細預算,例如一般制造業為3個月,第一個月主要負責生產經營業務,后2個月主要負責預測和指導資源配置;定點滾動是為了將預算更好的落實至確定的事務上,針對具體的事務進行詳細預算滾動。最后,滾動預算的操作步驟,一是基于滾動預算安排生產性資源,二是做好上月預算執行和預算計劃的偏差分析,三是做好上月與下月以及下下月的預測分析,四是對短期預算進行跟蹤執行和控制。總之,以滾動預算實現預算的實時化監測、控制是實現預算管理控制效能的重要途徑。
當下,互聯網時代下構建新型預算管理機制對預算信息共享化、實時化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部門領導和員工重視預算管理,一是企業對領導予以約束,將預算管理及預算執行結果與計劃偏差納入領導考核范圍,推進領導的經濟審計,從領導的任中審計轉變為任中、任后審計,從預算事后監管轉變為事中、事后監管,實現領導對預算管理重視的常態化和長效化。二是限定預算偏差范圍,超出限額范圍的追究其責任,一方面要經濟處罰和紀律處罰并重,另一方面要預算人員與具有審核權限人員受罰并重。三是以業務為主線,突出重點環節和重點部門,針對制造業所在地域的實際情況,對不同崗位性質、層次配以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內容,促使各部門員工主動了解預算管理常識。
其次,構建部門聯動預算信息監管機制,該機制基于財務部門主導、其它部門輔助,破除預算管理只是財務部門任務的思想壁壘,一是積極拓展計算機在預算管理領域的應用層次,實現預算管理系統與審計系統、各業務信息系統間的數據傳輸與對接,促進預算管理信息數據監測;二是在大數據、智能化時代,制造業借助中國制造2025發展趨勢,打造數據化信息分類監管模型,通過數據+模型分析的數據化模式實現預算管理與市場的實時化和動態化契合;三是針對特定項目實施重點監管,在預算管理部門或財務部門內外部、上下級間形成橫向與縱向的協調配合,建立審計、業務與財務部門間的相互反饋機制,形成成本預算監督合力。總之,以強制性約束和監管促使領導與員工重視預算、學習預算知識、轉變預算思維是當下亟待采取的關鍵措施。
總之,制造業是當下中國實現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產業,也是我國打造“中國制造2025”的主導產業。但在互聯網環境下,制造業的內部職能優化已經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管理思想,需要進行網絡化革新。要提升新時代下的預算管理職能,一是要合理的采用滾動預算,二是要進行新型機制構建,以此促使整個預算管理體系的建立健全。但本文并未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建議后續研究可以以多案例形式深入剖析制造業的預算管理優化途徑。
[1]程光遠.制造業企業全面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7(19):35-36.
[2]侯傳偉.制造業企業預算管理的困境及對策探討[J].時代金融,2017(30).
[3]劉雪麗.企業加強全面預算管理研究--以機械制造業企業為例[J].中國商論,2016(2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