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華
我國總會計師制度起步的時間比較晚,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從前蘇聯將總會計師制度引入到我國,自此我國開始總會計事業的建設與發展。尤其是我國改革開放之后,企業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我國政府更是連番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經濟法規來建設和完善總會計師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總會計師制度的建設與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是制度的制定與制度的實施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可以說盡管我國總會計師制度的相關政策法規已經逐漸完善,但是在實施的過程當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我國總會計師制度的建設與發展。本文就是在新形勢下對如何建設與完善總會計師制度的若干問題進行研究。
對于總會計師而言,權限與職責是其開展一切業務的前提條件,也是總會計師制度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國務院頒布了《總會計師條例》,在這個條例當中,對總會計師的相關權限進行了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幾項:第一項,總會計師具有財經違紀事制止權;第二項,總會計師具有會計工作領導權;第三項總會計師具有重大才財務收支審批權;第四項,總會計師具有財務事項簽字權和經濟事項會簽權。而總會計師需要承擔的職責具體包括財務會計、管理、管理會計的相關管理工作以及財會機構的組織設置、人員配置工作。隨著時代的進步,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發展,總會計師的權限與職責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需求了,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從原本的《總會計師條例》來看,總會計師更像是一個財務主管或者企業財務管理的監督者。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繁榮發展的今天,企業需要總會計師掌握財務數據信息的前提下,站在全局角度上為企業進行科學的經營戰略管理、風險管理、財務管理等等。隨后在2006我國又發布了《中央企業總會計師工作職責管理暫行辦法》。在這一文件中,對總會計師的權限和職責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規定,結合了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情況,進一步擴大了總會計的權責范圍。但是在其實施的過程中,卻仍舊存在非常嚴重的總會計師職責不清、權限不明的問題,阻礙了總會計師制度的發展。
目前,對總會計師應該如何進行稱謂這一問題,并沒有統一的規定。從我國的法律法規中也找不到一個相對統一的依據。從《會計法》和《總會計師條例》中,均是以“總會計師”作為稱謂。從國有企業的《財務總監制度》中,則是以“財務總監”作為稱謂。從《公司法》中找不出明確的稱謂,則是以“財務負責人”命名。而在2006年,國資委發布的《中央企業總會計師工作職責管理暫行辦法》中則規定,企業應設置財務總監或者首席財務官等職位,而不需要設置總會計師職位。
在總會計制度的實施過程中,領導崗位職數是影響總會計是否設置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一問題在行政事業單位體現的尤為明顯。在本文中,我們以高校和醫院作為例子,在行政事業單位中,領導職數由其組織部門確定。從《總會計師條例》中來看,行政事業單位可以根據自身需要,經批準之后設置總會計師職位。由此可見,在行政事業單位中總會計師這一職位是否設置并不是強制性要求。如果想要設置,還必須提交相關資質,獲得批準后方可進行設置。而在后來修訂的《會計法》中,卻又明確規定國有企業及中型企業必須設置總會計一職,對行政事業單位卻沒有明確的規定。根據以上兩種情形來看,以高校和醫院為例的行政事業單位是否要設置總會計師一職,成為值得探究的問題。如果不進行設置,隨著行政事業單位的不斷發展擴大,可能就需要進行設置。但是對其進行設置,設置難度又比較大,一是由于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法律法規上存有空白;二是缺乏相關的組織部門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行政事業單位想要設置總會計師,實施總會計師制度,也是無可奈何。
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國有企業以及其他大中型企業任職的財務總監或者總會計師都具備一定的職業資格水平,其中甚至還有部分人具備較高的會計職稱。即使是一些小企業任職的財務負責人也都具備專業的任職資格。但是其任職資格與其能力是否相符就不一定了。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業之中,有一些總會計師或者財務負責人雖然具備較高的職稱,但是卻缺乏相應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總會計師制度的落實。
我國《總會計師條例》頒布的時間是1990年,在這一段時間內,我國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發展的愈發成熟。在此情況下,我國應該對《總會計師條例》進行重新修訂,在符合時代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進一步完善總會計師制度,明確總會計師的權責。本身在企業內部,總會計就擔當雙重角色,它既為企業的經營管理出謀劃策,制定科學經營戰略,又根據掌握的財務數據,對企業整體進行監督。在當前這個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總會計師所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對于總會計的職責應該從兩方面開展,第一,總會計師應該做好傳統的財務管理以及資源效率管理與整合工作。第二,總會計師應該做好企業經營戰略的制定與執行工作。具體來說,總會計師應該從傳統的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職責中走出來,將重點轉移到企業的風險管理、經營戰略管理、企業價值的提升等管理當中來。與此同時,在明確總會計師職責的條件下進行總會計師權限的賦予,實現權責統一。根據傳統的《總會計師條例》及相關的政策文件來看,在涉及到總會計師權責的問題時都比較片面,缺乏清晰明確的規定,這就導致其執行困難。在發達國家,總會計師權責是非常清晰明確的,但是在我國一直以來卻都是混亂不清的。因此,我國政府應該以強制性的手段去進行推動。
當前,對于總會計師應該如何稱謂這一問題,在其領域有以下五種不同的聲音:第一種認為應該統一稱謂為“總會計師”,畢竟這一稱謂由來已久,時間比較長。第二種認為應該統一稱謂為“首席財務官”,因為在西方許多發達國家都是這樣稱謂的,便于與國際交流。并且這一稱謂能夠更加完整的概括其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第三種認為應該運用中英文兩種稱謂,中文則為“總會計師”,英文則為“CEO”。第四種則認為應該將其稱謂為“財務總監”。第五種則認為稱謂無所謂,大家都理解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可以保持現狀不變。而本文則認為雖然從形式上來看,稱謂并不重要,只是一個代表名稱而已。但是制定一個統一的稱謂對總會計師地位、權限、工作內容的確定卻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如果采用“財務總監”這一稱謂的話,容易將其與企業中其他部門的總監混淆,并不能夠突出其重要地位來。并且總會計師的作用也有別于其他部門的總監,他不僅僅是監督和管理財務部門,更參與到企業的整個經營戰略管理與企業價值提升當中,其地位要重于其他總監級別的地位。而“首席執行官”這個稱謂則是從英文“CEO”這個英文單詞翻譯過來的,“官”這個詞語帶有一定封建階級色彩,并不符合當前我國社會主義階級情況。由此可見,“總會計師”這一稱謂最符合要求。雖然“會計”這一詞語并不能夠將所有的財務管理工作都囊括其中,但是這種稱謂在我國由來已久,一提及“會計”二字就能夠與財務相掛鉤。“師”則是“集之大成者”才能夠稱之為師,能夠將總會計師的重要地位充分體現出來。
當前,我國的教育部門、衛生部門在總會計是否應設置這一問題上都發布了很多的文件,但是這些建設制度都沒有取得一定的效果。探究其背后原因,不難發現,影響行政事業單位總會計師職位設置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想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就必須要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進行總會計師的設置。因此,我國政府應該盡快彌補這一方面的法律空白,為總會計師的制定創建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例如美國早就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頒布了《首席財務官法案》來保證行政事業單位總會計師的設置。而我國這么多年來,行政事業單位之所以出現成本管理效率低、工作業績差、財務管理難、風險管理意識缺乏等問題已,均是由于企業并沒有真正重視財務管理工作。因此,我國政府應該通過加強立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形式來進一步促進總會計師職位在行政事業的單位的設置。
隨著我國現代企業的發展,企業對財務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情況之下,我國有必要借鑒美國或者英國的經驗,構建一套總會計師資格認證體系。因為在企業的發展中,總會計師的職業資格與能力水平應該是并重的。如果只具備職業資格,自身能力水平差、職業素養低,那么總會計師手中的權力只能是一把無用之劍,絲毫發揮不出作用。所以,我國應該注重總會計師資格認證體系的創建,加強對總會計師的專業培訓。
總而言之,在新形勢下,想要建設和完善總會計師制度,我國必須要為總會計師制度的實施創建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讓其在有法可依的條件下,深入實施總會計師制度,充分將總會計師的職能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1]鄭穎.公立醫院建立總會計師制度的思考[J].中國總會計師,2017,No.170(09):102-103.
[2]許軍.醫院實行總會計師制度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17,No.162(0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