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山西財經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近些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不斷進步,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新媒體形式出現并快速發展,新媒體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和有字電視機等終端設備,出現了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一系列文化傳播的新形式,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等,豐富文化傳播載體的同時,顛覆改變了傳統文化傳播模式、改變受眾的接受心理、行為狀態以及閱讀習慣,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態式、交流方式和生存狀態。現如今,隨著新媒體依托的技術越來越完善,例如通訊技術逐漸趕超國外發達國家技術水平以及智能手機的普遍應用直接或間接的導致新媒體消費人數迅速增長。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及廣泛應用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對受眾學習、工作和生活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給傳統文化教育生活化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應如何充分利用新舊媒體的綜合效應,借助新媒體創新傳統文化教育生活化的手段,加強傳統文化素質培養教育,推動傳統文化生活化實現進程將是一大值得討論的問題。現如今,盡管新媒體的技術支撐體系已經日趨成熟,但學校教育中存在傳統文化教育生活化程度不夠、傳統文化受流行文化和消費意識沖擊嚴重等問題。例如,我國高校高等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大多集中在《大學語文》、《中國古代文學》等個別中文類課程,普及率低、學校重視程度低、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特別是很多學生為順利修滿學分拿到學位證而應付考試并沒有認真學習課程,學過就丟的現象普遍存在,傳統文化教育生活化無從談及;其次,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很難保持最初的純凈,像一些學校的校史館幾乎很少有學生光顧,而眾多文藝晚會等也多是被流行音樂和現代舞蹈占據,商家宣傳廣告等遍布會場,相比之下傳統文化的身影實在是少之又少,更別說傳統文化教育生活化。
李榮啟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文中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指在五四運動以前的幾千年,中國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結構、政治體系、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傳承下來,并且至今仍在影響著現代社會的中國古代文化。”當下的傳統文化學習太注重形式,注重背誦或表演,像一些學校教育片面追求語文考試成績,卻不注重理解文化內涵及應用掌握。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承載于“思想、文字、語言”,還承載于“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和“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傳統文化的學習應該貫穿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不能一味的為了應付學校考試而背誦詩詞歌賦等,只有將文學著作里的精神深入人心才能發揮文化洗滌心靈的作用。
為順利推進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生活化的有效實現,我們可采取以下方式:第一,結合實際情況運用市場法則。將受教育者(即學生群體)看作是客戶,將多元化的傳統文化教育背景看作是市場,“經營”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目的的市場行為。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直播軟件等新媒體媒介傳播渠道,確定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使教師參與到互動之中,明確教師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受眾動機,注重學生群體的需求以傳統文化的發展創新趨勢,以便教育者做好自身以及新聞發言人等方面的準備。試行一段時間后要進行詳細全面的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調整進而繼續實施,其次,契合時代潮流熟練運用技術手段。建立強有力的技術“過濾網”,通過對傳統文化傳播內容加以處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幫助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篩選,最大程度避免了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對學生群體造成不良影響。同時,要做好技術安全屏障,保護學生受眾的隱私,關鍵就是讓學生受眾在新媒體教學環境下,放下心理阻礙,安心、放心地與教育者互動。只有充分信任教育者才能實現使學生流露的真實情感,更有利于學生受眾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逐漸接受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良思想文化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建立和諧的傳統文化教育環境。此外,將傳統文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相結合,并借助時事熱點來衍生,有利于學生將傳統文化應用到生活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生活化進度;也可以通過流行音樂、美術、動漫、影視、網游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與微信、微博等形式結合,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學生生活中,將新媒體的快捷傳播方式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達到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借助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浪潮,文化全球化的進程逐步加快,導致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不斷增強,而網絡時代的到來以及各種新媒體的出現和應用,使得學生群體日益癡迷新媒體,這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更加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盡管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傳統文化的教育必須從傳播內容到傳播方式都要適應新媒體的影響。為確保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生活化的順利實施,教育者需要給學生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凸顯傳統文化教育特色;要打造高素質的教學隊伍,將教師學者化,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