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漫漫泱泱且浩浩瀚瀚的古代傳統文化中,有極其重要且無法取代的一部分——詩歌。毫無疑問,高中古代詩歌的教學過程應盡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古代詩人詞人作詩歌無非是為了抒情言志,而現代人讀詩歌則是為了感悟人生,體會在詩詞作者所在時代的時代精神,自然也能從中感受詩詞作者偉大的人格魅力所在,感受詩歌中豐蘊典雅的情韻,提高自身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水平,豐富自身原本尚為膚淺的內涵。詩歌中人文精神的滲透是為了在人性冷漠的現代喚醒人們對民族文化、民族思想、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關鍵詞:高中古代詩歌;滲透;人文精神
一、 古代詩歌中所蘊含的傳統人文精神
(一) 精神價值
著名學者王學泰曾說過:“詩,曾經是一種精神價值。”“曾經”即是指中國古代。因為中國古代古詩歌中不乏詩人自我意識的體現,大多是追求自身人生價值,追求自我,成就自我。多少詩人面對國破山河無畏無懼,高喊“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般的大無畏精神令人唏噓,也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般剛烈決絕,這些是詩人精神價值體現之一——無私的愛國之心,詩人的社會價值觀體現于無私的責任感。“窮則獨善其身”,多少詩人面對污濁的政治環境,寧可餓死也絕不舍棄心中那朵圣潔的蓮花。更為豪放不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詩人,為大寫的人字而抗爭,這些亦是詩人自身精神價值體現之一——無畏的反抗精神。道德至尚、關注人性提升、體現生存價值便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所體現的。從古至今,任何一個認為自己無存活價值的人,是最悲哀、最痛苦、最煎熬的。而古代詩人詞人正是通過詩歌獨一無二的藝術手法和其無可比擬的風韻內涵體現他們所追求的人生價值。然而他們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并非都是居于廟堂之上流芳千古,他們只是為了讓自己普通的人生不再平凡,只是為了不忘本心,堅持自我。
(二) 愛國情懷
江山如此多嬌,引領無數愛國詩人不斷前行。愛國詩歌正如璀璨星河中耀眼明亮的一顆星,愛國詩歌見證了無數歷史滄桑,為無數中華兒女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愛國情懷,悠悠旋律,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中一直未曾變過,而愛國情懷以一種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淋漓盡致地體現在詩人詞人的詩歌之中。無論何時,提及愛國詩人,人們腦中便浮現一個偉大的名字——屈原,他的楚辭《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散發著濃烈而發人深省的愛國情懷,飽含著他的滿腔愛國熱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杜甫,或因其憂國憂民,因而疾病纏身、潦倒度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老淚縱橫面對國破山河;“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多少人聞及,也隨他潸然淚下。陸游、辛棄疾,直至年邁依然志在報國;岳飛、文天祥,鞠躬盡瘁、視死如歸。無數青年豪士,讀過他們的愛國詩歌而滿腔熱血,為了保衛國家、保衛民族,奉獻自我、奔走呼號。
(三) 人文情懷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最能體現人文情懷的便是儒家思想。“教以人倫”是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的教育思想,儒家思想的儒生們秉承儒家思想中的人文情懷并將其發揚光大。在高中古代詩歌的教學中,各種情感不斷交織,堅貞不渝的愛情、至真至純的友情、無私奉獻的親情交織成原本冰冷的詩歌中溫存的存在,中國古代文學猶如一個百花園,而古代詩歌中的情感猶如園中花朵的芳香,復雜而溫馨。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最真摯的愛情便是“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化為連理枝”;“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最真摯的祝愿,無論友人是否在身邊,都祝君友情長存;孩子即將遠行,母親依依不舍,純樸但深重的親情體現于“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高中古代詩歌教學讓我們了解到的是,其中的人文情懷不是客觀的、靜態的,而是一個不斷與人文環境互相聯系、互相融合的動態過程,尤其是在詩歌中感悟出來的情感,它并不浮于表面,而是極具深度的,現代人所能感受到的是詩人豐蘊而又真摯深切的感情。
(四) 人格精神
社會與個人的沖突矛盾,成為古代詩歌的又一重要內容,古代詩人鄙視流俗,對其身處社會的黑暗與官場的腐朽,認知得清晰透徹,即便其在權力與金錢的威逼利誘下,依舊處變不驚,不改其高風亮節。然而理想總是無法匹配現實,即便遭受無數打壓和折磨,身心受挫,詩人們并沒有選擇放棄、選擇毀滅自己,他們依舊寵辱不驚、防守有度、放手一搏,保持自我悠然獨立的人格精神,其積極樂觀的態度未曾變過。李白不愧為一位豪士,他無畏官場腐朽,鄙棄流俗,在際遇受挫仍長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狂放不羈;依舊是他,雖“行路難、行路難”,卻仍滿懷自信,積極進取、奮發圖強,高歌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也有一行人,他們無論世事如何,依然淡定從容,獨善其身,他們寧靜而淡泊地吟唱到“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些詩歌,盡管時隔千百年,卻依然響徹天宇,影響后世。
二、 詩歌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策略與方法
(一) 樹立正確“詩教”觀,滲透傳統人文精神
“詩教”文化源遠流長,而詩教的主要任務由教師承擔,尤其是語文教師,這是其必須要接受的責任。一名合格的教師要能淡泊名利、正直不阿,規整的教學秩序是前提,人文精神的滲透是目標。一名語文教師,自身必須吸收傳統“詩教”中的真正含義,并結合自身的人生閱歷,然后賦予“詩教”以新的蘊含,潛移默化地將其精華傳授給學生,提升學生文學素養,造就學生美好的品格,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二) 理解詩歌思想內容,掌握詩歌藝術技巧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是使傳統人文精神在當代教學中得以滲透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師要使學生不僅僅掌握知人論世,自上而下的鑒賞手段,更應該了解詩人詞人的平生經歷,深刻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解體系。《聲聲慢》中李清照以“凄凄慘慘戚戚”開篇,要是學生不清楚李清照當時是處于家亡國破的境遇,并寫下這首詞,自然很難懂得這種“凄凄慘慘”傳達的是何種的痛苦。此外,理解詩歌的又一關鍵是掌握詩歌的藝術技巧,詩歌中采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抒情方式、藝術技巧等都是詩歌品析的要點。
(三) 采取科學教學法,重視人文精神熏陶
在高中古代詩歌教學過程中,因作品與學生有時空的間隔,語文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于古代詩歌學習的興趣。若想在古代詩歌課堂中深刻滲透人文精神,語文教師必須采取科學教學法,避免枯燥的課堂教學,應讓課堂充滿詩意性但不乏有趣性。第一,應美化課堂教學的言語,學生往往能被優美的詩意的教學語句吸引。例如:教師在講解張若虛的名詩《春江花月夜》時,這首詩的描景一絕,一句一景,教師用充滿詩意的語言,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營造了一個美妙絕倫的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語言能理解詩人當時面對美景所想要表達的情感。然后,提高學生興趣的又一方式是可以在古代詩歌課堂教學中添加背景音樂。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本就是古代用以吟唱的詞曲,在凄厲悲傷的旋律中展開教學,學生就很容易被音樂所感染、被詩歌中的感情所折服。
(四) 整合詩歌資源,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古典詩詞的積累不夠、文學知識積淀淺薄是當代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要是古典詩歌的積累不足,學生是很難有所體悟的。要怎樣擴大學生的詩歌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充分利用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包含課外課程資源和校內課程資源,校內課程資源有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還可以結合音樂課堂,把古代詩歌吟唱出來,還可以借助班會課,把經典的古代詩歌以古箏、二胡等樂器演奏出來。課外課程資源有網絡資源、家庭資源。要是校內教學時間還充足,還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比如古典詩詞背誦比賽,分小組比賽背誦等多,加深學生對詩歌深意的理解,同時廣泛涉獵課外古詩詞、提高其感悟和欣賞能力。一代代詩人生生不息地吟唱古代詩歌,古代詩歌中傳統人文精神的滲透在當代教學中是極其具備其存在意義的,有利的文化資源想要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可以將學生作為承載體,對其進行人文情懷的熏陶和人格教育,便能更好地塑造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這個目標不只是學校教師個人的能力所能做到,需要的是各方面的努力,只有這樣,古代文學教育才能成為真正有效成功的教育。
三、 結語
古代文學的精華大部分體現在古代詩歌中,初中古代詩歌的教學會受到學生閱歷等各方面的影響,而高中古代詩歌的教學恰逢其時,學生心智會比較成熟,引導起來相對容易。古代詩歌不僅僅是詩人的人文精神家園,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而且對學生來說詩歌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承載體。“詩,曾經是一種精神價值。”“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如今的教育目標是以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格健全為主體,因此教學中須充分利用詩歌中的人文精神對現代學生進行人格素質教育。因而,滲透傳統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在詩歌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
[2]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
[3]胡曉明.萬川之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
[4]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
作者簡介:
肖珠寶,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長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