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麗娟
【摘 要】新媒體融合帶動傳統媒體的進一步革新,并將其發展納入互聯網平臺。目前,新媒體融合面臨四個重要問題:如何以互聯網思維看待新媒體各種業態的兼容?大數據如何體現互聯網思維?媒體智能化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何跨業態共謀新媒體重要議題的傳播?本文為這些問題找到了答案。
【關鍵詞】新媒體;融合;重要問題
傳統媒體的融合經歷了機構合并、集團組建、人員精簡、資金合流、素材共享和產品統一分發等幾個階段,暫告一段落。然而,以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為關鍵詞的新媒體融合早就拉開了帷幕,它帶動傳統媒體的進一步革新,并將其發展納入互聯網平臺,使其成為新媒體融合的一部分。眼下,新媒體融合面臨四個重要問題。
一、如何以互聯網思維看待新媒體各種業態的兼容
思維就是思考問題的維度,它直接影響思考的視角、方式和立場。互聯網思維就是從互聯網維度思考問題,互聯網的本質是互聯互通、鏈接整合、包羅萬象,是“面對重要技術革命出現的顛覆性思維”,它應該“以用戶為中心”,它是以預測為“最本質應用”的大數據思維,是“簡約”思維和快捷的“迭代”思維,是以微博、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社會化”思維,是“平臺”思維、“跨界”思維和“流量”思維。[1]中國特色的互聯網思維基于國家重視、大膽設想和科學規劃,關鍵是新技術融合與創新變革,以產業化和發展互聯網企業為抓手。[2]
互聯網的前身是美國軍方的情報網——阿帕網,1968年轉向民用,自此,大眾傳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真正的信息爆炸開始了。經歷了Web2.0和3.0時代,傳統媒體紛紛與互聯網融合,學會了兩條腿走路——邊保留傳統業態,邊依托互聯網打造網報、網刊、網絡電視(廣播)、電子書等新業態?;ヂ摼W空間的無限性決定了它能兼容各種媒體業態,用互聯網思維審視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期刊、書籍等,不難發現,它們不但并未消亡,反而更加活躍于線上線下,更確切地說,“報業寒冬”應是“紙媒寒冬”,互聯網給傳媒業帶來的是革新而不是摧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與新浪、搜狐、百度等共存于網絡空間。
國家規劃是互聯網思維的基石?;ヂ摼W的根服務器和10個主服務器在美國,因此,從技術上講,全世界所有使用互聯網的國家都在為美國無償提供情報和公共信息。因此,我國政府相當重視網絡安全,高校開設了網絡安全的相關專業,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國安人員和網警隨時監控重要信息的發布,防止網絡傳播泄露國家機密和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從經濟學角度理解,互聯網思維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比如騰訊,有人免費使用微信、QQ,有人用Q幣打游戲,還有人付費閱讀、付費觀看影視作品、付費購買其他商品和服務。點擊率成了衡量新媒體各種業態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粉絲成了新媒體存續的支柱,在貢獻注意力的同時完成傳播意義的生產,直接(有償使用者)或間接(無償使用)提高新媒體的經濟效益。因此,以互聯網思維看待新媒體各種業態的盈利模式,并無實質性的區別,都是“互聯網+”模式;業態之間的界線并不十分清晰,內容生產、呈現和輸送方式也大同小異。
以互聯網思維對現有媒體樣態進行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以互聯網為依托的網報、網刊、電子書、網絡電視(廣播)及其衍生的手機電視(廣播)等等;以互聯網為依托的社交媒體:騰訊公司的微信、QQ,美國的facebook,twiter等等;以互聯網為依托的自媒體:微博、博客、電子信箱等等。
這三類媒體樣態共存于互聯網,彼此兼容。首先,表現為內容互借。同一內容被不同樣態的媒體傳播,提高了內容的使用價值,內容被多次傳播后,其重要性自然顯現。比如:騰訊推送的當天頭條新聞,經常被網報、網刊和網絡電視(廣播)采用,被多個微信圈反復傳閱,多次發酵,使內容真正物盡其用。最近的空姐滴滴出行遇害案,最先是被“平安鄭州”微博發布,后來被新華社、都市頻道等采用,擴大了事件的影響力和被關注程度。這種內容互借客觀上造成傳播內容的同質化,非首發媒體的新聞時效性會大打折扣,但與新聞事件的重要性相比,這種犧牲是值得的。其次,表現為渠道共用。寬帶是所有新媒體信息傳輸的共用渠道,信息以比特為單位通過寬帶送達用戶終端,呈現于不同樣態的媒體,流量是描述寬帶大小的詞匯,表明它能讓多少信息在其中傳輸,是互聯網思維的特征之一。運行空間、內存大小是描述電腦或手機終端的詞匯,表明它們能接收多少信息。接收端是渠道的終點,發射端是渠道的起點。再次,表現為用戶共和?!耙杂脩魹橹行摹笔腔ヂ摼W思維的又一顯著特征,互聯網時代是用戶為王的時代,傳統傳播學的傳受關系已被互聯網徹底顛覆,用戶可能是傳者,也可能是受眾,同一用戶可以身兼二職,在接受信息的同時發表評論、置頂或轉發信息。用戶點擊什么,不點擊什么,取決于用戶個人喜好,也受到隨機性的影響,比如技術故障造成網絡不暢,改選網站或網頁瀏覽,五花八門的新媒體樣態給了用戶充分的選擇自由。
二、大數據如何體現互聯網思維
大數據時代沒有秘密,數據庫的開放與共享讓用戶的個人信息被一覽無余,商家可以根據用戶的個人喜好、消費記錄、就診情況等信息為其量身定制商品,并通過云計算為用戶提供精確的個性化服務。新媒體也可以借助互聯網和相關的數據庫,根據用戶的信息需求和搜索記錄,向每一位用戶定向推送新聞。大數據時代,網民的任何舉動都會留下抹不掉的痕跡,都會被想看的人看在眼里,被想記的人記在心上。監控的攝像頭總在人們不經意間發揮作用,公路上的每一次違規,商場里的每一次扒竊,公共場所的每一次爭吵,高鐵的每一次事故……不僅被記錄,還可能被直播,當事人還可能被互聯網人肉搜索。大數據因互聯網而精彩,互聯網因大數據而重生。
三、媒體智能化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智能編輯(機器人編輯)幾分鐘就可以根據關鍵詞分揀上億條信息,瞬間列出近期媒體熱詞,判斷媒體關注的焦點,智能記者可以依照設定的程序進行采訪,智能主持人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現場直播,智能播音員可以比真人更少出錯……隨著技術進步,媒體還有什么工作是機器人不能勝任的呢?很難回答。媒體智能化的正面影響卻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但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還使傳播更加客觀、公正、精準,而且責任分明,出了差錯時,可以有效地避免相互推諉。媒體不再需要記者、編輯、播音員和主持人,只需進行技術和設備投資,擁有程序開發人員和內容策劃人員,改變傳統的信息生產和消費方式。媒體智能化的負面影響同樣顯而易見:大批媒體從業人員在機器人的沖擊下面臨下崗,他們真的能夠悠閑地喝茶聊天、享受生活嗎?否。一些人不得不告別自己喜歡的職業,另謀出路,而另一些人則可能被社會淘汰。媒體智能化使信息生產和消費模式化、標準化、機械化,內容的人情味被大大削弱,機器人采訪當然不如真人有溫度,也缺少人文關懷。由于事先被設定好了,機器人在面對突發狀況時,很難隨機應變,也很難代表真人的立場和話語權。因此,技術為新聞內容生產的智能化提供了可能,但永遠也不可能改變內容為王的傳播之道。
四、如何跨業態共謀新媒體重要議題的傳播
跨業態共謀重要議題是新媒體內容融合的重點,也是主流意識形態建構的需要。主管傳媒的機構根據百姓關注的熱點和黨政部門工作的重點為新媒體設置傳播議程,為不同樣態的新媒體打包和分發傳播內容,通過集約化生產實現同一議題的多次傳播,提高信息生產的效率和效益,通過發現和啟用意見領袖,擴大重要議題的傳播效果。另外,還必須注意口徑一致、資源共享、風格各異。比如:如何同心協力樹立政府威信、維護政府形象?這是政府公關的重點,也是組織傳播學研究的內容。根據美籍華裔學者丁允珠的面子協商理論(face negotiation theory),文化規定了某人在特定情況下期望獲得何種身份,為了保持這種具有識別作用的身份,必須開展面子工作(facework),即人們用來構建和保護自己面子以及用來保護、構建或者威脅別人面子的傳播行為。主流媒體維護政府形象的出發點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其傳播行為都是為了群體不受威脅,它植根于集體主義文化,把政府行為當作所有成員共同的努力,政府公關(宣傳)部門設置好議程,把重要議題制作成適合新媒體不同業態的傳播內容,實現傳播資源共享,并體現各自的傳播風格,便于所有用戶獲取。
參考文獻:
[1]嚴飛.科技期刊全媒體出版的互聯網思維[J].編輯學報,2015(01):13-15.
[2]黃儉.以互聯網思維引領我國的互聯網+教育戰略[J].互聯網中國電化教育,2017(01):99-101.
[3]斯蒂芬·李特約翰,凱倫·福斯.人類傳播理論(第九版)[M].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201-202.
(作者:重慶文理學院教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