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構化又稱結構化思維,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工作任務或者難題時能從多個側面進行思考,深刻分析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系統制定行動方案,并采取恰當的手段使工作得以高效率開展,取得高績效。很多職場工作者為了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會有序地進行結構化思維的引導,并且按部就班的實施下一步計劃,從而減少了亂序引發的不必要的時間沖突,提高了效率。
關鍵詞:結構化;教學;效率
現下教育體系中所提出的這個“結構化教學”是什么?為什么要結構化教學?怎樣將教學結構化?
一、 結構化教學是什么
結構化教學是以學生自覺地運用明確多樣的方法形成結構化的知識和思維方式為目標的教學方法。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結構化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形成結構化知識和結構化思維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內涵很深刻,即結構化要使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方法、靈活運用、拓展提升、發現新知;這種教學方法的外延很廣闊,即結構化不是一個單一的產物,它是有許多個體系環節,許多次的建構環節共同組成的。
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而自主學習取得成效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知識結構化。知識點并不是孤立分散的點,看似分散實質卻是一個有聯系的系統,系統化了的知識結構不僅能夠將不同部分的知識點貫穿于整個知識體系,還能夠把握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占據什么樣的地位,將知識結構化更有利于牢固已有知識。資料、事實、具體事物等具體知識是迅速變動的,而基本原理則是相對穩定的。零散、孤立、雜亂的知識是難以記憶保存的,而結構化知識和納入學科知識整體結構的知識是容易記憶保存和“再生”提取的。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才強調“無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正確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而學科的基本結構就是構成該學科的一般觀念,即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則、基本公式等。
二、 為什么要結構化教學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將作為客體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的過程。結構化就是將知識點的碎片化整理成一個系統的過程,而這個整理的過程是需要方法和理解能力的。
以我校為例。銀川三沙源上游學校強調教育最重要的是回歸教育本源,踐行學生終身發展的教育理念。目前很多學校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法,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生自身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不被鍛煉,注意力并不是因為對課程有興趣而存在,更多的可能是教師強調的紀律。但是結構化教學的理念卻可以讓學生在滿足學業要求的前提下獲得更多的優秀品質。我校成立之初針對課堂教學提出五條建議“1. 問題導學:從話題入手,引發認知沖突;2. 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3. 關注相異構想,提高教學的針對性;4. 利用學生間的差異,合作學習;5. 盯住思維線,重視結構化。”結構化教學的提出建立在我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與教育理念相符。
在我們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這兩個問題。第一,注意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與我們所學新知識之間的關系。第二,所學新知識自身所創建的新的知識結構。把我們所學到的新知識放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作為原有知識結構的一個補充或者完善,強調它的重要作用,講清它的原理,學生是更容易接受的。學習并不完全是認知領域的事情,只有當學習和一個人的情感意志態度等結合起來的時候,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才是有效的有意義的,學習效果才會明顯。結構化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更高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所學知識的重要意義。在結構化高度下的教學,更能抓住教學的本質,抓住知識背后所隱含的東西。
三、 怎樣將教學結構化
我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結構化思維體現,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通過結構化教學模式對學生加強自主學習能力的訓練。在教學中將知識結構化,其實也是教師將日常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點講授清楚,還要將不同知識點貫穿于整個統一的體系中建立一個明確的聯系帶,表明知識點的相互聯系性,從而引導學生自行形成一個概括性的知識系統。簡而言之,結構化教學的前期重點還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便于結構化教學的更好實施。
1. 結構化教學要具備學科思維
學科思維的內核是一種體系,學科知識的體系,是整個學科的知識結構,既然是結構,那么每一個知識點之間就必然是有著客觀聯系的,當學生了解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且掌握為何如此聯系,就會在頭腦內形成關于該學科的知識體系,在應用過程中,就能夠用該學科的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并解決問題,也就養成了學科思維。
以我校現有的課堂教學流程來說,結構化教學是“先學、共享、后教、應用”的模式——獨立思考、請教同學、完成導學案形成初步判斷;自我反饋、同學間討論、教師參與討論與分享;教師有針對性的“后教”;最后師生達成共識深度結構化。這樣的結構化教學過程尤為詳細,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無疑可以得到充分培養與鍛煉。教師要傳遞給學生的并不是一個個重難點知識,而是要使學生最終具備學科思維,這個思維所解決的不僅僅是試卷的一道又一道難題,更是解決現實問題所需的素質,這也就是所提倡的學科的核心素養。因此,養成學科思維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用更為專業的術語來說,就是結構化的過程。
2. 結構化教學要提煉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的結構化不但可以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更能使陌生的問題熟悉化。其實每一個優等生都是把自己的學習方法無形中進行了結構化,所以他們的學習效率很高,學習也變得輕松自如。而對于學困生來說他們的腦子里面知識點是凌亂的,碎片化的,接觸到一個新知識不知道該用哪個知識點去解決,如何解決,所以就導致學得很費勁。所以對于知識的整理、記憶、應用來說,方法太重要了。
結構化教學具有一定的程序或步驟,它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每一步的結構化,都帶領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結合學科教學特點,仍然以實際案例貫穿課堂始終,從個體結構化中學生汲取基礎知識,通過相關活動的設計,使學生在活動中合作、探究、共享,達到充分對話,還課堂于學生,實現生生、師生的群體結構化。
作者簡介:
蔣淼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銀川三沙源上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