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應從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為學生設置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的識字過程不再是單調的重復,而是在一定情境下的知識和情感建構。這樣,學生才能在興趣的引導下,逐漸提高識字水平。教師應進一步探索多樣化教學方法,讓低年級學生能夠在情境的引導下,逐漸實現對漢字的全面理解,進而實現漢字積累、識字能力提升、情感發展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小學;識字;情境;教學;策略
文字不僅是人際溝通的主要工具,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識記文字、掌握文字、運用文字是語文學科的基本要求。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在識字過程中,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引導,會陷入機械記憶的誤區,不僅影響識字效率,更影響其正確書寫能力,以及文字表達效果。基于此,根據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應從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為學生設置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的識字過程不再是單調的重復,而是在一定情境下的知識和情感建構。這樣,學生才能在興趣的引導下,逐漸提高識字水平。
目前,在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一些教師對于識字情境的構建缺乏經驗,依然延續著傳統的機械教學,使得學生在識字過程中興趣不足,影響了教學效果。針對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識字情境教學的實施策略進行初步探討。
一、 緊扣學生特點創設情境
低年級的小學生思維發展存在局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更多的是依靠直觀體驗和感性思維,缺乏邏輯抽象思維能力,因此,對于抽象的漢字構成有時難以理解;對于客觀事物的探索難以實現長時間的注意力集中,常常出現課堂“溜號”的問題。針對此,教師不應該盲目斷言學生學習能力差,或者抱怨學生難以管教,而是應該因勢利導,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構建相應的識字情境,讓學生能夠在趣味化的識字過程中,集中注意力,形成并強化學習興趣。
例如,在《日、月、水、火、山、石、田、土》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漢字象形的特點,設計圖畫教學情境,讓學生逐漸理解字與畫之間的聯系,并通過看圖、讀拼音順利進入到識字過程。這種看圖識字的情境設計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延伸。但是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對于圖畫的設計不僅在于單純的識字,還在于知識的構建,讓學生能夠從漢字出發,聯想探究每一個漢字的起源,從而激發其好奇心,產生進一步學習漢字的意愿。
二、 激發學生想象創設情境
漢字延續傳承了上千年,形成了一套嚴密而成熟的內在邏輯,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不斷地文化傳承中和歷史發展中漢字之所以沒有像其他古文字一樣出現斷層,其關鍵就在于自身的特點,內在的邏輯使得漢字的普及度極高。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識字情境教學的設計不僅要注重漢字本身,還應該從文化的角度對漢字特點進行分析,并加以利用,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文字類型中得到啟發。
例如,對于“木”“禾”等獨體字,教師應本著形象化、具體化的原則,將這些抽象的符號用圖畫、動畫等形式進行重新設計,鼓勵學生聯想這些文字背后的故事,有的學生說“木”中的一橫代表了土地,下面的部分是埋在土地下的根系,而上面的一截是樹樁;有的學生說“禾”和“木”很相似,上面的一撇是禾苗垂下的細長的葉子。在這個充滿了想象的情境中,學生結合漢字的特點各抒己見,交換想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大大提高了識字的效率。
三、 轉變教學方法創設情境
教學方法的創新設計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對于教學方法的選擇更多的是延續傳統,即根據識字任務,讓學生在預習中對漢字進行書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識字情況進行考查,最后結合文本,對漢字在文中的含義,以及組詞、造句等環節進行設計,讓學生在機械訓練中完成對漢字的識記與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缺乏有效的參與,更多的是在教師的安排下被動學習。
針對此,教師應該注重對創新教學方法的設計與選擇。例如,在《山村》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利用這首有趣的數字詩,為學生初步接觸古詩做好鋪墊,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出示多媒體畫面,讓學生結合畫面想象一下山村的幽靜與美麗,然后,讓學生對這樣的美景進行描述,最后,示范朗讀,鼓勵學生跟讀,在意境優美、朗朗上口的詩詞中,逐步掌握認識數字,體會數字的妙用,進而掌握漢字的筆順,并能正確書寫。
四、 做好課堂延伸創設情境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漢字的識記不僅存在于課堂之上,更存在于課外的現實生活中,而只有引導鼓勵學生突破課堂的局限,才能夠在生活中不斷地獲取識字素材,擴大漢字積累。生活情境是語文識字教學中最常見的情境,教師應堅持生活化教學原則,為學生引入生活中的識字案例。
例如,在《元宵節》的識字教學中,教師應該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回憶一下元宵節的記憶,并談談在元宵節參加過的燈展活動,以及對元宵燈會的體驗。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得學生能夠將課堂思維延伸到生活中來,學生根據描述中對漢字的利用,能夠對“宵、節、窗、圓、吃、湯”等字形成自主理解,最后,教師指導學生對“節、歡、吃、正、五、戶、慶、團”等漢字進行書寫練習,并根據所學漢字將自己在元宵節的快樂時光記錄下來,以提高識字、用字的能力。
五、 總結與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識字并不是簡單的“認識字”,還應該讓學生初步掌握漢字的構詞特點,進而體會漢字中蘊含的文化內容,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發展。目前在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部分教師對于學生識字能力的培養依舊停留在機械記憶階段,忽視了對識字情境的構建,使得學生在識字考核的壓力下,盲目記憶,失去了探索文字魅力的奧秘。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新征程上,教師應進一步探索多樣化教學方法,讓低年級學生能夠在情境的引導下,逐漸實現對漢字的全面理解,進而實現漢字積累、識字能力提升、情感發展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驍健.體驗式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7年04期.
[2]安瑋.淺談小學語文情境化課堂中的識字教學方法[J].考試周刊,2018年01期.
[3]陳常偉.情境化課堂識字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38期.
作者簡介:
莊德馨,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泉港區山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