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照相機與眼球 視力的矯正》為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上)第四章第四節的授課內容,現將其教學過程展示如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照相機和眼球成像的基本原理。
2.過程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了解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因及其矯正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自覺保護視力的良好習慣。
二、教材的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探究了解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因及其矯正方法。
三、教具準備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近視眼鏡、遠視眼鏡、光具座、物體F、f=10cm的凸透鏡、光屏。
學生用:近視眼鏡、遠視眼鏡、光具座、物體F、f=10cm的凸透鏡、光屏。
四、教法學法
本節課實際是介紹“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在生活中的應用,借助比較和類比展開教學,教學過程中把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構建知識。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珠穆朗瑪峰全景圖,雄偉的珠穆朗瑪峰是怎樣被裝進小小的照相機的呢?人的眼睛就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機,它又是如何看到物體的呢?由問題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探究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引導學生回顧凸透鏡成像實驗,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時,物體和像的大概位置;物距變大時,像距和像的大小如何變化,從而引入照相機的原理。出示照相機的結構圖,讓學生結合實驗對比分析得出,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凸透鏡,膠片相當于光屏,同時畫出照相機成像的簡圖。再讓學生分析照相機拍近景遠景時,鏡頭如何移動,像的大小如何變化,適時播放照相機成像的動畫,讓學生理論結合實際,加深印象。
3.探究眼球的成像原理
人的眼球也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機,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呢?生:晶狀體、視網膜(師畫眼球簡圖)。引導學生回答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實驗時的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照相機的膠片,相當于實驗時的光屏。三組圖對比,學生一目了然。
眼睛要看清楚遠近不同的物體是如何調節的呢?出示動畫,介紹正常眼晶狀體的形狀,看近處遠處的物體,觀察晶狀體是如何變化的。引導學生歸納出:看近處物體晶狀體變厚,看遠處物體晶狀體變薄。人眼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晶狀體改變厚薄,從而改變焦距,從而使像清晰地成在視網膜上。
4.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正
正常的眼睛可以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但是如果眼睛的調節功能下降,看到的物體就會不清楚(出示圖片),這是什么眼看到的現象?(根據生活經驗知道是近視眼)。可叫一名患有近視的學生演示不戴眼鏡看書的情況,引導學生分析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物體,說明遠處物體成的像不在視網膜上,戴上凹透鏡就能看清,凹透鏡起了什么作用呢?而遠視眼看不清近處的物體,說明近處物體成的像不在視網膜上,戴上凸透鏡就能看清,凸透鏡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提出問題,實驗探究。
出示活動:
利用f=10cm的凸透鏡使燭焰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及時記下像距。
在鏡前加上近視眼鏡,光屏往哪兒移,才能使像重新清晰?記下像距。
若在鏡前換上遠視眼鏡呢?
匯報實驗現象及數據:(師及時填表)
(1)對照板圖分析:近視眼的成因及矯正。
先分析帶近視眼鏡的現象,近視眼帶上近視眼鏡后,像能清晰地成在視網膜上(畫出有凹透鏡的圖)。如果取下近視眼鏡后,像成在視網膜的前方(畫出沒有凹透鏡的圖)。
教師追問:為什么近視眼要帶凹透鏡?凹透鏡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使像相對于晶狀體向后移,像能清晰地成在視網膜上。
(2)對照板圖分析:遠視眼的成因及矯正。
遠視眼帶上遠視眼鏡后,像能清晰地成在視網膜上(畫出有凸透鏡的圖)。如果取下遠視眼鏡后,像成在視網膜的后方(畫出沒有凸透鏡的圖)。
教師追問:為什么遠視眼要帶凸透鏡?凸透鏡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使像相對于晶狀體向前移,像能清晰地成在視網膜上。
這里的教學設計改變了課本的結構,先分析戴眼鏡成清晰的像的情況,再分析不戴眼鏡像成在哪里,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同時在黑板上畫出簡圖,有對比更直觀。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堅持學校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我覺得有這樣幾個特點:
1.板書獨特
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照相機和眼睛的構造及原理,學生看完后檢測,教師板圖,先畫出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情況,在對應位置畫出照相機和眼睛的成像情況,成像原理相同,結構相似。再分析遠近不同的物體通過凸透鏡成像時改變光屏位置改變像距,照相機鏡頭前伸后縮改變像距,而眼睛改變晶狀體的厚薄改變焦距,對比明顯。
2.視力的矯正教學改變了課本的結構,先讓學生實驗模擬眼睛使凸透鏡成縮小的像,記錄像距,在凸透鏡前加凹透鏡,記錄新的像距,再換成凸透鏡記錄像距
比較像距,重點分析凹透鏡和凸透鏡的作用,也就是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的作用,學生容易理解。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