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雄
摘 要:微課作為全新的教育模式,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初中教育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主要結合近年來工作經驗,以人教版初中數學為例,對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教學設計進行分析。
關鍵詞:微課;初中;數學;學生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技術間的有機融合促使課程教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微課就是在此種背景下產生的。從實踐效果來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微課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能突顯課程教育重難點,提升教學指導的針對性。當前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微課教學已經成為教師群體熱議的問題。
一、導入環節
初中階段的數學教育作為一個承前啟后的活動。從實踐教學中筆者發現,利用一定數量的生活案例導入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快理解概念性知識。微課在課堂導入環節的設計可以劃分成兩個步驟:第一,結合生活事例,介紹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啟發學生;第二,從多個角度剖析實例,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異同點,從而構建數學模型。此步驟能夠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中脫離出來,迅速進入狀態,理解所學知識。此外,微課多樣化的展示形式對學生而言具備吸引力,為學生預習復習提供便利的同時,進一步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延伸。
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圓”這一課時,圓有兩種定義方式:①在一個平面內線段OA繞它固定的一個端點O旋轉一周,另一個端點A隨之旋轉所形成的圖形叫做圓,固定的端點O叫做圓心,線段OA叫做半徑;②圓是所有點到定點O的距離等于定長r的點的集合。定義①描述定義,定義②揭示了圓的本質,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基于此問題,教師可以引入微課視頻,借助觀看視頻測量多個不同的圓,歸納出圓的規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實踐,與教師單一的語言解析相比,微課教學實踐更加直觀。
再如,教學有關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利用幾何畫板與相關教學軟件的錄屏功能,錄制微視頻,學生從圖形的運動變化中將逐漸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內涵。在導入環節播放微課視頻,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學習,若是遇到不理解的,則可以多次播放視頻,直到學會為止,這樣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降低了學習難度,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
二、例題解析環節
習題作為初中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教師應選取具備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解答,隨后進行學習指導,這樣既能深化學生學習印象,又達到了突出學習重點、訓練解題能力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解析練習題,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從而強化解題能力。
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這一課時,主要教學任務是利用“線段圖”解析數學行程問題中的多種數量關系,引導學生利用此數量關系解答實際問題。在微課堂中教師需要構建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解答例題。如:甲乙兩人在同一道路上從相距5千米的A、B兩地同向而行,甲的速度為5千米/小時,乙的速度為3千米/小時,甲帶著一只狗,當甲追乙時,狗先追上乙,再返回遇上甲,再返回追上乙,依次反復,直至甲追上乙為止,已知狗的速度為15千米/小時,求此過程中,狗跑的總路程是多少?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從梳理關系式開始,因為不能直接求出狗的總路程,所以問題間接轉化成甲乙兩人的追擊問題。狗跑的總路程=它的速度×時間,而它用的總時間就是甲追上乙的時間。答:設甲用x小時追上乙,根據題意列方程5x=3x+5,解得x=2.5,狗的總路程:15×2.5=37.5答:狗的總路程是37.5千米。借助解答數學例題,尋找問題中的等量關系,然后列出方程,最后求解問題,不僅能夠訓練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且進一步鞏固了學習效果。
三、復習反饋環節
初中教育因為涉及的科目較多,學習任務較重,所以開設知識反饋環節至關重要。每當學習完一個單元的內容,就需要開展一次復習反饋活動,以此鞏固微課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知識分層的手法,將本單元知識按照主次劃分層次,錄制微課視頻,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加深學習印象的基礎上提升學習效果。在復習環節,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引導學生自主批改作業,相互指出存在的不足,交換解題思想與學習想法,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點評。
如:在復習分式方程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立足于整體將相關知識整合在一起,構建數學思維導圖,并在復習環節引導學生填充導圖中的空缺內容。教師帶領學生快速瀏覽微課視頻,提供某一主題,引導小組討論繪制思維導圖。成員在交流過程中會碰撞出許多新想法,有效激發了創新思維。在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后,播放微課視頻,梳理知識結構,查缺補漏,不僅創新了復習活動形式,且有效實現了復習目標。
綜上所述,微課已經滲透進初中校園中,其教育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教師需要提高對微課的重視程度,利用微課創新設計課堂教育,不斷提升教學層次,從而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知識,從根本上提升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陽.微課,建構高效課堂的催化劑:芻議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7(31):117-118.
[2]陳閩旭.微課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模式研究[J].新課程(下),2017(6):126,12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