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瓊成
摘 要:關于感恩的研究首先是對積極心理的開展。20世紀末,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rigman)建立了積極的科學和心理學理論。積極心理學指出,心理學不僅要研究人的弱點和問題,同時還要注意人的美德和優點。如今,積極心理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越來越成為新興力量。感恩節作為積極素質研究的重要領域值得進一步研究。在我國對感恩的心理學研究還處于萌芽階段,這種積極的欣賞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但是,初中生的學習相對較少。基于這些情況,教育目標是提高初中生的感恩素質,探索易于使用的群體教育教學模式,為初中生提供感恩,在初中生中推廣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初中生;感恩品質
感恩是指通過欣賞或回應他人的贊賞或幫助,理解或回應他們積極的經驗和結果的心理傾向。積極心理學思想興起后的大量研究發現,感恩能減輕壓力和抑郁,改善個體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滿意度,改善健康狀況,感恩不僅是一種好的品格,也是一種心理資源,對學業成績有積極的作用。
一、感恩內涵
在中國由于傳統觀念的存在,感恩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感恩”一詞在中國許多古代詩歌中出現。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在別人的幫助下表示感謝。陶志炯表示感謝是對外界給予感恩的感激之心,并希望給予認知、感受和行為的反饋。有一些學者認為,欣賞是來源于人性和自然的恩賜。一些學者用儒學來解釋感恩的意義,這是中國感恩的一個特征。周元明指出,感恩的程度包括認知水平、情感水平、實踐三個層次。感恩的過程中,包括知識、恩典、感謝和獎勵四個環節。贊賞的動機是給予受益人反饋,并表示感謝給予他人的恩典。
二、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方便抽樣在貴陽中學的一所中學八中選擇了兩個平行班。感恩小組輔導班(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齡14.2±0.4歲。另一班是正規教育組(54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齡14.2±0.2歲。
2.研究工具
使用了感恩問卷-6(GQ-6)。問卷包括六個項目,并要求參與者根據最近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該量表得分為7分,其中第3項和第6項為逆向得分問題,并計算所有項目的平均得分。分數越高,升職越強,GQ-6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1,方法的分半信度為0.82,重測信度為0.70。GQ-6的可靠性實現了可接受的測量水平。GQ-6是高度可靠的。問卷是少量的問題,不應該測試疲勞的中學生,這樣收集不到更多真實有效的數據。自行組織的小組活動滿意度評估報告主要調查成員對集體活動和集體活動感到滿意。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性、同意性和完全一致性來評估參加團體咨詢活動的感覺。
三、研究方法
小組輔導是一種發展性的小組輔導,目的是培養良好的感恩意識,促進感恩。團體輔導結合感恩理論的立體結構,圍繞感恩和感恩體驗設計團體輔導方案,共6項活動,每周一次,每次2小時。小組輔導教師具有國家輔導員資格,小組輔導過程主要用于教學、游戲、討論等形式。每次活動結束后,讓會員寫下自己的感受和建議,參加活動,合理調整小組輔導活動。普通教育小組沒有進行小組輔導,也沒有成為普通教育小組的成員。全組的咨詢活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導入階段。加強會員之間的理解和交流,讓不熟悉的會員相互認識,營造愉快的氛圍,建立安全可信的團體環境。第二階段:開始階段。創造一個感恩的情境,引導學生抓住生命的祝福,產生感恩,逐漸形成感恩的感覺。為了從實踐層面讓學生學會感恩,我們將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來我們的感激之情。第三階段:結束階段。分享活動的內容和身心感受,回顧學生成長的全過程,最后結束小組輔導。
四、結果
在小組輔導前,感謝小組輔導小組和正常教育小組的感謝分數沒有顯著差異。小組輔導結束后,感恩小組輔導小組得分顯著高于普通教育小組。感恩組咨詢組的后測分顯著高于前測分;例行教育組的預測分數沒有顯著差異
五、討論與建議
本研究通過以感恩節三維結構的理論模型為基礎,結合小組輔導的特點,研究高中生感恩的實踐性思維。結果顯示,與正規教育組學生相比,感恩組輔導組經過小組輔導活動干預后,得分顯著提高。這個結果也再一次證明,通過培訓可以提高感恩的感覺。小組輔導通過對學生進行大量的感恩意識培訓,促進學生內在的感恩情緒,從而有效地轉化為感恩的行動。形成和發展好的感恩活動,作為感恩的欣賞,是集體輔導的重點。家庭是陪同學生成長的最重要的環境。小組輔導計劃著重培養家庭成員的感恩和感恩訓練,如“我的名字的故事”“如果我是爸爸媽媽”“我從哪里來”“我的成長足跡”和其他主題活動。通過結果顯示,96%的感恩小組輔導組學生對小組輔導活動滿意。小組輔導結束后,也有家長報告說,孩子們近來比較開朗、樂觀,懂得照顧家人。統計分析還顯示,中學生感恩的總分大幅提升。因此,小組輔導的形式有助于提高中學生的感恩水平,適合中學教育教學。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干預時間短,感恩和行為訓練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合理有效地開展感恩小組輔導,及時觀察,評估其有效性,更有效地為學校教育服務。同時,這種小組輔導重視培養家庭成員的感恩,增加對他人的感恩教育,事情和生活將更加完整,這也是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1]葉寶娟,楊強,胡竹菁.感恩對青少年學業成就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效應[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3(2).
[2]何安明等.感恩三維結構理論模型的建構[J].心理研究,2013(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