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瑜
摘 要:班主任的引導對一個學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很是慶幸,作為班主任的我是一名語文老師。于是,順其自然地將班級管理方法之一求于學科專業知識——知人論世的語文素養,或者說是對人本身的一種關懷。轉為班級,則是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關懷。
關鍵詞:班主任;師生共同;素養
一、花葉并茂兩相宜: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闡述語文課程的功能時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是對語文課程豐富內涵最本真的揭示和定位,標志著語文課程的一種新的理想境界。正是作為素質教育時代之象征的“語文素養”才構成了學生個體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基礎。因此,我認為語文的教學應該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這讓我想起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學生第一”。是的,從學生第一位的視角審視每一個孩子,分析性格,選擇方法,而后幫助他們成長為第一名的學生。可見,班主任的管理方法更應該是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
2.從學生中來,主動變身。正式開學前,班主任作為一家之主,應該清楚地了解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這需要班主任在假期主動出擊,走近孩子背后的家庭。因為18班是初二才接手,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后媽”,當我接受了學校的安排,便告訴自己,不但要“既來之,則安之”,更要“既接之,則穩之”。于是,我借助智學網認真分析班級成績,借助前任班主任的學籍卡查看并走訪較為調皮的學生的家庭,借助各科任教師的評價進一步了解班級的學習情況等。如此,在“走近”的同時,我得到了另一個我——慈母嚴父兼具的班主任。
可見,“從學生中來”,在學科教學上,是一種問題教學;在班級管理上,則是教師對學生當下的主動關懷。
3.到學生中去,傾聽與成長。“大家都喜歡您的課,就是上完課不知道該學些什么。”學生的一句意見激發了全國優秀教師陳日亮老師進行閱讀教學改革。從這一例子,我讀到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學生的聽課反映是我最重要的教學反思的源泉。的確,課上聽得有趣不一定能直接轉為學得有序。這讓我想起《空城計》的公開課。課上學生都很認真很積極地聽著、寫著、說著,我以為這會是他們心目中很有韻味的一堂課。當天的晚自修,學習委員等幾名同學尾隨在我身后:“老師,你這堂課好精彩。可是,練習冊都不會做,因為你沒有把主題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筆記概括給我們,我們沒有筆記可以回答。”我呆住了。回到家,我沉思了好久,拿起了大學期間的教育學筆記,被這樣一段話給警醒了:教育是一種最困難的事業。優秀教育家們認為,教育不僅是科學事業,而且是藝術事業。是啊,所謂的“很精彩的一堂課”,卻根本沒有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他們學的是我理解的知識,他們聽的還是我理解的知識,他們正在我的引導下被動地學習!于是,我開始堅持每堂課后參與學生當天作業的完成過程并適時指導。這時我開始學會傾聽與反思,也開始漸漸地在反思中進步。我也更明白了,學生對于每一學科的聽課感想,不正是端正班級學習氛圍與促進學習成績發展的直接源泉嗎?
所以,“到學生中去”是學科教師成長的源泉,更是班主任從中窺見班級學習氛圍的直接方法,因為它在督促你去反思你的每一堂課的同時,更教會你去聆聽學生的學科憂喜。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這是語文教師對學生的一種人文關懷,也是學生對語文教師的一種人文回饋。這是語文教師和學生之間素養的互相作用。所謂“花葉并茂兩相宜”,大抵是如此道理吧。
二、紅花還須綠葉襯:學科素養的養成
語文教師擺脫了“課堂權威”的角色束縛,一撇“獨白”的命令與呵斥,用心傾聽,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適時反思并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促進了師生雙方的成長。
然而,我以為語文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同時在于自身學科素養的養成。
首先是內驅力——“肚子里的墨水”。如果把班級的學習比作一幢大廈,學科是磚塊,那么班主任就是水泥。因此,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自身的學科素養應該不止于自身學科專業教育的圈子,而應該廣泛涉獵美學、語言學、心理學、邏輯學、哲學、光學等。一個具有良好學習氛圍的班級,應該是學生可以主動發散與學習有關的各種維度的思考。所以,“不挑食”的涉獵閱讀更應是班主任提升自身綜合學科素養道路上的一個摯友。
其次,聽課——于學科之間翻轉學生性情。我喜歡聽語文課,因為它可以讓我在學科專業上避免“走彎路”,可以讓我對文本有新理解,可以讓我更了解課堂上不同學情的學生需求。我也喜歡聽英語課,因為同是語言學科,朗讀是同一種手段,可以互相借鑒教學方法。我也會聽數學課,因為證明題的解題方法是一種邏輯思維的導向,這可以運用數學老師已經指導的教學方法來展開語文閱讀題的答題規范指導。學科間的對話與借鑒,有趣又有效。
最后是自我澆灌,即教育故事的撰寫。無論是語文教師,抑或是班主任,其學科素養里不能沒有“細節”和“故事”。我總是覺得班主任應該都有一本小本本,用來記錄和學生的瑣事,那是一種語文素養的時刻記錄,里面的感動是對自己的鼓勵,亦是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關懷,不僅要做到“走近”,還要“走進”。
我想,只有用眼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用心去關懷每一個學生,用腦去閱讀,用耳朵去傾聽,用嘴去對話,用手去記錄,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
如此,向陽花開。
參考文獻:
[1]黃亞妮.真誠溝通開金石執著冰心生共鳴[J].教育科學論壇,2014(12):64-66.
[1]魏小娜.語文學科素養探析:“讀寫素養”的視角[J].語文教學通訊,2017(Z3):16-2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