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玲
摘 要:初中階段,是一個孩子由兒童走向成年、幼稚走向成熟、依賴走向獨立的過度,是學生身體和心理迅速發展階段,也是對人生、社會和未來充滿幻想與好奇的階段。伴隨著成長的欣喜、生活的苦惱、學習的壓力、情感的吸引,對友誼理解的渴望、對自由的向往等一系列問題相繼產生,心理功能受阻,心理問題多發。
關鍵詞:初中生;學習;心理問題
掌握和了解這一特殊時期孩子的變化,對孩子平穩順利成長、保障未來健康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里僅就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方面容易出現的學習問題做一梳理,希望能引起教育教學工作者和父母的關注。
一、適應不良
適應不良是中學生中最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剛剛踏入初中校園的中學生,面對新的學習生活,往往會出現適應不良問題。這不僅對學生的心理、行為產生影響,還可能對未來的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下面我主要從四個方面談起。
1.情緒方面
主要表現為緊張、心神不定,聽課時大腦不在教室,做作業時思維不知游離在何處。害怕學習,上課注意力渙散,思考乏力,課聽不好,作業做不好,但又想把學習搞上去,產生焦慮。
2.行為方面
能力抑制:小學時學習能力良好,成績不錯,適應不良后,學習能力受到抑制,產生學習困難。社會性退縮:與同學交往減少,學習、生活活動也減少,不愿發言,不想運動,體育課也提不起勁,成為同學活動的旁觀者,游離于同輩群體之外,或者將周圍人都視為敵人,或者將某人視為知己死黨,走極端。
3.品行紊亂
行為違反與年齡相符的社會規范和準則,逃學、斗毆、說謊、偷竊、抽煙、離家出走等。還有些學生活沉溺于電子游戲機,不遵守紀律,襲擾他人,老師正常的指教突然遭到頂撞,同學父母之間矛盾烽煙四起,尋求快樂和刺激。
4.行為倒退
行為像兒童,學習無目標,活動無計劃,灰心喪氣,不敢面對挑戰。喜歡兒童游戲,不合群,但不是因為退縮,而是和同學玩不到一塊,談不到一起,主動將自己孤立與群體外。
二、學業不良
學習結果未能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或者離教學的基本要求尚有一段差距,就有了我們常說的“后進生”,最好的學習時光,為什么他們卻如此痛苦呢?老師家長同學對學生的評價基本標準是學業成績,這樣不得不把學習看作獲取分數的一次競賽,競賽中自然會產生失敗者,因此來不及適應,一個不小心就被落在了后面,感到越來越痛苦。班集體教學,雖然講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方式,但繁重的教學任務、有限的教學時間、教育者的無法顧及、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凡俗的生活壓力、孩子個性因素等等,只會將已經不堪負重者壓倒趴下,直至無法前行。造成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樂趣,甚至放棄學習。在這樣一個敏感的年齡段,同學,老師、家長一些不自覺的行為、一些未在意的話語都會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學業不良會產生一系列生理不良反應,上課頭昏、腦脹、入睡困難等問題。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記憶效果下降等。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又加速了學業不良。
三、考試焦慮
考試焦慮是一種很復雜的情緒現象,它由一定的應考情境引起,是考試時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適度的考試焦慮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潛能,提高學習效率和考試成績;嚴重的考試焦慮不僅危害學生,還會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潛在威脅。那些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者,主要特征是擔心自己的形象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尤其擔心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降低,考試期望值過高,對考試的認知評價缺陷還表現在“證明自己”“過度引伸”“考試準備”等方面,即將考試作為證明自己能力的一個事件,僅根據一兩次考試的失敗便得出了對自己整個前途的否定結論。受個體的認知評價、人格因素和其他身心因素制約,有一到考試就緊張、懼怕、記憶力衰退、考前睡不好覺、考試時情緒緊張、心慌意亂、記憶卡殼、注意力無法集中等。據調查,中學生中對考試具有明顯的焦慮癥狀的超過11%。甚至有學生陷入擔憂、恐懼以至不能自拔,對考試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是中學生產生考試焦慮的主要原因。
四、厭學
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據我觀察,目前教育狀態中,幾乎沒有學生愛學習。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除先天稟賦較好外,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自己其實也覺得自由自在。而上學以來,從來就沒有聽懂過老師講課的內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其實是在熬著。從根本上來說,這一部分孩子早就對學校的生活失去興趣。據調查,厭學學生在中學生中有一半,其中初二時最嚴重。他們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沒勁,喪失上進信心,學習欲望低下,盼望著早點畢業以求解脫,更嚴重者根本不學習,終日渾渾噩噩,看到課本就頭痛,坐進教室就犯愁,經常遲到、早退、曠課,對老師缺乏感情,部分學生最終輟學流失。
中學生常見的問題還有自卑、逆反等等。如何消除中學生常見問題,除培養中學生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轉變教育觀念、創設良好的育人氛圍外,最主要的應該是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運行模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舉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教育素質,提高教師的心理輔導能力和素養,優化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葛魯嘉,李飛.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與實施[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2]田昊.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S1).
[3]李飛.初中生學習壓力的四維度多重量化分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