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21世紀,無疑是呼風喚雨的信息時代,“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無孔不入滲透到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毫不含糊地說,如今,幾乎一切領域里都被深深地烙下了“互聯網+”的時代印記。而作為興國之本的教育大業,自然更不例外。那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業的教師,怎樣才能做到緊跟時代步伐、順應時代需要,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之路呢?下面,就從此話題入手,做一分析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背景;教育
一、內涵界定
“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其專業成長內涵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信息素養正在日益成為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一項基本能力,一個人的信息素養主要包括如何獲取信息的判斷力,如何去選擇信息的鑒別力和如何處理信息的利用力幾個層面,并且這幾個方面互為依存、不可偏廢。二是在信息主導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獲取信息、轉化信息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是其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教師的專業發展,究其根本,是在實踐當中,通過學習改進,使個體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的一個漫長而縱深的過程。其目的,也是讓教師最終能成為信息的主導者和利用者,善于從大量的信息中鑒別吸收、去偽存真、為我所用。從而成為信息的主人支配信息,而不是信息的奴隸為其所累。
二、方法探究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無論從教育行政部門,還是各種社會培訓機構來說,都不遺余力,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大量、優質的可供參考和學習的平臺,從而給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證。如此一來,在具體的教育過程當中,我們更要首當其沖,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積極主動去探索和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為我們的專業發展所用,在不斷積累和探索當中逐步成長。
途徑之一:讓信息技術來參與教學
從21世紀初的“校校通工程”“農遠工程”開始,國家實施的多個基礎教育信息化項目,初步讓現代信息技術的模式深入到偏遠的農村地區,讓那里的師生們大開眼界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信息的神奇和魅力。而近年來,隨著“薄改”等大型項目的實施,農村的教室,幾乎全部裝上了白板,也接通了互聯網。這就意味著,今后的教學活動隨時都有信息技術的參與,而這也成了“互聯網+”時代下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掌握信息技術就成了新時代教師必須面對的新挑戰。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改變觀念、掌握技術、整合資源,通過人機交匯、人機互動等新型教學模式,促進自己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能力的成長。
途徑之二:讓數據分析來優化教學
英國學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庫克耶合著的《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一書中,就提到了以數據分析來優化教學的雙回路學習法,以此對傳統的單回路教學提出挑戰。作者認為,傳統的單回路教學,是學習中犯了錯誤以后再去努力糾正。舉例來說,傳統教學當中,只有在批改完學生的作業后,教師才能發現錯誤,以此判斷哪些知識學生掌握了,哪些還沒有掌握。這樣一來,就不免會降低教學效率,浪費教育資源。而在雙回路學習中,由于整個過程是在雙向互動之中實時進行的,所以它會隨時用掌握的大量數據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從而既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因此,我們今后的教學活動,就是要善于利用數據來優化我們的教學過程,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
途徑之三:讓教研相長來主導教學
新的時代,要求我們要做一名研究性、創新性的老師,用教育家陶行知話來說,就是“教師不僅要掌握教法、學法,更要把教學和研究相結合”。畢竟教師不是二倒販,也不是傳聲筒,如果只滿足于做一個機械、忠實的知識搬運工的話,那知識傳播的效率也就要大打折扣了。而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更會衍生出各種富有時代氣息的知識。這些數據自然會隨著教學過程存留于網絡平臺上,或者散布于零散的智能設備里。這樣,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教,同時也不能忘了研,把教和研究結合起來,做一名教研相長的創新型教師。要善于發現新的知識點,并及時歸納整理、總結分析,最終轉化形成自身的一種能力。
途徑之四:讓彰顯個性來引領教學
不管運用哪一種教學模式,但歸根結底,都要體現知識傳播者的獨特思想。單純的歸本宣科、傳統的滿堂灌,并不能產生有敏銳洞察力和獨到見解力的好老師。知識傳播和發展的終極目的是要通過舉一反三,形成可持續挖掘和創新的效果。正如齊白石寄語學畫者說的那樣:“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如此一來,不管是哪種教學模式,對老師們來說,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理念,只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趨,那么他就永遠不能成長為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而在信息繁雜、知識多元的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更是如此。所以,在未來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把彰顯個性作為一種特殊的專業技能,牢記于心,孜孜以求。在廣闊的教學領域,一展身手,從而實現自身專業技能的不斷提升和跨越。
參考文獻:
[1]周玲,黃德群.“互聯網+”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基于韶關市中小學教師的實證分析[J].教育探索,2016(10).
[2]李艷麗,李瑋.“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教師培訓課程建設[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