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水
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靈魂與核心,德育要真正深入人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堅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德育過程具有社會實踐性,讓德育向社會延伸,讓德育過程注入率真的情感,真正提高德育實效。
關鍵詞:德育“四化”;德育實效;高尚品德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與核心,承擔著為21世紀塑造具有一定素質的勞動者、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起著導向的作用。德育要真正深入人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堅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德育過程具有社會實踐性,讓德育向社會延伸,力求“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化,讓德育過程內發、外爍有機結合,注入率真的情感,真正提高德育實效。
一、德育過程生活化
德育要遠離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讓德育回歸生活,在學生的生活中關注、指導和引導學生的生活軌跡,用真實的情境感染學生,幫助他們選擇自己的道德取向。首先,我們要有選擇性地關懷和引導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把學習與未來的發展聯系起來,增強學習的毅力和動力,這與育德可謂水乳交融。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主體意識,為學生“學會選擇”奠定基礎。其次,要關注和指導學生的交往生活。現行社會的孩子從小在父母的關心和呵護下長大,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溺愛,我行我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此,學校對學生的交往應積極承擔起指導任務,讓他們逐步掌握有關人際交往的基礎知識,培養并鍛煉他們的交往能力,從而使他們勇于、善于與周圍的人建立起互幫互助、平等友愛、開放寬容、誠實守信的良好人際關系,為自身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協調安定做好人際儲備。再者,要關注和引導學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我們要引導學生選擇自尊自愛、量入為出、勤儉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養成的問題上,我們切忌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給學生,讓學生學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自主選擇合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
二、德育過程實踐化
德育根本上是實踐的,這就決定了德育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育學家魯潔在《新時期德育基本理論》中指出:德育過程涉及體驗,一個完整的德育過程應該是受教育者的認知活動、體驗活動與踐行活動的結合。品德教育的實踐過程應該內含于種種生活之中,不能脫離生活,凌駕于生活之上。由此,我們對學生實行德育就必須讓他們在社會實踐和生活實踐中獲取有品位的感知和體驗,從而能夠不斷自我激勵、自我完善,以達到一種崇高的境界。那么我們應廣泛利用社會中所蘊含的種種德育資源,帶領學生走向社會,融入生活,接近大自然,和人們積極對話,廣泛交流和溝通。例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走進“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德化水口)、烈士墓”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帶領學生走進“福建德化屈斗宮古窯址、多寶堂瓷藝展”等工業教育基地,對學生進行“勞動光榮”熏陶教育等。這種讓學生融入社會大環境的教育方式,體現了德育的開放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并激發其熱情,有利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體驗真實的情感,獲得有效的收獲,深化品德認識、陶冶品德情感、錘煉品德意志、養成品德習慣、確立品德信念,逐步形成高尚的品格。
三、“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
良好品德的塑造,需要以學校為主體,溝通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聯系紐帶,密切合作,形成合力,讓三者實現三位一體化,并作為一個系統工作來抓。首先,以學校教育的主題班會,德育例會、板報、墻報等方式為主,豐富校園德育內容,主導學生價值取向、內化素質。一所學校里面有了良好的育人環境,才能讓德育工作具有實效,同時發揮其輻射功能,有效影響社會大環境;再者,我們要重視家庭教育的言傳身教,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引路人,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與父母及其生活圈的榜樣作用,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基礎。
四、德育過程情感化
現行學校德育以說教為主,缺乏情感交流,德育要重視培養人良好的情感和情操,使人的話語、行為習慣等變為內心的感受、動機的一部分。現代德育學理論揭示,在德育過程中必須經過由外到內,由內到外,不斷內化、不斷外化的循環往復之后,受教育者的品德才可能形成,并不是把外在的規范告訴給受教育者之后,規范會變為他的美德。所以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轉變“教師至尊觀”,變“無情訓導”為“真情指導”。
總之,德育工作是培養下一代的重中之重,對一個人高尚品德的培養與塑造,是人的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知道,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根本標準,不僅僅在于知識,而在于一個人的美德,除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是那些具有道德品味的品德,如一顆仁慈、包容之心,誠實、公正、講信用等。這就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要注重教授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與主動習得高尚品德等可貴品質。
參考文獻:
[1]魯潔.當代德育基本理論探討[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03.
[2]丁如許.德育主任新方略[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10.
[3]朱永新.中國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錄[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6-0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