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宏志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今天,勞動力的流動已然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剩余勞動力為了尋求更好的工作環境,獲得較高的生活質量,紛紛涌向城市。在這一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農村“留守兒童”出現了,且其數量也越來越多。在缺乏雙親的呵護和指導的情況下,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在心智不健全下,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為習慣等多方面出現了多樣化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利于兒童的可持續發展。立足共生理論來談一談如何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共生理論;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城鎮化建設發展歷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成為必然的趨勢。在這種情境下,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出現了。在遠離雙親,缺乏家長呵護的情況下,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諸如自卑、我行我素等。留守兒童所出現的種種問題當前已成為教育領域需要關注的一個突出問題。所謂“共生理論”,是指在社會活動、教育活動參與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構成一個相互影響的共同體,借助協商與合作來促進人的發展。立足共生理論來探析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不難發現,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所存在的關系問題其實就含有“共生關系”。其中較為明顯的就是教師、家長、學生,這三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發展的一個共生體,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我們需要充分地發揮家庭、學校的作用,在共同體的相互引導下,提升兒童的心理健康質量。
一、以家校結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作為孩子教育的第一場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在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正如上文所提及的,農村留守兒童是由于家長外出務工而產生的。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自然會缺少家長的參與,但是家長的教育又是不可或缺的。針對這一情況,則需要發揮教師和家長的雙重作用,二者建立密切的聯系,在積極的互動溝通中,使家長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并采取力所能及的方式積極地與自己的孩子進行互動、交流。
比如,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每一位家長都配有手機,都有微信。此時,我會建立一個微信班級群,將全體家長都納入這個班級群里,在群里將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反饋給家長,使其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學習情況和發展情況。然后,我會在每周都借助學校的計算機室,將孩子們帶領到計算機室,與自己的父母視頻。在視頻的過程中,家長們可以針對我所反映的學生的在校情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教導,使孩子意識到,盡管父母不在自己的身邊,但是他們還是極其關注自己的,父母是愛自己的,從而減輕其自卑心理。
除了定時地借助視頻與孩子進行溝通之外,我還會經常與留守兒童父母進行溝通,掌握其近期的動態。當父母回家的時候,我會邀請他們到學校講一講自己的工作經歷,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為孩子的學習加油鼓勁。留守兒童在聽講的過程中會發現原來自己的父母也可以做老師,從而產生一種自豪感。而且孩子們在聽講的過程中,也會意識到自己父母工作的不易,從而對父母產生敬愛之情,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為了不加重父母的負擔好好努力學習。
二、以學校建設優化心理環境
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其不管是在教育環境還是在教學活動等方面都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就教育環境而言,對于農村的留守兒童來說,一個寬松、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是必不可少的。此時就需要發揮學校的作用,積極地為留守兒童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
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立足以人為本這一教育理念,對所有的學生都給予尊重,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尤其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注,使他們知道,自己的老師是關心、愛護自己的。用老師的愛來彌補他們所缺失的家長的愛。我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中,會借助課余時間多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在溝通、交流中發現他們所存在的問題,并對其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比如,在一次與學生的交談中我發現,該學生由于沒有父母的指導,在學習上存在很多問題,常常是在課后沒有人指導自己學習,面對越來越難的知識,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甚至,由于自己學習成績不好,認為一些同學看不起自己,從而覺得很自卑。針對該學生的情況,我在課堂上對其給予關注,發現其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他機會來展現自己的閃光點,也使其他學生看到了該學生的閃光點,從而轉變他們對該學生的看法。在課后,我會利用課余時間,對這個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幫他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如此,在我的幫助下,該學生不僅學習成績提高了,還重塑了學習的信心,并收獲了其他學生的友誼。
在學校教育中,除了發揮執教教師的作用之外,學校還需要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室,由專業的心理教師組織心理課程,借此有針對性地豐富學生的心理知識,掌握調節心理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其心理健康程度。
總之,在共生理論的指導下,我們要充分發揮家長、學校、教師的作用,在共生體的幫助下,采取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借此為其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瑞平.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J].文教資料,2017(3):159-160.
[2]鄧學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6(10):150.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共生理論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037)的研究成果之一。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