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 董鴻飛
(沈陽工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1.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式發展,并且形成了三次世界范圍內的發展高潮,三次高潮分別發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在二戰結束之后,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出現大批發展中國家,由此出現第一次高潮。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當‘白皮書’的問世為契機,歐共體有了突破性進展,極大地推動了其他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建設。
2.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狀。首先,區域經濟一體化隨著各國經濟發展聯系越來越緊密,區域合作不再僅局限于貨物貿易的自由化和關稅優惠。而是涉及到了服務貿易的自由化,跨國投資的自由化,知識產權的保護,貿易壁壘的清除,環境保護世界秩序的建立等祁天慶各方面的問題,而涉及的合作內容也進一步深化。其次,南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合作也逐漸深化,南北半球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合作,例如日本與墨西哥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北美各國與亞太各國建立跨太平的TPP協議等。
1.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盟的成立,在1992年,東盟就提出建立自由貿易區。1997年5月底,東盟七個成員國在吉隆坡舉行外長特別會議,一致決定于同年7月接納緬甸、柬埔寨和老撾加入東盟。這是東盟朝東南亞國家政經一體化邁出的重要一步[1]。
2.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狀。從國內生產總值來看,東盟十國內部發展不平衡,雖然近年來東南亞北方四國經濟有所發展,但是南方六國與北方四國差距依然明顯,以新四國中緬甸為例,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90506萬美元,到了2015年,緬甸的生產總值為626億美元,而以老六國中馬來西亞為例,2000年,馬來西亞全年的生產總值為937億美元,2015年則為2962億美元,由此可見,新老成員國差距明顯[2]。
關于經濟,各國都注意到外資的重要性,東盟各國產業結構類似,出口商品也相似,新加坡和文萊都是資源貧乏且單一,且國內市場狹小,資金短缺,所以資金就要靠吸引外資,這就采用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而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四國,雖然人口增長快,但是勞動力卻短缺,所以這四國也采用外向型發展戰略來吸引外資,尤其是緬甸,老撾和柬埔寨這三國,都是屬于農業國,實行內向型經濟,主要靠外援來發展經濟,但是現在這四國正向市場經濟轉變,所以說,東盟十國都已經認識到了外資的重要性,十國都需要外資來發展本國經濟,因此十國相互競爭[3]。
東盟十國都注重教育的發展,馬來西亞推行國民教育政策,至2015年,15歲以上的人口識字率高達百分之九十點一,入學率也有百分之七十點五,由此可見,馬來西亞的教育已經發展的非常完整,相反,南六國雖然也積極發展教育事業,但是以緬甸為例,緬甸共有40876所基礎教育學院,但是緬甸人口截止2015年高達5141.9萬人,可見教育事業發展并不完善。南北十國差距明顯,教育事業發展的不平衡,在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背景下,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北四國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為了促進越南,老撾,柬埔寨以及緬甸經濟的發展,東盟整體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可以倡導多邊卷入,實現大國均衡的區域化戰略由于打破了經濟均衡狀態,所以可以積極推動東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也倡導與中,日和美國等大國的多邊卷入,促成區域內三角戰略均衡格局的形成,而隨著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的啟動,也要帶動日,美,澳等大國也參與到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形成區域內大國戰略均衡格局的方面,這也能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基于經濟一體化,實行自由貿易經濟效率越高,經濟的資源配置越趨于最優狀態,幫助北四國的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帶動北四國的經濟發展,進而促進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4]。
首先,對于語言來說,英語已經成為世界第一語言,全球有將近五億人說英語,雖然沒有漢語的使用人數多,但是英語的使用范圍廣,像國際大會上,或者是在奧運會等一些大型體育比賽上,英語是通用語言之一,英語在經濟活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應該重視語言的在經濟中的作用,為了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特別是北四國的經濟發展,應推廣英語的普及率。在此其中教育的發展也顯得尤為重要。
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對東盟十國的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東盟內部依然存在問題,南六國和北四國的經濟發展及其不平衡,南六國發展迅速,而北四國發展緩慢,像老撾和柬埔寨依然被稱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中,而北方四國與南方六國的經濟制度不同,使得在經濟發展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為了解決東盟十國內部發展不平衡,應該以南北的互補性為基礎改善各國發展情況,主要幫助落后的北四國發展經濟,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