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露穎
(中國建設銀行,北京 100166)
社區銀行(Community Bank)這一說法始于以美國為首的金融發達的西方國家,“社區”二字并不是單單局限于一個社區,它既可以表示一個縣、一個市或一個省,也可以指任何居民進行群體聚居的區域。社區銀行大多分布在較為高檔的新型小區,以理財產品為主,在小額貸款業務方面手續比較簡便快捷。因為社區銀行的工作人員對借款人的信息容易了解,具有方便調查了解的優勢,借款人很難對社區銀行做出欺詐行為。盡管社區銀行有著如此之多的優點,但是不可避免的,它仍有很多缺陷。
完備的法律法規是社區銀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對所有銀行機構采取一樣的統一規范管理,并沒有針對社區銀行做出具體的規定。但是,社區銀行與其他銀行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現在的統一的金融法律,忽略了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區銀行的發展。
我國現有的社區銀行大多是由城市中小型商業銀行以及農村信用社通過合并形成的,這些銀行的產權關系很模糊,公司治理結構也有缺陷,高層對基層工作的控制力弱。在社區銀行的改造過程中,這些問題依然存在。此外,《公司法》、《商業銀行法》等法律對設立社區銀行的股東人數、持股金額和持股比例等均無明確規定,因而可能導致股權結構失衡。
很多社區銀行不注重社區中小企業、家庭和個人,這些銀行雖然建設在社區,在經營理念卻不明確,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大企業上,一味的想把銀行做大,使社區銀行偏離了它原本設立的軌道,不由自主的掉進與大型銀行競爭的怪圈。
多樣化是社區居民金融需求的具體特征,從存款、轉賬到購買保險等均有涉及。但是,由于資產規模有限和創新能力不足等的限制,社區銀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比較單一,限制了社區銀行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的能力。
美國的社區銀行是為中小型企業及家庭服務的商業銀行機構,可能覆蓋到一個省,一個市甚至是聚居的區域。所以,但凡是資產規模比較小、服務的對象為中小型企業以及居民家庭服務,諸如此類的地方性小型商業銀行都可歸類為社區銀行。
在德國,設置了因制度和股權結構使儲蓄銀行和信用合作的銀行,更加注重經營所在地的整體利益,對利潤的追逐心逐漸降低,同時通過共享品牌、商業模式,通過“聯合擔保機制”的方式,用科學方式解決了儲盧資金交全保障程度偏低、高額投資不足、中小型銀行品牌效應有限的問題。
在日本,地方銀行正經歷者劇烈的變革,人口的持續減少和老齡化,產業轉移等因索使得地方經濟日趨凋敝,地方銀行經營環境日趨惡化,甚至出現了生存危機,在此背景下,部分地方銀行開始在政府主守下,被動開展合并重組,以期實現一定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重組,提升盈利能力。
1.本地化+關系化。中國中小型社區銀行與現在對于社區銀行的定義基本相符,那就是以個體客戶為中心、把關系型信貸業務作為重點,實現特定區域內的全覆蓋的銀行機構,也就是“本體化+關系化”的發展模式。作為中國中小型社區銀行的代表,該類銀行具有部分與美國中小型社區銀行類似的特點,主要包括:一是雖然數量多,但個體規模較為有限,在行業價額中占比較低;二是分支機構數量有限,經營范圍局限在一定的物理區域之內;三是立足于傳統的銀行業務模式,資產結構中信貸資產占比比較高,負債的主要來源為當地居民存款;四是較為保守的風險偏好,使得這類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較高,化解系統性風險的能力較強; 五是其核心經營理念為通過長期近距離的接觸,與客戶之間建立的“關系”。它們主要從當地獲得核心存款,并將其發放給當地的個人和機構,在獲得有限盈利的同時,可以有效支撐區域內實體經濟發展。
2.規模化+交易化。個體資產規模龐大、網點數量眾多、信貸資產占比比較高、信息化水平高的社區銀行已經初步具有了新型社區銀行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規模化+交易化”的發展模式。網絡信息化建設水平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完成“線上+線下”全渠道服務網絡建設,并處于不斷完善中。根據上述標準,本文認為中國大型國有銀行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具有明顯的大型社區銀行特征;大型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雖然覆蓋范圍和資產規模有限,但憑借其長期在零售業務板塊上的精耕細作,融資成本明顯低于其他股價制商業銀行,與大型國有銀行處于同一水平,再加之該行較高的零售信貸資產占比,因此也表現出明顯的大型社區銀行特征。
作為一種經營模式的社區銀行,可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農村地區金融發展。基于我國現在的國情,找到社區銀行新的發展模式尤為緊要。關于中國銀行新的發展模式有以下幾個觀點供給參考:第一、將現有中小銀行機構改造為社區銀行,像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就需要大量的信用社做出向社區銀行轉變;第二、新建社區銀行將民營中小銀行資本納入具體范疇,要積極防范民營資本由于趨利避害而過度擴張導致的金融風險。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釋放了以中小企業和廣大居民為基礎的巨大金融發展潛力,社區銀行的發展會更加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