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月麗
(深圳赤灣港航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
2018年初國家外匯管理局發(fā)言人表示,我國跨境資金雙向流動、總體平衡的發(fā)展趨勢已初步形成。近一段時期,國內經濟穩(wěn)中向好勢頭更加明顯,市場對各主要貨幣走勢看法合理分化、預期趨穩(wěn),人民幣匯率呈現有升有貶、雙向波動的態(tài)勢,推動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更加穩(wěn)定,外匯市場基本實現總體平衡。
未來,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國內經濟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內生增長動力逐步增強,我國經濟將保持平穩(wěn)較快增長。同時,世界經濟總體延續(xù)復蘇態(tài)勢,但國際金融運行以及主要發(fā)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仍存在不穩(wěn)定和不確定因素。上述國內外環(huán)境將使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成為常態(tài),并且總體能夠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wěn)定,為中長期我國跨境資金雙向流動、總體平衡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相比人民幣單邊升值或單邊貶值的趨勢,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符合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有利于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wěn)定地位,但同時也為跨國企業(yè)外匯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Z跨國公司業(yè)務遍及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南亞、非洲、歐洲以及地中海等地區(qū),作為一家全球運營的公司,Z跨國公司管理用合并報表采用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而各子公司根據所在國家不同采用不同的記賬本位幣,不同公司的收入一般以當地貨幣為主,并保留相應幣種的資產、負債。
狹義的外匯管制指一國政府對居民在經常項目下的外匯買賣和國際結算進行限制。廣義的外匯管制指一國政府對居民和非居民涉及外匯流入和流出的活動進行限制性管理。不管是狹義還是廣義的外匯管制,都是一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和維持本國貨幣匯率而對外匯進出實行的限制性措施和國際貿易政策。
外匯管制有多種方式,其中與Z跨國公司密切相關的是中國大陸對資本項目項下境外收付匯的外匯管制以及境外東道國對項目公司外幣兌換和對外分紅的外匯管制,這種管制通常表現為只有獲得當地外匯管理機構的批準,才能在指定銀行購買一定數量的外匯進行支付。外匯管制通常會跨國公司境內外資金的調配安排以及對境外投資公司的投資收益匯出產生不利影響。
交易風險是指企業(yè)在經營過程中,由于匯率的變化引起債權或者債務價值變化的風險。交易風險主要體現在資產負債表內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包括應收賬款及對外投資等;以外幣表示的負債,包括貸款及應付賬款等。
Z跨國公司境內部分公司保留有部分港幣和美元貨幣性資產,主要境外項目公司的資產以美元、歐元和當地貨幣為主,負債以美元、港幣為主,因此匯率的交易風險為Z跨國公司最大的外匯風險。
經營風險又稱“經濟風險”。是指由于外匯匯率變動使企業(yè)在將來特定時期的收益發(fā)生變化的可能性。它不是在會計處理程序中產生的,而是在經濟分析時發(fā)生的,是對某一時間內現金流折現的一種預告。經營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銷售量、價格或成本的變動對匯率變動的反映程度。經營風險主要體現在損益表內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以外幣計價的收入;以外幣計價的支出。
Z跨國公司的子公司遍布境內外,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可能會導致外幣計價的收入、支出在轉換成本位幣價值時發(fā)生變化,從而對公司未來的生產經營活動造成較大影響。主要是境內有部分以外幣計價的收入以及境外的收入、支出以外幣計價帶來的外匯經營風險,如果外幣匯率變動較大,會對此部分外幣計價的收入和支出以本位幣計算的未來現金流產生較大影響。
折算風險又稱“會計風險”或轉換風險。是指企業(yè)在編制合并報表時,把非記賬本位幣報表項目余額折算為本位幣時,由于匯率變動導致會計賬簿上的有關項目發(fā)生變動的風險。
折算風險分為兩種:
1.各公司非本位幣項目的期末調匯。此種這算風險的影響直接計入各公司當期損益。
2.編制合并報表時的外幣報表折算差異。此種折算風險是一種賬面損失,而非實際損失,屬于根據會計準則規(guī)定不在當期損益中確認的利得或者損失,不影響公司當期損益,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外幣報表折算差異。
Z跨國公司境內子公司選定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境外項目公司主要以當地貨幣或可自有兌換港幣、美元、歐元為本位幣,部分公司存在本位幣之外的資產、負債,各公司在期末調匯時會產生匯兌損益,同時在合并報表層面會產生外幣報表折算差異并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各幣種匯率的波動,尤其是港幣、美元、歐元、等外幣匯率的波動加大了Z跨國公司匯率折算的風險。
根據現行會計準則,一般的外匯風險通過影響匯兌損益和其他綜合收益對公司產生影響,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交易外幣匯兌損益。指在發(fā)生外幣交易時,因收回和償付債權而產生的匯兌損益,直接影響當期損益。
2.兌換外幣匯兌損益。指外幣與本位幣或者其他貨幣之間兌換而產生的匯兌損益,直接影響當期損益。
3.調整外幣匯兌損益。指會計期末將所有的外幣貨幣性資產和負債調整為按照現行匯率計算的金額,直接影響當期損益。
4.外幣報表折算差異。會計期末母公司為了編制合并財務報表,將各子公司報表統(tǒng)一調整為按照母公司記賬本位幣計算的金額而產生的報表折算差異。此部分報表折算差異不影響公司損益,但影響公司的凈資產,以其他綜合收益的形式反映在公司權益中。
以上1)、2)、種情況是已經實現的匯兌收益或者損失,是對交易風險的會計計量,3)、4)種情況是未實現的匯兌收益或者匯兌損失,是對折算風險的會計計量。經濟風險是通過影響企業(yè)未來的項金流從而對企業(yè)的經營產生影響。
1.公允價值套期。是指對已經確認的資產或者負債、尚未確認的確定承諾的公允價值變動風險進行的套期。例如企業(yè)簽訂了一個的6個月后以固定外幣購買某項資產的合同,為規(guī)避匯率波動的風險,對該確定的承諾的外匯風險進行套期。套期工具賬面價值因匯率變動形成的利得或者損失計入當期損益。
2.現金流套期。是指對現金流變動的風險進行套期。該類現金流的變動源于與已經確認的資產或負債、很可能發(fā)生的預期交易有關的某類特定風險,且將影響企業(yè)的損益。例如企業(yè)為規(guī)避6個月后預期很可能發(fā)生的預購買資產相關的現金流變動風險進行的套期。套期工具利得或者損失中有效套期部分應當確認為其他綜合收益,套期工具利得或者損失中無效套期部分(即扣除直接確認為其他綜合收益后的其他利得或者損失)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對于確定承諾的外匯風險進行的套期,企業(yè)可以作為現金流套期,也可以作為公允價值套期,因為站在外幣角度,外幣金額確定,但匯率的變化會導致支付對價的公允價值發(fā)生變化,所以為公允價值套期;站在本幣角度,未來的現金流出本幣發(fā)生變化,所以屬于現金流套期。但在實踐中,對于確定承諾的外匯風險進行的套期,一般作為公允價值套期處理,公允價值變化形成的利得或者損失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Z跨國公司充分認識到外匯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特別是在近2年,人民幣匯率呈現雙向波動的局面下,外匯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公司由總部牽頭建立外匯風險管控機制,統(tǒng)籌監(jiān)督、管控各公司外匯風險,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和渠道,掌握外匯信息,建立外匯風險定期報告制度,通過風險規(guī)避、風險承擔、風險轉移以及風險對沖等策略,配合公司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將外匯風險水平控制可接受的范圍之內。所采取的外匯風險管理的主要措施如下:
1.在項目可行性研究中加入匯率因素。在公司投資管理制度中明確規(guī)定海外投資可行性研究中需詳細分析匯率因素的影響,在海外投資前期做好市場調查,充分考慮外匯風險會給公司帶來的后果及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2.在項目投資前期考慮和東道國簽署協(xié)議豁免外匯管制。在項目投資(尤其是海外項目)前即與當地政府簽訂BOT協(xié)議,約定享受豁免對外分紅、對還貸付息等外匯限制,有效降低了外匯管制的風險。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加劇以及各國外匯政策不斷變動的情況下,提前約定好外匯相關豁免協(xié)議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對外投資的外匯風險。
3.購買保險轉移外匯風險。投保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海外項目政治險,投保的風險中包括東道國對投資方實行匯兌限制的風險,可通過付出少量的成本將東道國禁止、限制當地貨幣兌換為自由兌換貨幣或將該貨幣匯出東道國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
1.資金集中管理制度。公司實行資金集中管理,已申請獲批跨境外幣資金池,境內外主要實體經營公司均為成員內企業(yè),可暢通境內、外資金劃轉渠道,成員內境內、外企業(yè)可調整境內外資金余缺,減少了不必要的結、售匯環(huán)節(jié),從而減少匯兌損失及結售匯利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總部可通過跨境資金池,對外匯資金統(tǒng)籌規(guī)劃,協(xié)調安排收、付匯幣種、金額、期限,實現整個集團內資產、負債幣種和期限的匹配,從而規(guī)避外幣錯配帶來的外匯結、售匯風險,節(jié)約資金成本。
2.跨境人民幣結算。利用國家人民跨境結算的推進,公司已經申請獲批跨境人民幣資金池,境內外主要實體經營公司均為成員內企業(yè),可以調劑境內外人民幣余缺,吸收成員內單位存款并對成員內企業(yè)發(fā)放貸款,跨境調配人民幣,減少其他幣種的收入和支付,從而減少外幣匯率變動帶來的匯兌損失。
3.境內發(fā)行熊貓債券。利用香港公司的信用評級較高,通過在銀行間市場及交易所市場發(fā)行人民幣熊貓債補充境內外資公司流動資金及項目需求,從而降低整個集團的貸款利率及減少外幣貸款的匯兌風險。
4.利用遠期結售匯、NDF等套期對沖工具。Z跨國公司建立了金融衍生品管理制度,并實行總部集中管理。下屬某境內控股子公司,業(yè)務收入主要是境外收入,而境外支出較少,在人民幣升值周期內,根據應收賬款的收款周期與銀行簽訂遠期結匯合同,減少了外幣應收賬款實際收款時帶來的匯兌損失。
下屬某境外控股子公司,由于受國家油價的影響,對其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當地貨幣急劇貶值,而其收入主要是當地貨幣為主,公司采取了利用境外股東對其借款的方式完成對股東的分紅,將匯率波動的風險轉移給當地項目公司,降低了因地貨幣急劇貶值而造成公司總部可享有份額收益減少的風險,同時考慮與國際金融機構簽訂外匯遠期結匯合約以及利用當地貨幣當地采購、增加當地貨幣負債等形式減少外匯風險。
5.通過外幣負債自然對沖外幣資產的外匯風險。Z跨國公司對其各子公司,根據外幣收入的金額和期限,匹配相應的外幣負債,同時通過借入低利率的借款置換高利率的借款,通過借入“軟貨幣”負債置換“硬貨幣”負債,減少財務費用。
1.跨境人民幣交易。利用跨境人民幣結算的便利性,Z跨國公司對境內有外幣收入的公司,通過和客戶的談判,近2-3年的將90%以上的境外合同計價幣種調整為人民幣,并在在外幣計價收入合同中加入外匯保值條款,約定匯率變動時價格調整方案,保證公司的收益。
2.材料采購本地化。對各子公司盡量使用主要收入的幣種進行采購,境內子公司一般選用人民幣采購,境外子公司一般選用當地貨幣進行采購,使得收入、支出的幣種盡量匹配。
3.收入、支出幣種的選擇。對境外公司,收入采用強勢貨幣比重,如美元、歐元等,支出則盡量使用當地貨幣。Z跨國公司的境外子公司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qū),當地幣種一般為弱勢貨幣,而客戶一般是全球性的大公司,一般也容易接受采用美元、歐元等簽訂合同。
1.固定預算匯率。總部用固定外匯匯率下達個子公司業(yè)務指標,對集團管理層的判斷和決策提供依據,減少了因短期匯率波動而造成的對長期戰(zhàn)略的影響,使得外匯風險的控制目標服務于公司長期戰(zhàn)略目標。
2.即時調整報表記賬匯率。每季度末根據最后一個工作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外匯中間價調整記賬匯率,編制合并財務報表,在匯率變動較大的月份,根據需要集團總部也可能要求每月進行匯率調整,匯率調整的影響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在業(yè)務層次上使用現行匯率,準確、及時、公允的反應企業(yè)財務報表的客觀數據,能對公司未來的業(yè)務方向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3.資產與負債相匹配。正確匹配資產、負債,收入、支出的金額、期限、幣種,嚴格按自然對沖的原則規(guī)避外匯風險。清理內部往來,減少內部往來金額、幣種、期限的不匹配,減少內部往來年末調匯造成的匯兌損失。
4.持有“硬貨幣”資產及“軟貨幣”負債。時刻關注匯率走勢,當某種貨幣匯率趨于下降應盡量減少該貨幣資產項目,增加負債項目;反之,若某種貨幣匯率趨于上升,應盡量增加該貨幣的資產項止,減少負債項目。
通過以上匯率管控措施,2016年度雖然人民幣貶值幅度超過2015年,但是Z跨國公司合并報表層面匯兌損失同比減少40%以上,外匯風險管控成果顯著:
通過將部分境內公司記賬本位幣變更為人民幣,減少了匯兌損失人民幣5000多萬元。
2016年度境內部分公司將港幣、美元貸款置換為人民幣,減少匯兌損失人民幣2000多萬元;境外公司2015年向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xié)會申請人民幣100億元熊貓債額度,可在2年內根據需要發(fā)行,用于補充境內公司流動資金、置換高利率借款或者用于項目投資,降低了整個集團的利率水平,減少了外幣負債。
2016年通過清理內部往來,減少了內部往來幣種、期限、金額的錯配,減少年末調匯匯兌損失人民幣7000多萬元。
2016年通過增加軟貨幣負債,減少公司匯兌損失人民幣8000萬以上。
通過集團總部方面的資金管控,2016年境內外調配資金人民幣50億元以上,對成員單位發(fā)放貸款人民幣30億以上,有效減少了匯兌損失和財務費用。
根據海外投資項目的投資幣種,發(fā)行相同幣種的債券、項目貸款等融資方式,同時事前的匯率控制手段,減少匯率波動帶來的外匯風險。
啟動主要海外投則項目政治險的投保工作;通過簽訂人民幣計價合同、約定人民幣結算;啟動定期匯率報告制度等,都是公司控制外匯風險而進行的一系列工作。因考慮成本、收益的匹配及對未來人民走勢的判斷不明確,進2、3年公司未采取遠期結售匯等套期工具,但在時刻關注相關走勢,等待合適的窗口和時機。
相比于一般外貿企業(yè),跨國公司因涉及子公司眾多,外匯風險管理的目標一般不僅限于轉移或者避免風險,而是從整個集團層面出發(fā),將外匯風險控制在于企業(yè)總體目標相一致的可承受的范圍內。Z跨國公司通過多種組合手段控制外匯風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配合公司全球領先的港口綜合服務商戰(zhàn)略目前,將外匯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但由于部分境外公司政局不穩(wěn)定,當地貨幣屬于小幣種貨幣,適合的衍生品交易較少或者成本額較高,部分子公司仍然存在當地貨幣貶值的外匯風險敞口,需公司密切關注匯率走勢,研判形勢,選擇合適的匯率避險工具。以上Z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也為一般的跨國公司外匯風險管控提供了啟示,現總結如下:
1.加強外匯風險意識。跨國企業(yè)要避免外匯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從戰(zhàn)略制定開始就要把外匯風險考慮進去,從項目可行性報告實際投資,再到實際經營和期末的財務報表,全員參與外匯風險的評估和管控。
2.完善外匯風險管理流程。制定外匯風險管理制度,健全風險管控體系加強企業(yè)內控,不斷完善跨國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規(guī)范外匯風險信息收集、外匯風險評估、制定外匯風險管理策略、提出和實施外匯管理解決方案并對外匯風險管理進行監(jiān)督和改進。
3.選擇合適外匯風險管理方式。
(1)合理地調整負債結構。跨國企業(yè)在籌資活動中,應該謹慎地利用多種籌資渠道,合理地調整負債結構,盡量使籌資成本降至最低,以規(guī)避籌資風險。
(2)全方位共同應對匯率風險。跨國企業(yè)應時刻關注匯率走勢,持有“硬貨幣”資產及“軟貨幣”負債。
(3)選擇合適的計價及結算幣種。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得到逐漸增加,未來人民幣將在雙向波動的基礎上保持穩(wěn)定,人民幣計價和結算能幫助跨國企業(yè)減少一定的外匯風險財務費用,使企業(yè)在實際操作中也變得愈來愈便利。
(4)集團層面的現金流控制。基于國內的外匯政策控制,很多跨國企業(yè)會去限制境內的資金流,尤其是這兩年形式比較嚴峻,可能會采取一些措施轉移境內現金流,包括利潤轉移、跨境資金池、紅利匯出、設立離岸利潤中心等模式,將資金從受限嚴格的境內轉移至境外。
(5)套期保值。外匯的套期保值交易是最簡單的匯率避險措施之一,包括但不限于即期、遠期、掉期及期權的匯率交易模式,但受限于外匯管理政策,國內的避險僅限于實際的業(yè)務需求,而不是匯率的走勢判斷,而國外并不受限制。
(6)合同保值。跨國公司要避免外匯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還可以通過合同約定保值,約定匯率變動時的價格調整方案。合同約定保值方法的應用雖然不一定能杜絕匯率波動風險的出現,但能將經濟損失降到最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風險的發(fā)生。
未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加劇,面對不斷變化的外匯市場,跨國公司應利用國內外金融機構或咨詢機構、匯率專業(yè)人員,加大信息搜集力度,通過專題會議或者信息交流等手段,研判匯率形勢,在合適的時機綜合采用多種可能的應對策略,在企業(yè)總體戰(zhàn)略目前的指引下將外匯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從而在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