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樸 李萌 鐘合柱 王有飛 石佩佩
(西安石油大學,陜西 西安 710300)
從2004年起,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消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銀行開始向各大高校發放校園信用卡,本著高透支額,終身免年費的誘惑力吸引了大批的大學生。此信用卡只需提供個人信息,無需擔保,無需抵押就可以申請辦理,手續簡單快捷。但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嚴謹的監管制度,校園信用卡的缺陷漸漸表露。大學生沒有穩定收入,導致頻頻出現信用卡透支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市場上的穩定。因此,2009年銀監會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對大學生信用卡申請條件作了明確規定,信用卡申請人必須滿18周歲,并且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或可靠的還款人。此《通知》一出,有效地遏制了信用卡的濫用。在這之后,互聯網迅速發展,大學生網購的消費金額高速增長。由此,校園信貸憑借大學生對高端智能品、化妝品的攀比追求心理,盲目的消費觀念和旺盛的資金需求的特點又逐漸復蘇。
2014年,隨著大學生消費觀念的轉變,分期付款和提前消費成為一種消費潮流,這種消費形式直接促使2015年校園信貸的發展速度猛增。校園信貸平臺在制度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如火如荼的發展,這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在這種亂象叢生的校園信貸市場中,許多非法的高利貸混入其中,嚴重擾亂了校園信貸市場,他們打著“校園貸”的旗號,誘騙大學生借貸,其利率高達50%以上,而由于大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不能按時還款,最后利滾利,金額越滾越大,許多借貸平臺因收不到還款而采取一些暴力手段來催收借款,這極大地傷害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也由此引發了許多的校園悲劇。隨著“裸條”“暴力催收”等亂象的頻發,校園金融的監管問題又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2016年,由校園信貸所滋生的各種悲劇事件不斷被曝光,社會、輿論及各大院校開始高度關注校園信貸,并提出了相應的管制措施。至今為止,校園信貸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此,我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大學生群體缺乏固定收入來源,具有借錢消費的潛力,而且對于新事物樂于接受;同時,大學生的消費占整個消費市場的比重較大,一些大學生有著超前消費的傾向,追求著高水平高質量的消費,又受限于入不敷出的生活費,而校園信貸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消費渠道,這是校園信貸能在學校盛行的主要原因。
校園信貸符合大學生對時間上快速和操作上簡便的要求,這也是校園信貸受到關注的原因。盡管校園信貸要求償款的利息比商業銀行的高,卻仍然受到學生的青睞。大學生信貸門檻低,部分信貸只需要一張簡單的表格以及出示居民身份證即可,而且貸款還款的期限以及貸款條件要求低,這對沒有償還能力和固定收入的大學生而言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家庭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很大程度上,學生會選擇校園信貸消費,是與家長溝通斷層有關系,許多家長由于工作時間忙,和孩子的溝通時間少。學生大部分生活費來自于父母,因此如果學生跟家長沒有及時溝通,學生只能尋求其他方法來進行自身的消費需求,而且部分學生在學校有著不好的消費習慣,嚴重的攀比心理無疑助長了校園信貸的發展速度。
從法律層面來看:據報道,6月28日,銀監會、教育部、人社部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的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進一步加大校園貸監管整治力度,從源頭上治理亂象,防范和化解校園貸的風險,并明確規定各類違法經營平臺的退出時間。最終,在國家法律的嚴格要求之下,各類校園貸經營有所收斂,社會風氣也有所好轉。
從社會層面來看:根據盈燦咨詢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6月23日,全國已有59家校園貸平臺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有37家平臺選擇關閉業務,占總數的63%;有22家平臺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其他業務,占比為37%。但是經過記者的暗地走訪與調查發現,部分校園貸平臺只是變相轉型“換湯不換藥”,改變渠道繼續誘導大學生進行超前消費,例如分期付、電商購物、旅游分期、美容貸等等。同時,改革后的校園貸環境中還滋生了一大批中介勢力,他們通過QQ群、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發布各種貸款信息或者對有需求的大學生直接進行放款,然后從中收取高額利息。他們大多會采取暗箱操作模式,不易被發現,這大大加大了國家司法部門監管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另類校園貸的隱性風險。
從學校方面來看:各高校積極響應教育廳的要求,加強防范“不良網絡借貸”,并且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例如學校在校園宣傳欄對該方面的問題進行宣傳與防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召開主題班會,開設舉報通道等等。但是,校園只能在思想上引導學生,并不能限制學生行為,也不可能時時監督著同學們,那么當學生的消費欲望逐漸膨脹且得不到滿足時,各種中介勢力就會很容易稱虛而入,誘導學生陷入借貸的陷阱里,從而引發惡性循環模式。
從家庭方面來看:部分父母往往不能及時地了解孩子的動態,忽略對孩子的價值觀與消費觀的引導與糾正。同時,不能及時合理地為孩子發放生活費用,也促使了借貸行在學生中的滲透。
從學生自身方面來看:部分學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差,無節制消費,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可以獨立承擔責任,存在僥幸心理又容易沖動。因而,大學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各種不法分子的入侵突破口,校園貸也牢牢咬住該契機不松口。
校園信貸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某些網購平臺開通的分期付款以及小額貸款服務;第二種是P2P貸款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各種類型的貸款,比如說助學貸款,創業基金貸款等;第三種是電商平臺,例如支付寶的螞蟻花唄,京東的白條分期等。各類金融機構針對大學生提供了各種模式的貸款服務,刺激了學生的消費。就目前的大學生的信貸消費情況和形式來看,大學生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后兩種。我們主要從后兩種形式來分析其對學生的影響。
1.P2P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融資渠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都選擇自主創業,但很多同學都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這種貸款的方式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大學生創業者只需提供創業項目策劃書、身份證、學生證等資料,便可向P2P 學生貸發起“眾籌模式”的創業貸款。
2.P2P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繼續教育的資金需求。相比較國家助學貸款而言,P2P助學貸的申請對象范圍更為寬泛,既可以是經濟困難生,也可以是非經濟困難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高校大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彌補了國家助學貸款上的不足。
3.P2P的實踐運用,增強了大學生的理財意識,鍛煉了理財能力。現在大部分學生的生活都比較富裕,我們可以拿小額資金投資一些理財產品。這樣可以提高我們的投資理財能力,如果投資成功了,我們可以擁有一定的閑置資金,更樂于將錢投入線上理財,從中獲取收益。
4.P2P推動了高校大學生對網絡金融知識的了解。通過P2P平臺的投資、貸款等實踐操作,大學生會開始更加關注P2P等相關的網絡金融知識,可以將我們在課堂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為以后的自身發展打好了實戰基礎。
1.P2P學生貸“超前消費”,帶來的非理性消費。P2P的學生貸極大的幫助他們緩解了他們一次性消費支出的困境,極大的滿足了對新產品的獵奇心。這種“超前消費”的體驗,無形中增加了他們對物質享受的快感,更加助長了他們的盲目、從眾等非理性消費心理,以及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在他們心中的根基。
2.P2P學生貸利率高,加大了大學生還貸的壓力。幾乎任何一種針對學生的貸款都打著“分期付款和零首付”等誘惑條件來使學生進行貸款,而沒有想到的是學生要償還高達10%-25%的利息,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學生不堪負重,從而導致抑郁和自殺。
3.P2P學生貸引發的個人信息泄露。P2P學生貸需要學生提供身份證、學生證等信息資料才能發起申請。互聯網信息安全沒有任何第三方的保證,學生的基本信息很容易被泄露。很多在校學生經常會接到產品推銷陌生電話和陌生短信,也增加了高校大學生頻發生網絡詐騙和電話詐騙等事件的概率。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學生的購物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以前的實體消費轉向網上購物。在此情況下電商下的小額貸款對學生更具有誘惑力,可以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緩解學生的資金壓力,使用方便,不需要學生提供其他的資料。
電商平臺下貸款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大學生的消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家庭實際進行理性消費,如果有了小額的貸款,有些人就會過度使用,從而助長了他們的消費欲望和錯誤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
基于以上多方面的分析,我們分別從以下幾個層面提出防范措施:
國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調控的主體,因此國家應該加強在互聯網消費信貸市場的宏觀調控,這就需要相關金融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出臺校園貸相關法律制度,在貸款利息,貸款門檻,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做出詳細的規定,同時依法嚴打違規信貸平臺。除此之外,應完善大學生銀行貸款和資助體系,為大學生貸款和受助提供方便快捷,正規合法的渠道。
社會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大環境,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對大學生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每個公民應該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美德,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時,每個公民應該增強監督的意識,主動揭發舉報可疑的放貸公司和平臺,一定程度上也能維護自身利益不受損失。
政府應明確自己在互聯網消費信貸市場上的定位,做好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強化對信貸公司和信貸平臺的規范、約束、控制。同時相關宣傳部門應在校園周圍組織網絡消費信貸防范和維權渠道的宣傳。網絡警察也應該定期進行網絡監察,對網上針對大學生放貸廣告和信息進行核實,必要時對其進行查封。
校園是學生學習知識和做人的地方,在青少年的成長中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但隨著互聯網消費信貸的發展,大學生難免會受到它的負面影響。因此,學校除了對大學生知識的傳授,還應該加強對學生三觀的培養。大力提倡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作風,引導大學生樹立勤儉意識,注重理性消費、生態消費,反對娛樂性、享樂性消費學校要時刻掌握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導向,及時教育那些有不良消費習慣的大學生,消除他們享樂主義思想,鼓勵他們文明、健康、合理的網絡消費。同時,學校還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信貸消費知識教育和宣傳,幫助大學生樹立交易風險意識,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消費。
大學生作為校園消費信貸參與的主體,應該主動學習網絡金融法律知識,提高對網絡信貸和金融商品的認識,增強風險意識、權利意識和契約意識,維護自身正當權益,避免因為網絡消費而受到損失。同時,主動提高自己的理財意識,主動學習理財知識。除此之外,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市場防范意識,增強自身憂患意識,要學會全面地看事物,清楚其兩面性。最后,就是潔身自愛,不要因為物質享受而喪失了自己的底線,如果不幸陷入網絡消費信貸的“漩渦”,應該及時與輔導員,與家長溝通,告知詳情,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