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武,李真真
(淮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體育權利是指公民為了參與體育活動而享有的,由國家和法律予以保障的,與體育有關的利益。體育權利是公民參加體育活動的法律依據。根據國家法律規定,每個體育法律主體都有權自主決定自己的體育行為,如公民擁有觀看體育比賽的權利、企業法人擁有自主經營的權利、體育團體擁有自由開展體育活動的權利等。當前,我國已經把“全民健身”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體育運動對公民身心素質與道德品質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在此背景下,體育權利成為公民享受體育運動健身、養心、育智功能的重要保障。
健康是人類共同、永恒的追求,而體育運動對人健康的促進作用是非常顯著的。體育在歷史每個時代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與壓力的加大讓人們對健康的追求更加迫切。相對于強勢群體而言,弱勢群體的生活壓力與工作壓力更大,他們的身體狀況更令人擔憂。弱勢群體由于自身特殊的“社會角色”,理應享受完善的體育權利。體育運動具有非常強的健身價值,同時還具有非常強的養心價值與育智價值,它能有效促進弱勢群體的健康發展,進而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加強對弱勢群體體育權利與全面實施“全民健身”與“健康中國”戰略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當前,“全民健身”與“健康中國”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然而,現實中我國弱勢群體的體育權利未得到切實保障,這必然制約“全民健身”與“健康中國”戰略的全面實施。結合我國當前弱勢群體的體育需求,共享發展理念恰恰能夠有效保障他們的體育權利。弱勢體育群體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不強,且對體育權利的了解甚少,在共享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弱勢群體能夠與強勢群體一樣參與各種體育活動,這將有助于提高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促進“全民健身”與“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共享發展”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理念。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體育事業也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共享發展理念強調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意味著我國社會經濟改革紅利的公平分配。目前,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成果的分配還存在不均衡的問題,弱勢群體的體育權利還未切實保障。體育事業發展成果是社會經濟改革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權利也是我國每個公民擁有的基本權利。在新中國70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弱勢群體辛勤的勞動與付出,他們的體育權利理應受到國家充分的保障。保障弱勢群體的體育權利,讓他們共享社會經濟改革成果,對弱勢群體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共享發展理念為弱勢群體提供了一個公平起點,保障弱勢群體的體育權利,有助于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共享水平。
從體育權利保障角度而言,這些問題持續存在的原因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其中,內部原因主要表現為弱勢群體體育權利保障與實現意識薄弱;外部原因較多,主要有社會體育組織職能缺失、體育弱勢群體體育權利維權成本高以及體育權利表達渠道不通暢等。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來,我國公民的體育健身意識顯著提高,參與體育活動也更加積極、主動。然而,相比其他公民權利,我國公民的體育權利意識依然比較薄弱。其中,弱勢群體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其體育權利意識更是薄弱。再者,長久以來,我國一直偏重競技體育宣傳,而忽視向公民,尤其是農村居民的體育權利知識宣傳,致使很多弱勢群體的體育權利意識非常薄弱,絕大多數弱勢群體對體育權利的認識混沌不清,處于權利意識不明確與模糊化階段。具體而言,弱勢群體體育權利意識薄弱表現有三:(1)對“體育權利是什么” “體育權利包含哪些內容”認識模糊。弱勢群體中很多人將體育權利與體育物質利益對等起來,認為損害了自己的體育物質權利就是損害了自己的權利,相反就是保護了自己的權利;(2)弱勢群體對體育權利的了解途徑僅限于憲法,而對分散于刑法、民法、行政法與經濟法中的體育權利知之甚少;(3)弱勢群體對自己的體育權利不敏感。當自己的體育權利受到侵犯時,很少有人意識到,更不會想到如何保障自己的權利;(4)弱勢群體的體育權利損害后,不重視用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利。
近年來,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大眾的體育活動形式日益多樣化,對公共體育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弱勢群體作為社會大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很大的體育需求。然而,就目前來看,我國現有的公共體育服務水平還不能滿足大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體育需求。縱觀當前我國城市、農村中的公共體育設施,絕大多數都是為強勢群體“量身打造”的,弱勢群體沒有適合自己的體育場地與設施,健康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中東部省份與西部省份相比,中東部公共體育場地與設施在數量上要占優勢。除此之外,全國城市與農村相比,城市的公共體育場地與設施在數量也要多于農村。相對而言,我國的弱勢群體更多集中在西部省份與我國農村地區,公共體育場地與設施的匱乏影響了弱勢群體體育權利的保障與實現。
目前,我國公民利益表達的渠道有人民代表大會、民主黨派及社會團體、大眾傳播媒介、群眾自治組織與信訪等。對于弱勢群體而言,上述渠道都存在“不通暢”問題。例如,在人民代表大會成員中,弱勢群體代表數量很少;弱勢群體教育水平、經濟水平較低使得他們參與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活動的機會有限;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相比,話語權較少,因此,通過大眾傳播媒介表達利益的效用非常低,即時在當前網絡盛行的時代,由于文化水平較低他們也不能有效借助網絡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信訪雖然是目前弱勢群體選擇最多的利益表達方式,但由于缺乏證據意識、程序意識等,出現一些非理性上訪致使自己不但不能很好地維護自身利益,而且會受到一定的處罰。
我國現行體育法規,相對于我國蓬勃發展的體育態勢及公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而言尚不完善,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亟待提升。弱勢群體體育權利的保障與實現關系到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然而,弱勢群體體育權利的保障與實現存在無法可依的問題,即使有相關法律條文,其倡導性、原則性內容比較多,而實操性內容比較少,指導力與約束力較弱。以弱勢群體中的農民工為例,我國近年來出臺的體育法規中未曾出現過“農民工”一詞,更沒有針對農民工體育權利保障與實現的相關內容。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主要是因為體育法規制定部門未充分考慮到我國現有的弱勢群體結構以及弱勢群體的體育需要。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共享理念,后經過黨的十九大的重申成為指導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共享理念的根本是“以人為本”,強調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帶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共享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共享,還包括精神、文化層面的共享。體育自人類誕生之日就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它具有物質、精神與文化多層面的內涵。通過體育,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身體、心智、思想觀念的提升與發展。在共享理念下,體育物質、體育精神與體育文化的外延得到了擴展,進而促進全體社會成員的健康發展。
弱勢群體是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共享理念與弱勢群體的健康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共享理念是弱勢群體體育權利實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通俗來講,共享即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分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在“全民健身”與“健康中國”戰略深入實施的今天,弱勢群體體育權利的保障與實現需要以共享理念為指導,這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工作,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堅持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深刻表達。
共享理念下弱勢群體體育權利保障需從以下2條途徑入手。
在共享發展理念下,保障弱勢群體的體育權利,需要實現體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我國弱勢群體享受到的體育資源極其有限,在“全民健身”與”健康中國“深入實施的今天,弱勢群體的體育運動意愿增強,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對體育資源的需求也逐漸增大。針對弱勢群體日益增長的體育資源需求,政府應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基礎上,合理分配體育資源,讓弱勢群體擁有體育資源方面的物質獨立,提高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在共享發展理念指導下,政府要明確弱勢群體的體育資源所有權,這是保障與實現弱勢群體體育權利的重要工作。
保障與實現公民的體育權利,需要充足的經濟投入作保障。長久以來,政府一直是體育事業,尤其是基礎性公共體育事業的投入主體。近年來,我國體育事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社會大眾的體育需求日益增長。在此背景下,政府也持續加大了在群眾體育事業方面的經濟投入。然而,這些投入依然不能滿足社會大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另外,政府有限的公共體育服務還存在分配不均衡的問題。為了滿足弱勢群體的體育需求,政府有必要依靠社會力量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與政府不同,社會力量可以發揮其市場導向運作機制,根據弱勢群體的體育需求在體育場地建設、體育健身指導、體育文化普及等方面合理分配,從物質與精神2方面保障弱勢群體的體育權利。
我國人口眾多,弱勢群體基數大,對體育資源的需求更是復雜多樣。共享發展理念為實現弱勢群體的體育權利提供了一條思路,但如何根據共享發展理念切實保障與實現弱勢群體的體育權利保障,是一項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要做好這項工作,需要政府、企業、學校等方面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