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澤,羅民掀,丁傳偉
(1.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2.北京市海淀區體育局少年兒童業余體校,北京 100080;3.北京首都體育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北京 100191)
實現體育強國夢,是實現中國夢的能量包。建設體育強國是幾代體育人共同追求的目標,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時強調,中國政府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重視發展體育事業。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由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僅依靠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大眾體育來發展體育事業猶如杯水車薪,與奧林匹克體育相比我們對民族傳統體育還不夠重視。我們仍處于由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道路上,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強國夢發展興盛的發力點,隨著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程度的愈加強烈及文化自信、文化走出去的相關理論政策提出,我們所處的階段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實現體育強國夢。
在新時代體育強國戰略背景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可以成為我國強國強種到全民健身的政治選擇;是我國實現“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是邁向體育強國道路上的助推器。 我們已經深知“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歐美國家一直被視為體育強國,絕大部分奧林匹克項目以及職業聯賽均源于這些國家,很好地將奧林匹克體育精神及運動員職業精神素養折射到了全世界的每個角落,并且將體育魅力傳播到了每一個國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很好的繼承民族傳統體育,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里體現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傳承的民族文化形式,深刻地體現出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并在傳承的過程中體現自身的文化價值,其精髓即為:強身健體,身心兼練;豐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發展民族心理素質;傳承教育與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培養民族認同感增強凝聚力;增進國際交往。
長期以來,民族傳統體育在培養各民族的優良品質、強健體魄、規范社會行為和加強各民族團結的社會實踐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樣的時期下,大力推廣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鏈,對民族傳統體育各項目的發展復興提出方案,規范項目標準,提升大眾參與度;倡導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學習中華武術精神,塑造人格魅力,抒發愛國主義,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以武育人,以德敬人”,只有把我們本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弘揚出去,面向世界,才能拓寬民族傳統體育發展之路,使民族傳統體育屹立于世界體育之林,才能稱中國為體育強國。
一方面,大部分專業運動員從國際跤、柔道項目轉投中國跤,極少數運動員是中國跤體制內培養。國內賽事水平較高的運動員年齡較大,常年占據著比賽的頭名,阻礙了年輕運動員的發展機會。另一方面,從業人員老齡化,文化教育水平偏低。教練員訓練方式傳統單一,思想觀念不前衛;裁判員常年占據賽場執法,年輕裁判員得不到鍛煉機會,出現嚴重斷層現象,因此,改善此惡性循環,重視中國跤運動員梯隊人才培養體制,加大科技投入及科學選材力度,堅持體教結合深化體制改革,另外要進一步完善競賽體制;開展舉辦少年、青年(U15、U18、U20)分站比賽,從比賽中層層選拔優秀運動員,使優秀年輕運動員隊伍不斷壯大,并且在訓練過程中訓練隊員的禮儀禮節,弘揚中國跤精神,傳承中國跤千年文化底蘊;中國跤隊伍應年輕化,選拔高等教育專項學生進入到體系中擔任教練員工作,增加教練員、裁判員崗位培訓次數,只有提高從業人員的文化程度以及隊伍的年輕化,我們的傳統項目才會充滿生機活力,才能不斷向前發展,推向世界。
中國式摔跤發展到今天,最大的問題不是我們中國式摔跤本體的問題,而是由于我們發展中國式摔跤的參照系統作用使然。過去中國式摔跤發展得好,尤其在北京地區,人人會撂跤,而如今發展的不景氣,缺乏特色,歸根結底就是中國式摔跤的角色定位始終沒有擺脫國際跤的框定,如不保留中國式摔跤所獨有的特色,就失去了項目的精髓,失去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具體表現。從規則上講,自《2017版中國式摔跤競賽規則》出臺后,我們發現許多中國式摔跤規則與國際跤相類似,中國式摔跤講究原汁原味已經不存在了。例如,比賽時間分上下半場,每個半場凈時3min;雙方技術分值大于8分結束本場比賽;設置技術分值1分、2分、3分等;場上裁判員的站位角度問題等,規則漏洞百出,運動員左紅右藍的站位,甚至比賽場地都采用國際跤的標準,一系列改革舉措,無不參照在國際跤項目下的發展改革。因此,回歸到項目的本源,采用最原始的摔跤方式,不設上下半場,規定2min時間內,采取三跤兩勝,沒有技術分值大小之分,只有動作干凈漂亮利落,場上裁判員判罰方式簡單明了,觀眾都能讀懂比賽,大大加強了觀眾的參與度。對比賽的場地重新設計規劃,符合中國式摔跤的競賽要求,只有改良脫離參照系統,我們的項目發展才會蒸蒸日上。
首先,加大政府重視與支持度,提高中國式摔跤在國際國內的社會影響力及群眾體育參與,規范中國式摔跤項目;其次,對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行重新修訂,規范管理加大對中國式摔跤項目的宣傳推廣,定期開展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嚴格規范訓練體系及賽場執法能力;最后,把中、高等學校作為發展與復興中國跤的核心地位,開展中國式摔跤進校園,擴大高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中國式摔跤專項人才儲備,擴大招生,增加課時訓練量,高標準,嚴要求,使這一部分專業人才進入初級、高級中學,培養中國跤后備人才,教授中學生摔跤的基本功,同時每天進行1~2h的中國跤訓練,在培養中國式摔跤后備人才及發展普及項目的同時,更鍛煉他們頑強的意志品質,提高他們克服困難、增強自信的能力。
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舉國體制”及“奧運爭光計劃”背景下,我國競技體育成績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在這光環背后,卻存在著種種弊端,人力、財力消耗巨大,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更是大打折扣,體教分離導致體育人才人文素質較低。在此背景下,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突飛猛進,而我們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卻遭到忽視,停滯不前。七運會后,中國式摔跤從此退出全運會舞臺,全國自上而下紛紛解散專業隊,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我們的國粹正慢慢被西方奧林匹克體育所侵蝕,中國式摔跤項目不僅僅沒有得到發展,反而呈現退步趨勢,項目越來越民間化。隨著近年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倡文化自信,民族傳統體育應實現創新發展,煥發出更蓬勃生機,中國式摔跤作為最古老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充滿激烈的對抗性,一直深受者人們的喜愛,要想復興中國跤項目就要推進中國式摔跤改革、創新進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步伐。首先,中國式摔跤的改革創新發展離不開協會的支持,對中國式摔跤項目來說,不應依附于中國摔跤協會中國跤發展委員會,應單獨設立中國式摔跤協會,各級省市分別成立各地方的中國式摔跤協會及大學生中國式摔跤協會。統一組織安排,加快中國式摔跤改革、發展步伐,促進中國式摔跤專業人才水平的提高。其次,針對此項目的競賽規則進行修改,規定時間內,采取“三跤兩勝”,每個級別采用小組積分賽與淘汰賽相結合的賽制,各小組積分前2名的在交叉進行淘汰賽階段,既節省裁判資源,比賽激烈程度也會得到提升,相對于單敗淘汰運動員能夠獲得更多的出場次數,鍛煉運動員比賽能力。再次,加強中國式摔跤體制內外并重發展,盡快恢復中國式摔跤全運會身份,進全運會更吸引大多數的視線,通過全運會傳播中國式摔跤來提高參與度,提高運動員數量以及后備人才的培養,如若不能進入全運會,未來中國式摔跤邁入市場化最為重要,加大推廣中國式摔跤俱樂部模式,以不同賽事宣傳中國式摔跤。最后,由協會主導,從各大高校選派中國式摔跤教師,統一對中國式摔跤教材教程進行標準化撰寫,對技術動作、基本功、站架、流派、教學訓練、規則制定統一規范化,更有利于中國式摔跤項目長遠化發展。
中國式摔跤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從觀念出發,對目前的發展趨勢,國家體育總局舉辦全國青少年中國式摔跤夏令營以及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中國式摔跤教練員培訓班已經連續開展兩年,這無形中對中國跤進行了很好的傳承發展。過去中國式摔跤起起伏伏,出現斷檔,最直接原因是對青少年培養的空缺,讓更多家長孩子通過夏令營發掘中國式摔跤益處,通過接觸訓練中國跤不單單是一項格斗對抗類運動,更是一種禮儀、一種精神、一種傳承。另一方面,制定中國式摔跤走出去戰略,要想邁入體育強國的行列,就必須擁有本土特有的體育強點,那么中國式摔跤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充分發展項目優勢,規則簡明,點到為止,不得有意砸對方,干凈利落,文明大方,這一優勢在格斗對抗項目中獨一無二,安全文明,突出中華民族保護對方的突出性格;中國式摔跤比什么?比機會、創機會、抓機會,孕育兵法精神,無處不充斥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強大。因此,拿中國式摔跤項目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推廣走出國門,使世界上更多的民族更多的喜愛摔跤人接觸它、喜愛它,注重推廣國際賽事,延續“巴黎市長杯”、國際邀請賽、世界杯賽三大國際賽事的舉辦,與中國沿線國家舉辦“一帶一路”中國式摔跤邀請賽等,傳播中國跤文化,與國外高校合作交流,推廣中國式摔跤國際化發展。同時,也應借鑒其他格斗對抗項目,對服裝的規整、禮儀禮節、比賽檢查力度,用文字規范出來,供后人參考;包括他們對項目市場化運作,把中國跤與科技、體育產業相靠攏,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摔跤文化。
中國正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向,但這條前進之路少不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鋪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新時代體育強國夢建設理應依附于民族傳統體育的繁榮向前,發展與復興中國式摔跤,完善項目梯隊建設,改良參照系,強化體制機制,確立中高等學校作為復興中國跤的必要之舉;推進項目改革創新,傳承國粹,使國跤走向世界,并作為體育強國夢發展興盛的發力點,雖道理曲折,但體育強國夢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