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我常常發現,經過了一個假期,回到校園里的孩子們明顯有較大的改變,這些改變不僅僅是長高了,長胖了,或消瘦了,曬黑了,更多的還有價值觀、見聞視野、為人處世、性格脾氣等方面的改變。
這樣的改變源于假期里孩子們的個體經歷。孩子的假期經驗,是另一種繽紛多彩的課堂體驗。
假期中,有的家庭會安排一次或幾次外出旅游,以期通過行萬里路豐富孩子的閱歷和視野;有的早早報滿了各種培訓班,以望為孩子們“補短培優”,為未來的學習做鋪墊;有的買了一大摞書籍讓孩子們讀個痛快;有的父母沒時間陪同孩子,就干脆讓孩子到自己的工作環境里,和父母一起上班,甚至成為父母工作的幫手;還有的家長會讓孩子在假期里堅持有規律地鍛煉;也有少數的家長對孩子放任自流,讓孩子沉溺于網絡、游戲、電視劇里……
放假前夕,在討論假期怎么度過時,有外出旅游計劃的孩子們總會開心分享自己的旅行計劃,而沒有外出旅行計劃的孩子有時會投去羨慕的目光。其實我認為,孩子們的假期是否有意義,不在于是否外出旅游或補習培訓,每個家庭不同的假期安排都能帶給孩子們有意義的假期成長。我建議從以下三方面增進孩子們的假期體驗。
第一,讓假期成為孩子獨立思考、自主管理的機會。假期開始,孩子們離開了有規律有統一節奏的被安排的生活狀態,不再著急起床上學,不再著急按時完成作業,不用看著時間點玩游戲或看電視。家長們也不可能全天候陪著看著,很多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孩子們自己處理。所以,家長們在假期里不要習慣性地包辦孩子們的生活安排,盡量讓孩子們自己思考、把握和實施,引導孩子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安排假期生活內容。事前可以做一些參與性討論,問問孩子們有什么計劃或打算,需要家長們做哪些參與?也可給予一些預見性的提醒,在孩子們獨立思考決策的過程中適度地引導;事中默默關注支持,或者方便、順便的時候了解一下情況,盡量不要讓孩子們感到刻意的、不放心的過問、干預;事后見機、及時、巧妙地進行評價和輔導,對于孩子們自己思考和處理的情況表示欣賞、贊同或提出更好的建議,幫助孩子習慣并體驗獨立自主帶來的生活感受和收獲。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體會到不是被安排和被監管,而是平等地相處,有獨自空間的和諧生活。
第二,讓假期成為增進了解、培養感情的機會。放假了,微信朋友圈里很多家長分享親子體驗。和孩子一起跑步的過程中,當兒子給予母親關心、呵護和輔導跑步知識時,媽媽表現出滿足、驕傲和對兒子的欣賞;帶孩子一起外出參加活動,看到孩子落落大方、彬彬有禮、應對自如,父母感慨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準則了,倍感欣慰;也有人因為無法專門在家陪孩子,只好將孩子帶到自己的工作環境中,孩子通過每天對父母工作內容的了解,體會父母的艱辛不易或卓越不凡,因此變得體貼而孝順了……不管哪一種生活樣態,除了關注孩子的身體和學習以外,可以創造更多機會促進親子間的了解、交流和互動。父母盡量避免以長者的威嚴、霸道和孩子相處,而應該像朋友那樣平和以待,以心換心。這些經歷會在潤物無聲中培養親子感情和孩子們的情商。
第三,讓假期成為豐富實踐、拓展視野的機會。說到豐富實踐、拓展視野,大家很容易想到帶孩子到農村、基地體驗,或者外出旅游。其實,如果只是盲目地走走看看,或者跟著一群成年人吃吃喝喝,拍拍照,走馬觀花,收獲并不大。外出旅游和實踐活動當然也是很好的休假方式,但要作為一個項目去好好規劃,也要有目的地在過程中關注、發展孩子們的相關能力,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反之,不外出,在平常的家庭生活中也可以很好地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拓展孩子的視野。例如,增加閱讀類型和數量,有針對性地觀看一些經典影視劇;約有小孩的親友聚會,促進孩子跨界交流和互動;給孩子一個新的假期學習項目,堅持參與;根據不同的年齡段,讓孩子適當承擔家務活,如整理收拾屋子,學習買菜做飯,并且盡量讓孩子們獨自承擔買菜、做飯、收拾屋子的任務。這些對于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統籌能力、計劃分析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都是不錯的方式。
當然,還有很多的家長們給孩子創設了非常有意義的假期生活,所以每到開學的第一課,很多老師都會組織孩子們討論自己的假期生活感悟,這也讓孩子們在交流中受到啟示和激勵。
假期畢竟是孩子們放松的、長時間的家庭生活,不同的家庭帶給孩子們的假期生活完全不同,同一個家庭的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經歷體驗也完全不同。這樣的體驗成了另外一個課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甚至,可能會因為某個假期的一段經歷,影響孩子們的一生發展走向。
愿每一個孩子的假期生活都能積極地、正向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