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宇
【摘 要】目的:對脊柱外傷采用CT和MRI檢查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方法:回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骨外科診治的80例急性脊柱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均在術前接受采取CT、MRI檢查,以術中觀察結果為標準,對比兩種方法的檢查結果。結果:以術中結果為標準,CT檢查發現78例患者為脊椎骨折,發現88個骨折椎體,包括單發椎體86例(97.7%);MRI檢查發現80例患者為脊椎骨折,發現90個骨折椎體,包括31個椎體骨折線能清晰辨別,低于CT檢出量(P<0.05);CT診斷軟組織損傷、脊髓損傷、韌帶損傷及神經根損傷的診斷準確率均低于MRI(P<0.05)。結論:在脊柱外傷診斷中CT和MRI各具利弊,建議聯合兩種方法檢查,可提高診斷準確度。
【關鍵詞】脊柱外傷;臨床診斷;CT;MRI
【中圖分類號】R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5-088-01
脊柱外傷是臨床骨外科常見病癥,以胸腰段居多,在受到外傷骨折后導致的骨折片移位、脊髓損傷、韌帶損傷、椎管容積改變、脊神經受壓等情況都會影響治療方法選擇和預后判斷,而影像學檢查在脊柱外傷治療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1]。以往一般應用X線平片來診斷脊柱外傷,但檢查效果不太理想,隨著臨床影像學技術的創新惡化發展,CT、MRI逐步成為脊柱外傷檢查主要手段。為進一步明確上述兩種影像學方法的效果,本文對我院近期接治的80例急性脊柱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骨外科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脊柱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研究。均存在外傷史,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伴有患側活動受限。受傷原因主要是交通事故傷、高空墜落傷及重物砸傷。排除肝腎功能不全、結核病、其他病癥引起的脊柱改變等情況。其中,男患者48例,女患者42例;年齡32~70歲,平均(42.5±2.3)歲;所有患者均在受傷后24h內入院診治。
1.2 方法
1.2.1 診斷 本組患者入院后進行影像學檢查:(1)CT,應用日本東芝公司生產的16層螺旋CT機,螺距1.120,矩陣512X512;指導患者行仰臥位,以骶髂關節下側作為主基線,自該關節上側往下平掃,直到關節間隙、骨質及周邊軟組織,對椎管垂直位和層面掃描,層距、層厚均是3mm,掃描速度1s/周;完成后進行圖像數據重建,獲取最終結果。(2)MRI,應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MRI機及配套系統,行仰臥位,取雙側骶髂關節橫斷位掃描,層厚5mm,層距0.2~0.3mm,矩陣為256X256,成像序列為SE序列,TR/TE/TI分別為61/20/120 ms。T1TR/TE 為450/10~20 ms;并行斜冠狀位短T1反轉恢復序列掃描。
1.3 診斷標準 CT:患者上椎體移位可依照雙環征確定,能清晰顯示頸椎鉤突,椎小節骨折脫位;MRI:根據信號強度逐步遞減順序進行診斷。應用自旋回波序列,脊髓、骨髓及松質骨在T1,加權成像相對情緒,但是韌帶、蛛網膜下腔以及椎間盤在T2加權成像清晰[2]。
1.4 觀察指標 以手術結果作為標準,對比本組患者術前CT、MRI的檢查結果準確度,并掌握脊柱外傷部位檢出率。
1.5 統計處理 應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數據用差(x±s)表示,用t檢驗,計數數據則用例數(%)表示,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意義。
2 結果
治療有效率統計分為了顯效(患者不良癥狀幾乎消失,神經功能有大幅度改善)、有效(患者不良癥狀基本消失,神經功能有明顯改善)、無效(患者不良癥狀未消失,神經功能未得到改善)三種階段。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應用的是NIHSS評分表,評分越低說明患者的神經功能改善幅度越大。
以術中結果為標準,本組80例患者CT檢查發現78例為脊椎骨折,發現88個骨折椎體,包括單發椎體86例(97.7%);MRI檢查發現80例患者為脊椎骨折,發現90個骨折椎體,包括31個椎體骨折線能清晰辨別,顯著低于CT的檢出量(P<0.05);CT診斷軟組織損傷、脊髓損傷、韌帶損傷及神經根損傷的診斷準確率均低于MRI(P<0.05),如表1。
3 討論
脊柱外傷是常見的一種骨科創傷性病癥,常見原因主要是高處墜落、交通事故、暴力沖擊,及彎腰弓背時受擠壓大等,及時準確診斷對患者治療及預后均有重要作用。當前,對脊柱損傷診斷方法較多,其中最為常用的就是X光平片、MRI及CT,但不同檢查手段適應證不同,MRI和CT能夠詳細了解脊柱外傷情況。所以,需采用不同方法對病癥診斷。
從研究結果看,對比MRI和CT的檢查,CT檢查可清晰全面顯示骨折線、骨折碎片,原因在于患者不同部位組織對X線吸收和穿透性差異,根據相應位產生靈敏度反饋情況進行數據轉換,有助于脊柱外傷診斷。本研究中,先進行螺旋CT橫斷位掃描,再把圖像和相關數據整理出后可有效診斷出來。而MRI檢查主要針對是脊柱外傷骨髓損傷、韌帶損傷及軟組織損傷,而在這些損傷診斷上,MRI診斷準確更高,原因可能是MRI對軟組織分辨力更高,和CT相比,可更為清晰地顯示單純性骨髓損傷和帶損傷等,可通過MRI信號傳遞到計算機成像最終對脊柱外傷進行準確診斷。在MRI檢查時,應先行軸位和矢狀位掃描。MRI和CT檢查均是斷面圖像,可有效避免結構重疊。但MRI對脊髓損傷、軟組織損傷、神經根損傷、韌帶損傷等損傷檢出率上優于CT掃描。與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3-4]。
綜上而言,對急性脊柱創傷,綜合應用CT及MRI等影像學技術檢查,可做出準確診斷,在此基礎上,采取手術治療,效果確切,預后良好,值得臨床實踐。
參考文獻
[1] 馬斌.80例急性脊柱創傷診斷治療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4,02:159+162.
[2] 趙小義.臨床骨外科學[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1.
[3] 王袁瑩.CT與MRI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在脊柱外傷診斷的臨床價值[J].醫學信息,16,29(24):93-94.
[4] 林歆,畢詩誠,黃偉浪,等.CT與MRI診斷脊柱外傷的臨床價值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25(06):112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