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要:明清之際,小說創作佳作迭出,蒲松齡畢其一生心血而寫成的《聊齋志異》,以其精深繁復的思想內容和不同凡俗的藝術風格而獨樹一幟。而在蒲松齡的眾多奇想故事之中,他賦予每篇文章獨到的見解和寓意:同樣寫鬼,它的寓意比別的小說往往更為深刻,總是力求概括社會生活的經驗教訓或人生哲理,深刻揭露封建官府的本質,并在理想與現實中探索著、追求著。
關鍵詞:探索與追求;封建制度;女性意識;社會問題
古代進步小說揭露封建官府和民生疾苦的篇目甚多,但《聊齋志異》卻獨具一格。它很少具體的羅列到封建制度下的罪惡,而是通過奇想與夢幻,力求表現社會的黑暗。蒲松齡憎恨黑暗的現實,憧憬美好的理想。但他表達理想的方式,并非虛構烏托邦式的幻想,而是巧沒幻境,真幻結合,探索、追求著自己希望的太平盛世。下面本文通過四個方面的社會問題:民生疾苦、封建官制、科舉制、愛情觀來闡述。
一、美丑顛倒人世間,冤魂四處滿腔怨
對封建制度下的明清大朝,不知多少冤魂野鬼四處飄蕩。整個時代人們精神崩潰的慘劇、慘烈而濃重:“當于海市蜃樓中求之耳”,這是一個不能實現的美麗夢想。蒲松齡在《羅剎海市》中道:“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舉世一轍?!M小好,打慚大好,若公然帶須眉,以游都市,其不駭而走者,蓋幾希矣。彼陵陽癡子,將抱連城玉向何處哭也?嗚呼,顯榮富貴,當于海樓蜃市中求之耳!”我們常以“海市蜃樓”來比喻虛無縹緲而不實際存在的事物。這四字完全可概括蒲松齡對社會的總體認識,透露出他杜撰神異的良苦用心?!艾F實會鬼城般陰冷,美丑顛倒,舉世嗜癡成癖,越丑越吃香,越壞越走運?!比纭读_剎海市》這般長篇幅的理想與現實的對照畫,在黑暗中透出一點亮色,于絕望中生出一絲希望,是聊齋的各類異花常汲取的相同養料。
再看《聊齋志異》中的《向果》、《商三官》等篇目,都是寫個人復仇的作品,包括其他篇目中的冤死的女鬼:公孫九娘、小謝、伍秋月......蒲松齡通過這些形象,向人們指出:那個時世不可能出現什么“閻羅包老”來為被害者伸冤。只靠濫加刑罰、“誣以成案”的官吏,根本不顧及黎明百姓的利益和姓名,真讓人心寒!“而蒲松齡的聰明,就在于他能在不現實的形式上,做最現實的文章。”馬瑞芳如是說。的確是,蒲松齡替這些孤魂野鬼的伸冤,在用有意識地將冥界作為表現現實的形式,有時將冥界看作理想的懲惡揚善之處,如《席方平》中貪官污吏受到嚴懲。雖然仍擺脫不了理想主義的影子,但是在那“有口不能言”的時代,這樣也足以表現蒲對冤魂的申訴、對時代的控訴和自我心中的對善惡美丑的追求。
二、衣冠禽獸遍地走,“王者”何時除民害
海晏河清的愿望,出將入相的企盼,懲惡揚善的心愿,歷來是封建時代一切正直知識分子的理想。怎奈面對民生的疾苦,有態之士的蒲松齡終其一生,只是想一個寄人籬下的塾師,一個屢試屢敗的應試者,一個窮村陋巷,”只恨田頭不長金禾”的納稅者。他的兩只眼睛,一只注視著臺閣,一直注視著民間,這兩只始終同時注視雙重對象的眼睛,看到的是天懸地隔的境象。那尖銳的對立,鮮明的對照撞擊著作者的心靈,使得他產出痛苦的內心震動,也使他從個人的痛苦和不幸中跳出,對喧囂的官場進行深刻而嚴峻的觀察,發出自己的思索:
《聊齋》中集經典的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的當屬《促織》。由于皇帝愛斗蟋蟀以及地方官的媚上邀寵、官吏們借此勒索,魚肉百姓,遂至“每責一頭,輒傾家蕩產”。主人公成名因買不起應征的蟋蟀,受到官府的仗責,奄奄一息。后歷經艱辛捕到一只蟋蟀不幸又被兒子弄死。兒子死后靈魂化為蟋蟀,才挽一家命運。封建官僚對人民的壓榨到了何種程度,可見一斑。再看《讀黃粱》中,“曾宰相”惡貫滿盈,包拯的彈劾,皇上居然“留中”不發;《天宮》描寫了高級官僚家庭的奢華,和生活的糜爛不堪;《三朝元若》把賣國求榮的洪錄疇的鮮廉寡恥寫了出來;《司訓》表現了清代官場貪污賄賂之盛。這些“高級官員”的本質:巧取豪奪,賣官鬻爵,收人賄賂,掠人妻女,任人唯親,結黨營私,名曰“百姓父母”,實則禍國殃民的魁首。蒲松齡在《黑獸》中以異氏曰:“余嘗謂貪吏似狨,亦且揣民之肥瘠而志之,而裂食之;而民之戢耳聽食,莫敢喘息,嗤嗤之情,亦猶是也??砂б卜颍 彼麑⒑讷F擊虎狨食狝的傳說故事引入此,表現了對貪吏的強烈憤恨,他也看到了人民的不反抗,“莫敢喘息”,可悲可嘆!這些通過“異史氏”表達出來的,是一幅幅血淋淋的現實圖畫,但蒲松齡在看到豪紳官吏的罪行的同時,更寄托了被壓迫者的美好愿望與希冀。他的思想馳騁于理想世界和嚴酷現實的雙重斷崖之間,思路大起大落,視野大開大闔,情緒高低起伏,造就出聊齋特有的幻想——仁風善政的向往,和現實——官虎吏狼的現狀相對立、相依存的藝術境界。
蒲松齡是個真正的追求者,在官虎吏狼、世風日下的社會里,他不拘泥于一時一事的感受,而勇于放眼觀望人間,發聲希冀,真是難能可貴的。
三、墨佳士而進凡庸,舉賢任能是幻境
在蒲松齡的小說里,我們不難發現他“舉人不篇”癥結思想,這源于他一生窮苦潦倒,十九歲連考三個第一歷卻屢試不第。對于科舉制的詬病與抨擊或是抱有幻想,都在《聊齋志異》的故事中有所體現。
開始于隋唐的科舉制給每一個田舍郎以“暮登天子黨”的幻想,衍至清初,這種培養統治鷹犬和奴才的制度已如枯木朽株,使得知識分子昏沉一世蘭如泥。雖然此類題材的文學作品甚多,(如《牡丹亭》、《不優若》)等作品將均有體現,但文學史家公認:蒲松齡對科舉制的觸及更為深入。如《葉生》一文最為典型:葉生“文章辭賦,冠絕當時,”邑令丁乘鶴同情棄薦舉他,他卻因“文章憎命”,“依然搽羽”,“嗒喪而歸,愧負知己,形銷骨立,癡若木偶?!弊x書人的苦痛躍然于紙上。再如《司訓》中教官待售房中偽器,穢不堪文,堂堂學使公然索要“關稅”,真是丑聞!《賈奉雉》中的考官專要黜賢才進凡庸的勾當?!端疚睦伞分校晃幌寡鄣暮蜕锌梢杂帽亲有岢鑫恼碌暮脡?,好的文章偏偏被黜落,那些令人作嘔的文章,反而“領薦”。
蒲松齡雖熟知這方面的黑暗,但他仍不以逼真的場景寫事,說是抨擊科舉制,卻不寫半點考試、閱卷、發榜的過程,連主場官也沒有公開露面,而是在奇思異想中虛構了一些奇人奇事,發以自己的思考,在無形中詬罵主考官們“不是瞎眼的師曠,就是愛錢成癖的和嶠”。
我們常說蒲松齡是志怪小說家。但是,我們僅僅看到他的搜奇獵異,而忽略了他寓于其中的孤憤之心,那就對作家作品的理想隔靴搔癢了?!读凝S》中對科舉制的歷史積淀的丑惡的清楚認識,那是任何人都未所及的角落,他以自身的經歷,在一個奇幻故事中抒寫自己難以排解的“科舉”情緒。無論是對書癡迷到病態的郎玉柱。(《書癡》)還是“文章辭賦,冠絕當時”卻不得志的葉生,蒲松齡為了排解這種失意而把功名寄予奇想之中。在批判的同時也透出一種渴望與遺憾,道出了自己的追求:雖然他深受科舉荼毒,從營壘內殺回馬槍格外有力;把事物的本質以神奇的想象力高度表現出來。
四、似幻似真構奇思,沖破樊籠尋真愛
《聊齋志異》中有數量相當多且質量相當高的描寫愛情婚姻的篇目,多篇也被改成電視劇播放,流傳度甚廣。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對反抗封建禮教束縛的思想和明清女性意識覺醒的新思考。
其中,一部分是寫人鬼、人神戀愛,另一部分是寫青年男女沖破重重障礙,為愛而奮斗的作品。《公孫九娘》通過萊陽生和公孫九娘人鬼通婚的其他奇特故事,在控訴封建統治者野蠻兇殘的同時,更譜寫了一曲驚天動地的人鬼之戀;《張鴻漸》中狐仙施舜華愛張鴻漸的好學與人品,主動示愛,并一身相許,對待愛情矢志不渝,忠貞不屈。對愛情的孜孜以求,對生的深深依戀,使女鬼形象更加優美動人。她們對心上人以身相許,生兒育女,贈金珠,脫厄難。她們從不以青面獠牙的形象出現,卻常以柔美嫻靜的妍姿絕人心嗟?!叭斯碇畱佟痹谇宕?,在蒲松齡的筆下,表現出脫胎換骨的面貌,表達了女性意識的獨特思考,女性大膽追求愛情和自由,逾越了陰陽阻隔,突破了生死界限,反對“存天理,滅人欲”,這些諸如聶小倩、小謝、伍秋月......的亦幽亦盛,亦奇亦的的女鬼形象,突顯了蒲松齡對愛情的現實性與理想性的追求。
除了人鬼戀、人神戀?!读凝S志異》中更出現了一大批富有思想、新個性、新追求的女性群體形象。以《紅玉》《白秋練》為代表的女性婚戀意識的覺醒;以《蓮香》、《霍女》《俠女》等為代表的女性反傳統意識的覺醒;以《青梅》、《小二》為代表的女性經濟意識覺醒的女主人公形象等,都表現了作者借著對理想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對待愛情婚姻的態度,肯定了女性在愛情、生活和經濟活動中的生動性和自覺性,表現出蒲松齡對女性群體的深層關懷以及對女性命運、權利、性格的熱切而深入的關注。雖然說“中國男權社會中的女性地位遠非是僅次于男性的第二性的低下和不平等,而是一種喪失了自我主體性的被物化了的東西,女性即不開口申訴自己的意愿,也沒有自己的話語權,更不會反抗外界的壓迫?!钡阉升g恰恰反其道而行,在他筆下那些似真似幻的狐女、仙女;大膽追求真愛的情女;多才多藝聰慧過人的才女;堅強勇敢情義并重的俠女;已然觸及到了封建制度下女性在各個領域內的思想啟蒙和個性解放。
由此可見蒲松齡在奇想之中對女性愛情觀的思考,是每個聊齋女性形態和心靈的結合而成的產物,是理性的幻想,封建和叛逆,美與丑,善與惡之間相互滲透的存在。
五、結語
社會問題是歷來文學作品關注的一個恒久主題。但在蒲松齡筆下,在他的奇想之中更熠熠生光。他是個正視現實、深入現實的嚴格社會學家,但一方面來說,他又是封建制的擁護者,若不是一生不得忘,窮苦潦倒,他也不會去幻想、去構想,浮想聯翩,也正是窮苦給了他理想,而把現實照的越發陰暗,把人生襯托的更加污濁;把貧乏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彩。如郭沫若的題詞般:“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逼阉升g這位企想學而優則仕的秀才,終于認識到劣勝優敗的人生,參破了“甲榜進士”的內蘊,看透了“官虎吏狼”的本質,看厭了每況日下的世風。一切都是海市蜃樓般的夢,一副亦假亦真,亦神亦奇的絢圖,他在想象中掙扎著,雖知不可改變什么,卻也探索出了一個宏圖世界,給了世人一個精神之園。
參考文獻:
[1]馬瑞芳.聊齋志異創作論[M].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60頁.
[2]劉烈茂,曾楊華,羅錫詩評注版.評注聊齋志異二百篇[M].廣東人農民出版社,1985版,第211頁.
[3]辜美高,王枝忠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C].第19頁.
(作者單位:天水師范學院文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