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婷
摘要: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影片中的每一幕都應承擔著特殊的象征意義,一件物品、一句話語、甚至一個細微的動作或表情都是隱喻,隱含著導演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影片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批判;隱喻
《殺人回憶》以警察偵查案件過程為主線,站在警方的立場上,采用單線條、單觀點的經典敘事來建構影片。作為描述兇殺案件的類型片,卻反類型片之路而行之,突破在結尾處揭示兇手的一貫套路,將兇手這個選項空白化,留給觀眾填寫。這種藝術手法的陌生化既尊重了真實事件,又強化了電影作為藝術所具有的批判性。
一、專制性批判
(一)警官嚴刑拷打的暴力審問方式
警方最擅長的不是破案邏輯和執法方式,而是在面對嫌疑犯時,那一記“飛踹”。速度之快,方向之準,令人嘆為觀止。嫌疑犯往往被踹得倒地不起,被警方拎著起來時,嘴角掛著一道血痕,以憤恨的目光鎖住警官,敢怒不敢言。為了避免身體上的折磨,嫌疑犯總是會在警官的威逼利誘下,自我編造出犯罪手法等作案過程,陷入到自導自演的“殺人回憶”中去了。小鎮警官簡單粗暴的斷案方式、嚴刑拷打的審問手段,不僅體現了警方斷案的漏洞百出,更是韓國80年代軍人政府專制統治的象征。
(二)政府血腥的鎮壓手段
兇手的作案手法日益殘忍囂張,警方卻遲遲無法抓到真兇,韓國民眾普遍陷入心理恐慌之中。當警官通過下雨天以及“悲傷情歌”推測到兇手即將行兇之際,卻沒有辦法來制止犯罪的發生,因為所有的駐軍都派去鎮壓水原市的革命,一場本來可以避免的悲劇卻在混亂的秩序下再次發生。民眾的示威游行是對政府統治的不滿宣泄,動用警力的暴力鎮壓手段只能暫時將表面的風暴壓制,民眾憤怒的怨言還在民意中心洶涌激蕩著。
二、現代性批判
(一)精確嚴謹的現代科學卻是無法將真正兇手繩之以法的關鍵性一環
徐警官常說:“數據不會說謊。”他用邏輯推理成功推算出雨天與悲傷情歌兩個預測兇殺案件發生的元素,給僵化的思想模式注入科學的新活力。當所有證據都指向一個人時,他篤定科學數據的力量一定能夠將真兇繩之以法。經過一個月的漫長等候,加上不得不將嫌疑犯放走的那天又多了一位女高中生受害者,他瀕臨奔潰,可是最后收到的一紙證明竟證實那個男人不是殺人兇手。他的世界觀徹底崩塌,“我不需要這份證明。”他神思恍惚地說道,然后對準那個男人就是一槍。一個人前后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源于其賴以支撐和信仰的思想體系的根本瓦解。篤信科學的知識分子,因為信仰科學而存在,又因為科學的背叛而信仰崩塌,轉向與科學對立的蒙昧和粗暴。一個人通過學習科學知識從原始的蒙昧狀態向智慧文明轉變,但是現代化的科技“謊言”,又將其打回原始的狀態。這不能不說是對科學現代化的絕佳嘲諷!精確嚴謹著稱的現代科學卻是無法將兇手繩之以法的關鍵性一環。
(二)現代國家的觀念并不適合韓國本土實際
美國是科學與民主的象征,樸警官曾說:“美國警察用腦袋分析案件,韓國警察用腳來辦案就可以”。這個看似玩笑話實則是極好的隱喻。韓國與美國的國情不一樣,很多從美國植入的管理辦法不適合韓國本土實際。現代化意味著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以追逐利益為根本準則,于是出現了貪污受賄的官場風氣。而民主則以大多數人的意愿為決策方向,可出于從眾心理或領導人挑唆,民意會出現一邊倒現象,民主條件之苛刻在于它需要公民有極高的政治素養。
三、人性批判
(一)專制體系下人性的變異和扭曲
在軍人政府的政治獨裁下,韓國民眾飽受壓抑、摧殘。政治訴求得不到回答,道德正義得不到伸張。當所有宣泄出口都被現實堵住了之后,內心的仇恨和欲望就無限地膨脹,像一個氣球,直到爆炸,“嘭”地一聲給這個壓抑人的社會現實以“絕地反擊”。專制體制下的社會大環境以及童年的經歷對兇手變態扭曲人格的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二)人民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對權力的恐懼與向往
所有嫌疑犯都懼怕來自權力的威壓,但對權力的恐懼有多深,對權力的膜拜就有多深!臣服于權力的保護之下,讓他們有自我歸屬感和安全感。如白光浩與警察們一起在審問室看關于警察偵探類題材的電視劇,光浩激動地說自己就喜歡看這個。可見,民眾們既害怕權力,又渴望權力,既恐懼權力,又膜拜權力。背靠著權力才能受到保護,但在權力的威壓下又倍感壓抑。
(三)以貌取人的普世價值觀
中國古代對善良智慧的女子總是不惜以大筆墨來描繪她們面容的皎潔與美麗,說明從古到今人們都有一種“以貌取人”的集體無意識。白光浩的面貌丑陋,經常受到嘲笑和毆打,他對美麗的女子有一種執著的向往,他連描述殺人犯也稱為“很英俊”。影片中犯罪嫌疑最大的男人正是有一張無害的臉,讓人很難想到他是兇手。這也是以貌取人的價值觀在作怪。
雖然影片時長有限,但是導演卻通過設置影片的“空白”將要引發的思考無限擴大。十年后,仍是一大片金黃麥田,夕陽余暉將女孩純真的臉鍍上了一圈金黃輪廓,作為唯一見過兇手的女孩,她描述:“就是……很普通的人”樸警官愣住了,他的眼神是絕望的。兇手的懸置不僅讓樸警官陷入希望破滅之后的絕望中,也讓我們在扼腕嘆息之余,陷入了無盡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金丹元.電影美學導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王群.電影敘事范式與文化語境[M].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