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會 張盼
摘要:“如果提前了解了你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電影《無問西東》以吳嶺瀾、沈光耀、陳鵬、張果果四個時空四段不同故事演繹永不褪色的青春傳奇。
關鍵詞:《無問西東》;四個時空;青春傳奇;人生主題
電影《無問西東》一出現,便受到了不少關注。它的特殊性既在于“為清華百年校慶的獻禮”,也在于“蟄伏的六年”。但實際上,電影本身的內容早已溢出了這一命題。
四個時空(1923年北平、1938年云南、1962年北京和2012年北京),從民國時代的變遷,到抗日戰爭的風雨動蕩,再到60年代前夕,最終來到一片欣欣向榮的新世紀。四段故事,跨越百年,美好或凄涼,厚重或蒼白,皆是生命底色。
迷失在“理工科才叫實業”的吳嶺瀾,每天一本書,將自己置于看似充實實則麻木的忙碌之中,這種忙碌毫無意義可言。物理成績一塌糊涂,文學成績卻異常卓越。這種能力與抱負的反差讓他一度質疑自我。直到1924年泰戈爾訪華,泰戈爾在清華園的演講中曾這樣講到:“人類的文明正等著一個偉大的圓滿,等著她的靈魂的純美表現。這是你們的責任,你們應得在這個方向里盡你們的貢獻”。泰戈爾的演講猶如春雨般滋潤吳嶺瀾快要干涸的文學之壤。泰戈爾以及身邊的徐志摩、林徽因等先生們也曾探討生命的美好與文化的魅力,也曾因時代的混亂而思考人這一生應該如何度過。這一切讓吳嶺瀾豁然開朗:愛我所愛,無問西東,看清自己的內心,堅持做真實的自己。這是電影所有故事的起始,也是電影的核心所在。
若干年后,吳嶺瀾成了西南聯大的先生。他將這種從容淡定的人生態度、做真實自我的人生執念融入到了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校訓中。影片不僅通過這些國學大師與歷史文化名人,側面呈現西南聯大保證國家文化命脈,創造中國教育史和革命史奇跡的風骨,同時它也旨在警醒當世,興寄未來。猶如李芳芳藏在《80后》影片里的主題句來評價:“少年的我們都是熱烈而堅持的,那是一種光芒,引人入勝……羨慕那些時光流逝,卻沒能改變他們的人”。
“我怕你還沒想好怎么過這一生,連命都沒有了”。沈光耀出身富庶之家。家人希望他能夠寄情山水,享受此生,而并非參與時政、投身革命?!跋硎艽松闭蔑@母愛情懷,“隨性所欲”頗有道家意味。如果過濾掉時代背景,“如何過好這一生”將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對于沈光耀而言,他需要的不是道家的避世,而是儒家的入世。沒有家國的安全,何來個人的自由。沈光耀最終棄筆從戎,成為了那個時代千千萬萬奔赴前線莘莘學子的一個縮影。訓練期間,他堅持每天為貧困山區饑寒交迫的孩子們拋撒食物,“晃晃”成了孩子們每天最大的期盼,這不僅僅是一種生理上的對于食物的期盼,更多的是精神層面對于愛與溫暖的渴望。沈光耀的犧牲對于家人而言,痛徹心扉而又悲愴莊嚴。對于家國時代而言,意料之中而又無可奈何。因此,這部影片它賦予時間與歷史自身的浸染力:對于逝去的無限緬懷,對于當下的針砭思索,對于未來的期望啟發。猶如電影中張果果(張震)首尾呼應的旁白:“如果提前了解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我們因何感動?或者說我們因何羞愧?浮躁而功利時代,忙碌而又麻木的我們,心中早已結了一層厚厚的繭,我們縮在里面,坐井觀天、庸人自擾,影片的決斷意志,猶如一把利劍,直指現代人心里那層厚厚的繭。
“其實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陳鵬”。沈光耀投下的食物救活了村寨中的眾多孤兒,陳鵬就是其中一個。陳鵬、王敏佳、李想,三個相同的孤兒,擔負著一樣的沉重,卻走向不同的命運軌跡。60年代,激情燃燒卻又喪失理智。陳鵬情字當頭,卻無奈被情所傷,獻身事業,最終成為清華園內一名優秀的物理學學生,甚至參與了兩彈一星的研發工作。時隔多年,事業有成的他終究還是帶著受盡凌辱的王敏佳遠走他鄉;王敏佳,美麗而善良,單純而執著,卻一直生活在自我編制的謊言之中。李想給了她愛的種子,卻未料這種子在謊言中發芽,結出來的果子自然酸澀難咽;李想,費盡心機想去支邊,本是一件光榮且偉大的事業,卻不得不建立在背叛朋友的廢墟之上。“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人生往往就是如此,越想得到的越是漸行漸遠。取與舍,是生命的另一主題。
多年之后,被李想救活的兩個人的孩子,也就是最后一個故事中的張果果?,F代背景中,有商業斗爭與爾虞我詐,有數不盡的金銀財富以及相伴而來的疲憊感與迷茫?;蛟S,張果果就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社會人的縮影,經常陷入沉思,幸福感越來越少,但難能可貴的是他仍舊不忘善意,對四胞胎的救助既升華了影片中的多元情感,也延承了幾代人的“生而為人”的善意。
四個故事,首尾相連,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圓環。猶如米爾科·曼徹夫斯基的《暴雨將至》,時間不逝,圓圈不圓。
當然,除此之外,影片獨特的敘事結構、動人的多元情感,都備受觀眾推崇認可。特別是長達七分鐘的片尾彩蛋:梅貽琦、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錢鐘書、朱自清等人“悉數亮相”。在那個風雨飄搖、人才輩出的年代,這些國學大師一直堅持著、堅信著,奉獻著、傳承著,在歷史的文化長河之中,猶如繁星般璀璨奪目。這也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以充滿文人氣質、老派傳統的方式,講述一個又一個細膩而又動人的故事。同時,也愿平凡的我們,在這個平和的年代“愛你所愛,無問西東”。
參考文獻:
[1]張振華,梅朵.名家看電影(1949—2005)[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第一版).
[2]路易斯·賈內梯(美國),英格瑪·伯格曼(瑞典),黑澤明(日本).認識電影[M].焦雄屏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11.
(作者單位:武警后勤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