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成
【摘 要】目的:評價針灸在治療頸椎疾病或疼痛中的療效。方法:2016年11月--2018年2月期間,共選擇我院收診的94例頸椎疾病或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數字抽簽的方式,單號設為對照組(n=47),雙號設為針灸組(n=47),其中,對照組常規牽引治療,針灸組配合中醫針灸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評價臨床療效,針灸組31例顯效,14例有效,2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5.7%,對照組13例顯效,25例有效,9例無效,總有效率為80.8%(P<0.05)。結論:針灸治療頸椎疾病或疼痛,療效滿意,可推廣。
【關鍵詞】針灸;頸椎疾病;疼痛;療效
【中圖分類號】R758.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5-114-01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由于頸椎肥厚增生、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部損傷等因素所致的韌帶增厚、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脫出,對脊髓、血管及神經產生刺激或壓迫作用,引起一系列癥狀的綜合征。中醫認為,頸椎疾病屬于“痹證”、“骨痹”、“眩暈”等范疇。頸椎疼痛在臨床較為常見,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響,降低患者生存質量。在此,本文以94例患者為對象,分為兩組,采取不同方式治療,比較臨床療效,旨在探討觀察針灸治療頸椎疾病或疼痛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1月--2018年2月期間,共選擇我院收診的94例頸椎疾病或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數字抽簽的方式,單號設為對照組(n=47),雙號設為針灸組(n=47)。納入標準:(1)符合頸椎疾病或疼痛診斷標準,自愿參與研究,簽署有同意書。(2)年齡30-70歲,性別不限。(3)無意識障礙,語言表達清晰。(4)能夠積極配合,直至研究結束。排除標準:(1)不愿參與研究的患者。(2)年齡>70歲,或者年齡<30歲的患者。(3)語言障礙、意識障礙患者。(4)合并有其他肝、腎、心等器官功能嚴重不全的患者。(5)有精神疾病史患者。(6)配合度差,無法堅持直至研究結束的患者。對照組,29例男性,18例女性,31-64歲,平均(51.3±5.83)歲,病程1-15年,平均(5.1±0.28)年。針灸組,27例男性,20例女性,30-67歲,平均(50.1±5.93)歲,病程1-12年,平均(5.3±0.31)年。分析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及病程等,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對照組:常規牽引治療,坐位懸吊牽引,牽引力控制在患者體重1/10到1/8間,持續牽引20-30分鐘,10天為一療程,治療2-3個療程。(2)針灸組:在對照組牽引治療的同時,配合中醫針灸治療,穴位主要涉及有天柱、頸百勞、肩井、風池、天宗、手三里、大椎、合谷、夾脊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穴位,留針治療,30min/次,1次/d,10天為一療程,治療2-3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患者臨床表現,擬定療效評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指標:(1)顯效:經治療,患者頸椎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疼痛癥狀。(2)有效:通過治療,患者頸椎功能有所改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伴有輕微疼痛。(3)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與頸椎功能變化不大,疼痛明顯。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用到的數據均錄入至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0.0軟件,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x2)檢查,“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1個月后,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數據顯示,針灸組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組間分析,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
頸椎疾病包括混合型、交感神經型、神經根型、脊髓型等多種類型。一般情況下,患者起病較輕,無明顯癥狀,能夠自行緩解恢復,如果癥狀持續加重,對日常生活及工作學習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響時,方會被患者重視。近些年,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頸椎疾病或疼痛患者數量增多,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現目前,關于頸椎疾病或疼痛,臨床上,主要采用非手術療法,如針灸、推拿、牽引理療等,見效快,操作簡單,且無痛苦,深受患者青睞。其中,牽引療法(traction therapy)指借助外力,對人體某一部位或關節施加牽拉力,促使其發生一定分離,適當牽伸周圍軟組織,從而治療疾病[1]。針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包括針法與灸法。其中,針法,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按照一定角度,將針具刺入至人體,經捻轉、提插等手法,刺激人體特定部位,從而治療疾病。灸法,指用預制的灸炷或灸草燒灼、熏熨一定穴位,利用熱的刺激作用,預防治療疾病。針灸,促使肌纖維收縮及伸展,消除肌肉疲勞癥狀。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針灸可改善頸椎微循環,調節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疼痛、炎癥及水腫等癥狀,促使相應肌肉群放松,緩解痙攣。中醫學認為,阿是穴與夾脊穴是邪氣所聚之穴,養老與風池穴是本經水濕之氣受熱化陽之處,而大椎是陽經之氣上行頭頸必經之所,針刺諸穴,可起到扶正養血、逐邪外出之功效,實現對神經興奮的有效抑制,減輕神經水腫程度,促使局部微循環得到改善,有助于釋放阿片肽,緩解疼痛[2]。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牽引治療,針灸組在此基礎上聯合中醫針灸治療,結果,針灸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5.7% vs 80.8%,P=0.001)。
綜上,中醫針灸治療頸椎疾病或疼痛,可取得滿意療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榮豐.針灸在治療頸椎疾病或疼痛中的應用效果[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02):91.
[2] 袁曉輝,張偉范,霍明霞.中醫針灸治療30例頸椎小關節錯縫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4):64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