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攀
摘要:圍繞調研收集的問題對菖蒲古村更新改造的設計從全面保留、有限度滲透到新舊功能轉換在設計手法上需要有一定的層級性。對村莊核心保護區的“全面保留”是設計首選,同時也是對村莊集體記憶影響最小。有限度滲透則是在保留的基礎上對菖蒲古村的更新改造強度有所加大。更新改造可通過形式轉換與功能轉換兩種進行更新滲透,選擇最適合該片區內容的方法進行規劃設計。
關鍵詞:更新改造;規劃設計;案例實踐
菖蒲古村的保護更新應在保留村落中原有的生活記憶場所,菖蒲古村更新的根本目的是傳承古村傳統文化。村內的歷史建筑結構特征及其他肌理空間都應當得到尊重和保護,在菖蒲古村的規劃過程中,應根據集體記憶的類型特征進行村莊區域劃分,有方法的進行更新改造,通過區域的劃分營建其古村記憶傳承的語境。
一、歷史記憶的傳承與固守——核心保護地帶的全面保留
核心保護地帶是菖蒲古村傳統民居的聚集片區及承載村民歷史精神的宗祠等重點文物保護片區等古村傳統風貌區域,此片區內較完整的保存延續著本土傳統民俗習慣。該片區整體的空間格局保存完好,巷道風貌特征明顯,應采取嚴格控制、全面保留的措施。
(一)修繕:對菖蒲古村內的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建筑和風貌典型、質量留存較好的傳統廬陵民居,采取的保護方式包括日常保養、防護加固、現狀修整、重點修復、環境整治等;
(二)整修:對于古村內一些建筑較新、質量較好、風貌較差的建筑,對其進行立面整治,包括降低高度、平屋頂改造、改變外墻色彩,使其尺度、形式、材質、色彩與古村傳統風貌的相協調;
(三)保留:對于解放前后興建造型建筑、質量較好,同時與村莊傳統風貌環境并不大沖突的建筑采取保留維持現狀;
(四)拆除:古村內違章搭建或后增建的且對村莊原有街巷布局、院落空間環境破壞的建筑物,應予以拆除。
二、普遍共鳴的村莊認同——建設控制地帶的有限度滲透
在古村的保護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著重強調設計手法循序漸進、有限度的滲透,不能采取大刀闊斧的變革方式進行設計。
(一)新建、擴建、改建建筑應當在高度、體量、色彩和空間布局等方面與核心保護區的風貌特色相協調;
(二)新建、擴建、改建道路時,不得破壞核心保護區內的歷史文化風貌;
(三)本控制區域內建筑高度應控制在2層以下,屋脊高度不超過9米;
(四)在保護歷史建筑周邊10米范圍內高度超過保護對象的一般建、構筑物,應降低層高或拆除。
在核心保護區外圍布置車行道;古村核心保護區內根據村民生活需要及游覽布置主、次人行道。步行道盡量保持古村古街道的原始鋪裝,部分進行改善鋪裝,采用青石板等當地傳統的地面鋪筑材料,保持鄉土景觀以延續菖蒲古村建設控制地帶的自然歷史風貌。
三、新舊文化沖突中的發展——協調發展地帶的新舊功能轉換
菖蒲古村有背山環水的先天自然環境,土壤、水質極好,在原始農耕活動的部分區域以古村發展為基礎進行功能轉換,重點在于新舊功能轉換后所帶來的古村產業多向發展。充分結合菖蒲古村的田園環境,利用古村中荒廢農田、閑置用地、池塘等進行改造形成不同景觀環境協調區。
(一)生態葡萄種植區
提倡菖蒲古村的能產生經濟效益的農戶種植與采摘葡萄旅游產業相結合,在該片區的生態保護前提下建設相應服務于農戶種植與游客賞析的設施,沿農戶的產業生活區域布置散點景觀與小徑景觀帶,形成生態景觀風貌。
(二)農俗景觀體驗區
提供關于鄉村農俗各方面的展示與鄉土景觀體驗,通過體驗強化人們的鄉土情懷。
(三)過渡景觀風貌區
規劃設計在嚴格保護村落內古樹名木的前提下,將外圍部分池塘連成一線,以沿河的古樟、古柏林帶為依托布置綠化,散點水塘種植荷花,以達到古村這個景觀風貌的和諧統一。
(四)田園景觀風貌區
農民耕作與村民的生活場景形成田園景觀風貌區,利用現狀規劃田園種植,充分展現農村特有的田園景觀風貌。
(五)自然景觀風貌區
為展現菖蒲古村的自然之美,規劃將村入口的古樟樹周圍環境整治與村后的山體形成自然景觀風貌區,建立與傳統建筑風貌之間的呼應關系,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聯系起來整體的進行保護、協調。
在菖蒲古村的規劃設計實例中,通過對井岡山200余村莊的再設計,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及可操作性,對于今后傳統村落的規劃設計及相關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黃浩著.江西民居 [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11.
[2]段進,龔愷著.空間研究1——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古村落空間解析[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
[3]魏閩著.歷史建筑保護和修復的全過程——從柏林到上海[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12.
(作者單位: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