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
【摘 要】分析探討乙肝的預防及控制問題,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世界性傳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國廣泛流行,給家庭、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同時使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之一。
【關鍵詞】乙型病毒性肝炎;預防控制;乙肝疫苗;免疫;乙肝表面抗原
【中圖分類號】R51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5-189-01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世界性傳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國廣泛流行,給家庭、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同時使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之一。目前,全世界有6.9億人感染過乙型病毒,乙肝病毒攜帶者約3.5億人,我國有1.2億人長期攜帶乙肝病毒,慢性乙肝患者約2000萬人,每年新發病120萬人,約有28萬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相關疾病。全國用于肝炎和肝病的直接醫療費用高達1000億元。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很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一個重要原因。
1 預防與控制
1.1 接種乙肝疫苗預防 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國衛生部于1992年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對所有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種費用需由家長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納入計劃免疫,對所有新生兒免費接種乙肝疫苗,但需支付接種費;自2005年6月1日起改為全部免費。
1.1.1 乙肝疫苗 我國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為基因工程重組乙肝疫苗,有酵母、CHO細胞和漢遜酵母3種。乙肝疫苗的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其次為嬰幼兒和高危人群。
1.1.2 免疫程序 全程接種3劑次,接種時間分別0、1、6個月,即第1劑次在出生后24h內接種;第2劑次在第1劑次接種后1個月接種(1~2月齡);第3劑次在第1劑次接種后6個月(5~8月齡)接種。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h內接種。如果出生后24h內未能及時接種,仍應按照上述時間間隔要求盡早接種。如果第2劑次或第3劑次滯后于接種程序的規定,應盡快補種。第2劑次和第1劑次間隔不得少于1個月。如第2劑次滯后時間較長,第3劑次與第2劑次間隔不得少于2個月,并且第1劑次與第3劑次的間隔要在4個月以上。接種部位為上臂外側三角肌中部。新生兒:(1)正常體重新生兒。對HbsAg(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母親的新3064生兒,應在出生后24h內盡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好在出生后12h內,劑量應≥100IU。如果孕婦分娩前HbsAg(乙肝表面抗原)情況不明,應抽血進行化驗。當測試結果未知時,嬰兒應在出生后12h內注射第1劑乙肝疫苗,但不注射HBIG。如果發現母親為HbsAg(乙肝表面抗原)陽性,那么嬰兒應在7d內盡早注射HBIG。如果嬰兒沒有注射HBIG,那么其必須在1~2月齡時接種第2劑疫苗及在6月齡時接種第3劑疫苗。對HbsAg(乙肝表面抗原)陰性母親的新生兒,可接種5μg重組酵母或10μg中國倉鼠卵母細胞(CHO)乙肝疫苗。(2)低體重兒HbsAg(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母親分娩的嬰兒出生體重低于2kg應在出生后12h內注射乙肝疫苗和HBIG。然而,在出生時起始的疫苗劑次不應計算在必須的3劑次程序內。
1.2 意外暴露HBV后的預防 在意外接觸HBV感染者的血液和體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處理。
血清學檢測:應立即檢測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s、ALT等,并在3和6個月內復查。主動和被動免疫:如已接種過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進行特殊處理。如未接種過乙肝疫苗,或雖接種過乙肝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詳,應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劑次乙肝疫苗(20μg),于1和6個月后分別接種第2和第3劑次乙肝疫苗(各20μg)。
1.3 切斷傳播途徑 所有醫療衛生機構和單位要采取嚴格措施,杜絕乙肝病毒經血途徑的傳播。大力推廣安全注射(包括針刺的針具),對牙科器械、內鏡等醫療器具應嚴格消毒。醫務人員應按照醫院感染管理中標準預防的原則,在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及分泌物時,均應戴手套,嚴格防止醫源性傳播。服務行業中的理發、刮臉、修腳、穿刺和紋身等用具也應嚴格消毒。注意個人衛生,不共用剃須刀和牙具等用品。進行正確的性教育,若性伴侶為HbsAg(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應接種乙肝疫苗;對有多個性伴侶者應定期檢查,加強管理,性交時應用安全套以預防乙肝及其他性傳播疾病。對HbsAg(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孕婦,應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盡量減少新生兒暴露于母血的機會。
1.4 對患者和攜帶者的管理 各級醫務人員診斷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時,建議對患者的家庭成員及其他密切接觸者進行血清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c和抗-HBs檢測,并對其中的易感者(該3種標志物均陰性者)接種乙肝疫苗。
1.5 規范診療服務行為 加強對各級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規范診療行為的督導檢查,指導從事乙肝臨床工作的醫務人員進行規范化的治療,提高我國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水平和療效。
2 討論
相關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急慢性患者均為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傳染源,亞臨床感染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中以慢性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最為重要。乙型肝炎病毒能夠在肝細胞內進行復制,之后進一步釋放至血循環,因此,在乙型肝炎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等液體中通常情況下會含有大量的病毒顆粒,且均具有比較明顯的傳染性。接種疫苗是目前認為對乙型肝炎最佳的預防措施[3]。但人們缺乏自我防護意識,對乙型肝炎的傳播相關知識知之甚少,輕易相信公共場所從事的行為是安全的,而從業人員在服務過程中不正規的操作程序、器具不嚴格消毒是導致乙型肝炎傳播的重要原因。公共場所是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危險因素的主要場所,應加強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面向全人群宣傳乙型肝炎的預防知識,是預防乙型肝炎的重要環節之一。
參考文獻
[1] 彭文偉.傳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1 -50
[2] 迮文遠.計劃免疫學[M].第2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96 - 523
[3] 司海霞.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預防控制對策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 2013,03(上):114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