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豐齊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旅游成為人們日常消費項目之一,生態文化旅游更是受到青睞,而依靠生態旅游實現脫貧致富的地區也不勝枚舉,本文將針對武陵山片區生態文化旅游與扶貧開發協同治理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旨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不斷落實精準扶貧政策。
關鍵詞:生態旅游;扶貧;系統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文化成為時代主流,重視文化因素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沒有文化的民族無疑是可悲的,中華民族作為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的民族,復興傳統文化,提高文化在社會中的影響因素是具有現實意義的,而生態文化旅游就是將文化的復興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文化的多樣性和異質性成為吸引游客的關鍵因素,同時,生態旅游的開發也要重視生態保護,無論是復興傳統文化還是發展經濟,都堅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不斷促進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一、武陵山片區發展文化生態旅游的意義
(一)依托資源優勢,實現精準扶貧
武陵山片區處于云貴高原,跨湘、鄂、渝、黔四省市,是我國最大的成片貧困區域,因此,這一區域的扶貧工作難度也是空前巨大,因此,不斷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和趨勢是解決該區域扶貧工作的重要途徑。
雖然該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仍有其固有的優勢,山區資源豐富,文化具有多樣性和異質性,是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的天然場所。旅游是一個集合的概念,包含諸多方面,但生態文化旅游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新產物,其發展具有一定的優勢,生態文化旅游屬于可持續發展型旅游方式,依托當地特有的資源優勢和本地的風土人情,吸引外地游客,實現景區的文化IP變現,從而實現精準扶貧的攻擊任務。武陵山地區具有眾多的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而且當地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如能加以開發利用,武陵區片區脫貧指日可待。
(二)傳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文化關乎民族自身存在的價值,也是民族不斷繁衍生息的根本,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是一個民族是否強大基本判斷標準。
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眾多,開發武陵山片區一方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發揚民族文化,復興傳統民族文化,展現當地民族文化特色,使特色民族文化得到傳播和繼承。同時,民族服飾、民族歌舞以及民族飾品這種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產品得到推廣和發現,讓人們獲得實際利益的同時,更有利益提高當地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為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適合的土壤。
二、武陵山片區生態文化旅游與扶貧開發現狀
(一)武陵山片區生態文化旅游開發現狀
生態文化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近年來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旅游逐漸熱衷,同時,對于大自然的尊重與熱愛也逐漸走入人們的意識當中,人們在享受生態旅游的同時,也更加關注自然,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
目前武陵山片區的旅游開發已經頗具規模,一些旅游項目已經被國內外游客所熟知,據統計,目前武陵山片區的旅游產業年收入已經超過1000億元,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極大地貢獻,目前大部分貧困人口已經實現了脫貧,正在奔向小康生活。但同時,經濟的發展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使原本生態環境夾雜入了更多的人為因素,人的活動導致當地動植物生活環境出現問題,而這并不是發展旅游的初衷。“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因此,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問題也逐漸突出,因此,我們要研究相關的對策,使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二)武陵山片區扶貧開發現狀
自“精準扶貧”概念提出以來,武陵山片區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精準扶貧政策通過一系列措施,已經幫助大部分群眾實現了脫貧,這也標志著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據數據顯示,目前武陵山片區71個縣市中有42個縣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的重點縣,有13個縣被列為省級扶貧開發的重點縣,片區包括貧困村12366個,貧困人口約為700萬人,片區貧困人口所占比率高達25%。特點呈現,首先,貧困程度較為嚴重且貧困層次分布復雜,其中很大部分都是長期貧困人口,低保、五保貧困人口居多,因此,要解決這種現象,還要從源頭抓起,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次,人口貧困的原因很多,相當大一部分人口是屬于因病致貧,片區內醫療保障較為落后,一些貧困人口不僅長期受到疾病的折磨,更是要承擔高額的醫療費用,因此,提高醫療保障水平,也是解決片區內貧困的手段之一;最后,貧困人口勞動力弱是致貧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口流動的加速和人口老齡化嚴重,喪失勞動能力和勞動能力弱導致了惡性循環,多數勞動人口難以依靠本身的勞動力脫貧。
三、武陵山片區生態文化旅游與扶貧開發協同治理創新途徑
(一)尋求文化IP變現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
生態文化旅游的發展本質就是文化IP變現,生態旅游以當地特色文化與特色的風土人情作為產品,為游客提供具有地區和民族特色的服務,讓游客感受到文化多樣性與異質性。因此,發展生態旅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同時,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在不斷的發展和改革中尋求平衡點,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使當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同時,也讓綠水青山依舊,實現可持續發展。
除此之外,發展當地的生態旅游,一方面可以挖掘當地資源潛力,提高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當地群眾的脫貧致富,另一方面,也對當地整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首先,發展生態旅游,道路的暢通是必須,因此,修路成為生態旅游發展的必然,而暢通的道路為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能夠將當地的民族特色產品運輸到世界各地。同時,生態旅游的發展對于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具有現實意義,為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地便利。因此,武陵山片區發展生態旅游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態的保護也是勢在必行,不然經濟的發展就毫無意義可言。
(二)發展農業與文化生態旅游結合之路
文化生態旅游的發展如果僅僅是依靠當地特色山水就過于單一了,可以依靠當地的特色資源將游客吸引進來,同時,大力發展當地農業,培育特色農產品,推廣優質產品,不僅可以為游客提供多樣性的選擇,同時也為當地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而農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當地的貧困問題,讓當地群眾認識到幸福的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促進當地群眾的創業發展企業的積極性。而同時,極具南方山區的特色農業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當地的招商引資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三)突出民族亮點,打造旅游品牌
武陵山片區要發展文化生態旅游,一定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才能實現產業化發展,品牌對于產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不斷挖掘民族產品亮點,實現文化IP變現。
民族文化是生態旅游的根本支柱,也是吸引游客的關鍵因素,我國民族文化豐富,極具文化內涵,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及產品,武陵山片區地區云貴高原,民族眾多,可以開發民族特色資源,增加民族特色產品和民族文化特色,讓游客感受當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從而對整個地區產生文化依賴,提高游客粘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旅游近年來逐漸興起,生態旅游的發展一方面能夠展示文化的多樣性和異質性,同時也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對于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更好地落實,但生態旅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環境造成了壓力,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要不斷尋求生態旅游與扶貧之間的平衡點,使其協調發展,打造品牌文化生態旅游的同時,也要保證綠水青山。
參考文獻:
[1]尚曉麗,劉麗群,曾紅艷,唐春燕.湖南武陵山片區生態文化旅游與扶貧開發協同治理研究[J].現代商業,2017 (23):58-60.
[2]黃淵基,匡立波,賀正楚.武陵山片區生態文化旅游扶貧路徑探索——以湖南省慈利縣為例[J].經濟地理,2017,37(03):218-224.
[3]徐克勤,田代武,張建永,魯明勇,朱朝暉.打造武陵山片區民族特色生態文化旅游支柱產業研究[J].民族論壇,2016(01):37-51.
(作者單位:懷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