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苗 張麗 李儀
摘要:軍工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伴隨著我國的軍工國防事業的誕生、發展而逐漸興起的一種文化。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立足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1]軍工文化的發展必須立足國情,適應時代的需要,為軍隊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本文以老牌軍工名校中北大學為范例,探究其軍工文化的發展困境。
關鍵詞:校園文化;軍工文化;中北大學;華北工學院
一、中北大學軍工文化發展現狀
中北大學被稱為“人民兵工第一校”,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創立于1941年的太行山抗日根據地,旨在為中國培養軍工人才。當下,中北大學雖朝著綜合性的高校發展,但建設特色軍工文化仍是其重要任務。[2]
(一)簡述中北大學發展史
中北大學是在彭德懷總司令、左權將軍的親自關懷和指導下,建立的我軍第一所兵器工業學校。中北大學建立初即與軍工結緣,并在以后的發展中始終秉承軍工特色。
中北大學曾六度更名,1949年太行工業學校遷往太原,更名為華北兵工職業學校,后稱華北兵工工業學校、太原機械制造工業學校。1958年太原機械制造工業學校升格為太原機械學院。1993年學校更名為華北工學院,2004年華北工學院正式更名為中北大學。
(二)中北大學軍工文化的特點
中北大學軍工文化歷史悠久。中北大學是我軍第一所兵器工業學校,軍工文化的發展歷史底蘊豐厚。在學校的發展中,軍工文化傳統并沒有因為傳承而流失。在一代代軍工人的繼承發展下,中北大學軍工文化已經形成了較為良性的繼承。特別是以軍工文化建設校園文化,以軍工精神帶動師生的“精、氣、神“,使得軍工文化建設和人文氛圍的培養相結合。
二、軍工文化在高校的傳播困境
(一)文化的受眾因素缺乏重視
作為軍工文化的接受者,大學生的個體因素容易被忽略。首先因為大學生的數量龐大,其個體性和復雜性明顯,想要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十分困難。因為缺乏對個體差異的考慮,所以軍工文化的傳播最后總是難以真正達到預期效果
(二)文化傳播的方式流于形式
高校對軍工文化的傳播主要有課堂傳授、貼標語、校報宣傳等方式,以理論傳播為主,形式難免單一枯燥。除此之外,雖有一些課外活動,例如知識競賽等,但參與的人員大部分是由黨員以及預備黨員,或者班級干部組成,造成了宣傳的受眾面過于狹隘,難以實現軍工文化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發展的實際影響,也達不到文化傳播的教育意義。
(三)文化傳播的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作為以軍工文化為特色的高校,軍工文化的傳播往往會有相應的制度來進行管理。但是由于現實因素,高校在對此進行管理中往往會出現管理事項交叉、管理人員職責范圍不清晰、部門間缺少溝通協調等問題。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雖然高校想要開展軍工文化、紅色文化相關活動的初衷是好的,但最后往往因為協調不暢而適得其反。
三、傳播軍工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重視軍工文化傳播的受眾
文化傳播對大學生的社會化有著重要影響,軍工文化傳播更是如此。其傳播者必須重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已有提及,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軍工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在保證思想方向的同時,必須充分重視其受眾。軍工文化傳播不是一場獨角戲,它需要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其在高校傳播必須考慮大學生的需求,從大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進行呈現,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軍工文化傳播和新媒體結合
自媒體時代,軍工文化傳播與新媒體相結合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文化要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的直接體現。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移動通訊設備的不斷普及,加上年輕人對新興事物的好奇心,都促得軍工文化傳播者不得不將新媒體作為其傳播的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新媒體具有極強的便捷性。這能夠使原本較為深奧的軍工文化以簡便的形式呈現在大學生的面前。再加之,嚴謹認真的文化和校園娛樂相比起來,吸引力是遠不及后者的。因此,在軍工文化傳播的創新方面,不僅僅是要對新媒體進行運用,還要將新媒體與娛樂化相結合,讓軍工文化以新時代的方式出現在大家面前。
(三)軍工文化硬件設施建設
作為軍工類高校,高校本身的建立和發展歷史就是很好的軍工文化教材,而且更有親切性。中北大學便充分利用這一點,一方面注重校史館的建設;另一方面逐步推進校園軍工文化展區,形成了以彭德懷、劉鼎、左權、厲瑞康等領導人為主的塑像區,以炮火庫、槍庫為主的軍工集中展區,以主戰坦克等為主的分散展區。在校園內形成一種隨處可見的軍工文化配套硬件設施,使得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軍工文化的影響,并且在校園生活中樂于作為軍工文化的接受者和傳播者。
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軍工文化正是軍工類高校的靈魂,只有軍工文化長盛不衰,軍工類高校才能繁榮長興。目前軍工文化盡管在傳播途徑上有一定的問題,但只要不斷努力,充分發揮軍工傳統優勢,更多的考慮受眾,將軍工文化傳播與新媒體結合,實現軍工文化傳播的多樣化,那么軍工文化必將滲透到每一個大學生的心中。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R].山西,2017,40-44.
[2]雷麗蓉.太行精神激蕩中北大學[N].中國教育報.
(作者單位:中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