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佼佼 張艷婷 顧平
摘要:以常熟理工學院校園景觀小品設計為例,將蘇州傳統文化特色理念融入大學校園景觀小品設計之中,為常熟理工學院進行具有地域特色文化性的校園景觀創新設計研究,創造更加舒適和具有人文氣息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園環境。
關鍵詞:蘇州傳統文化;校園;景觀小品
每個學院的校園景觀都是學校歷史文化的一種表現,詮釋了對校園精神的理解。在整體景觀環境中,融入地域特色文化的景觀小品是重要的文化表達、歷史傳承元素,是創造具有人文氣息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園環境的重要內容。
一、常熟理工學院景觀小品分析
錦繡江南,古韻虞山,常熟理工,在水一方……常熟理工學院位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常熟理工學院在校區的景觀建設中,將校園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內涵相結合,力圖通過環境的創建和營造突出常熟理工工學院歷史文脈,處理好學校辦學理念與未來發展的關系及注入大學精神基本要素。融入蘇州傳統文化內涵的校園景觀小品,不僅能體現地域特點,傳達歷史文化,更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融合,塑造完美和諧的大學校園文化環境。
二、蘇州傳統文化特色
何為特色?蘇州被人們譽為“精致的城市”,小橋、流水、人家,一切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條,精細入微。生活在這里的蘇州人其心靈手巧,在這里所創造出來的一切文化,蘇州傳統文化無論是從物質來講,還是精神來說,都在園林、刺繡、蘇作、雕刻等方面表現了出來。整體上蘇州傳統文化具有“小巧、精雅的形式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觀點和幽曲、含蓄的審美意境”的特色。[1]
三、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常熟理工學院校園景觀小品的應用
此次設計項目致力于蘇州傳統文化理念和美學,構建既包括蘇州傳統文化元素又合適當代美學的校園景觀設計作品。通過對校園景觀設計特點和現有設計問題的深入分析,提出對蘇州傳統文化特點主題元素抽象化的景觀小品創作設計方法。項目采用先試驗再設計的方式進行,使設計作品更加符合現場環境。
(一)借用傳統磚墻概念,形成新立面
進行實地考察,從常熟護城河表面斑駁的河堤和老街上斑駁的墻面,以及各式透景鏤窗中獲得設計靈感,形成特色景觀墻體。模仿傳統磚墻的概念,用一根根短木條在立面上交錯排列,形成新的景觀墻體。并融合園林“尺幅窗、無心畫”的概念[2],形成框景效果。在短木條排列之間的空隙中讓光透過留縫照射到對面墻上,斑斑駁駁。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光透過窗戶,照射出交錯排列的磚墻狀,透過窗戶,在交錯的木條的空隙中看著外面的風景,又是另一番體驗。(如圖1)
(二)巧用燈光,營造“城”之意境
用木條搭建的“城墻”結合燈光,形成富有韻律感的光影效果。“城墻”的高低錯落,與燈光的流瀉,猶如護城河水的流動,一個文化的流動。搭建中將木墻做了一個起伏的形式,與窗戶上的木條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景觀墻體。在木墻與墻之間掛LED燈,在夜間,透過木墻的留縫,白光的流瀉猶如護城河水的流動,在場地中流動,在校園中流動。
(三)利用材料排列變化,表達山水概念
利用木條多層錯落的排列,形成蘇州自然山水中山巒起伏的特色效果。作品的中間掛了一圈亞麻布,在陽光的投射下,木條的影子照在布上,猶如山巒起伏著,布又像霧一樣遮住了另一面的“山巒”,若隱若現。形體與影子的結合,將蘇州的山簡易化的體現出來。具體實施時為了做出山巒起伏的效果,先將長木條進行分類,然后擺放整齊用鉛筆按照山的起伏做出標記進行具體建造。(如圖2)
(四)點綴植物,引入“君子”文化
作品中將傳統文化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引入設計中,提高文化意境。在作品中心的支撐柱上加上竹條,在布的里側粘著竹葉,在布的遮掩下,竹影若隱若現,與布料、木條等材料結合,形成清風竹影、水墨意向的景觀效果。在燈光的照射下,竹葉的影子隱隱約約的在布上。竹之稱為君子者,具有“崇高堅勁之節;有虛懷若谷之心”,引用竹元素,希望學子們有著崇高堅韌之節,虛懷若谷之心。
四、總結
在進行常熟理工學院的校園景觀小品營造,既保證其使用功能的同時,又結合蘇州獨有的傳統文化特色,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好,統籌兼顧、營造既符合大學校園特性,設計主題鮮明,又體現常熟理工學院文化特色的景觀。
參考文獻:
[1]劉衛平.蘇州古典園林的隱逸文化審美意象[J].前沿,2008(09):80-83.
[2]吳瑩.尺幅窗 無心畫——淺談蘇州古典園林墻窗的藝術魅力[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25-29.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藝術與紡織服裝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