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勇
摘要:本文通過對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董秋斯的翻譯風格的分析,探討了如何對采用異化翻譯方法的翻譯家的作品進行鑒賞的途徑,從而可以糾正某些對于翻譯文學作品只片面強調(diào)通順的認識,因此可以提高對文學翻譯家翻譯作品的欣賞能力。
關(guān)鍵詞:翻譯風格;翻譯作品;鑒賞
一、引言
在這篇文章中,筆者主要討論我國著名翻譯家董秋斯的翻譯風格以及如何鑒賞這類翻譯家的翻譯作品。從翻譯歷史上看,董秋斯是我國翻譯界異化派的代表人物。由于這類翻譯家主張譯文應當保持原作的異國情調(diào),所以在翻譯方法上他們首先把忠實于原文放在首位,譯文的通順性從屬于譯文的忠實,因此造成其譯文初讀由于不是很通順因此常常遭到讀者詬病的結(jié)果。這里筆者以孫致禮編著的《新編英漢翻譯教程》中對董秋斯的翻譯的評論作為例子加以說明。在該書論述異化法一節(jié),有這樣的評論:“……董秋斯的譯作雖然力求忠實,但往往也是過于拘謹,缺乏文采,因而其感染力也大打折扣;”[1]為了證明這一點,在本節(jié)中還專門列舉了由董秋斯翻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的一句譯文作為例子來加以說明。現(xiàn)引用該原文和中譯文以及孫致禮的評論如下:
Consequently Mr.Micawber was soon overcome,that he mingled his tears with hers and mine.(C.Dickens:David Copperfield,Ch.12)
結(jié)果密考伯先生不久就傷感得把他的眼淚同她的和我的混合起來了。
異化譯法絕不是“一對一”的死譯,而這句譯文恰恰就陷入了“字字對譯”的死胡同。特別是把mingle直譯成“混合”,真讓讀者感到困惑,因為誰也搞不清這幾個人的眼淚是如何“混合”的。[1]
很顯然,如果單純從這一句中譯文來看,如果沒有任何背景的鋪墊,初讀起來的確有些生硬,但是我們知道在鑒賞一部文學作品的譯作時,首先應該了解的是原文一句話翻譯是否得體是不應該孤立地進行分析的,而應當把它放在一個段落,一個章節(jié)乃至整個作品中去審視,因為一部文學作品的譯作的欣賞應該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而且董秋斯作為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一定是深諳譯文通順或可讀性的重要性的,他之所以這樣處理譯文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所以不能輕易地做出是翻譯家的水平或是翻譯方法有問題的結(jié)論而應該從翻譯專業(yè)的角度去研究他之所以呈現(xiàn)這樣的譯文的原因,而要這樣做就首先要考慮翻譯家的翻譯方法,并且還要考慮采用這種方法翻譯后譯作有沒有真的達到文學作品翻譯應該達到的效果,如果從翻譯方法的角度審視譯文達到了一定的標準,就應當從專業(yè)的角度肯定譯文的質(zhì)量。所以下面筆者的分析就沿著這樣的思路進行。
二、具體分析
《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這句話之所以董秋斯這樣處理,筆者認為首先是和他的翻譯方法密切相關(guān)的。正如剛才所敘述的那樣,董秋斯采用的是異化的翻譯方法,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正如孫致禮所說:“采用原語的表達方式,往往更加準確,更加充分地傳達原文的意思。”[1]所以要準確把握董秋斯的翻譯風格首先就必須了解他作為著名的文學翻譯家的一些基本情況。
董秋斯(1899-1969),著名文學翻譯家,天津人。董秋斯先生為20世紀著名的老翻譯家,早在二三十年代,受魯迅先生的影響,開始翻譯外國名著,成為我國介紹外國文學的早期開拓者。主要譯著有《戰(zhàn)爭與和平》,《大衛(wèi)·科波菲爾》等外國文學作品。根據(jù)對董秋斯先生生平和著述的了解可以推出這樣的結(jié)論,作為我國老一輩的著名翻譯家,在翻譯過程中一定是遵循自己的翻譯方法并按照使譯本傳達出使原作真實的信息損失最小的原則來進行翻譯的,所以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的翻譯都應該是作者精心考量的結(jié)果。事實上,在他翻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這本譯著的再版說明中就可以證實筆者的以上的觀點:“董秋斯譯本《大衛(wèi)·科波菲爾》,選自當年最權(quán)威的蓋茲希爾版,譯者的文字風格是以忠實原文嚴謹而著稱的。”[2]并且這本書中由他的夫人凌山寫的序中,董秋斯的翻譯方法和對翻譯的認識也多次被提及,即“董秋斯每決定翻譯一部作品之前,都反復研讀原作,盡可能搜集有關(guān)這位作家和作品的資料。這樣做,一是為確定作品的價值,二是為更準確地傳遞作者的特殊風格。董秋斯特別反感隨意刪節(jié)原文的做法。他提出應當樹立一個最根本的原則:不值得譯的東西干脆不譯。既然要譯,那就絕對忠實。譯者不同意原作時,可以在篇前篇后寫出自己的見解,他絕對不得刪節(jié)或歪曲原作。這樣,不但對得起原作者,也所以尊重讀者。每一個夠資格的讀者,都希望自己保留最后選擇和判斷的權(quán)利。董秋斯經(jīng)常為翻譯一部作品,花許多時間和精力閱讀大量的中外文資料,但我?guī)缀趼牪坏剿脑寡浴!盵2]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董秋斯采用的翻譯方法是一種首先對原文極盡忠實的方法,即首先保證譯文必須盡量保持原文的異國情調(diào),譯文的通順是放在次要地位的。所以他說的“既然要譯,那就絕對忠實。譯者不同意原作時,可以在篇前篇后寫出自己的見解,他絕對不得刪節(jié)或歪曲原作”[2]應當是總結(jié)他翻譯方法的一個帶有結(jié)論性的原則。所以把握了翻譯家的翻譯原則后再來觀察他的譯文就會對譯文呈現(xiàn)出的這種樣式不會感到過分驚奇了。因此這也提示我們在研究翻譯家的譯作時,首先必須先了解其翻譯方法而不是首先看譯文文字是否通順,這樣我們才會抓住翻譯家處理譯文的大致脈絡。
其次,就像以上所述的那樣,單獨看這一句譯文的確比較生硬,但是文學作品是一個整體,每個句子都必須放在整個作品這個大的背景中分析才能看出其效果。所以評判一部文學作品翻譯是否優(yōu)良,就首先應該是看整個作品的風格有沒有傳譯過來,如果整個作品的風格的傳譯是成功的,則單獨一句譯文作為森林中的樹木就也應該是優(yōu)良的和得體的。在這里,整個作品的風格有沒有成功傳譯主要是看其有沒有達到文學作品翻譯的標準。孫致禮在《新編英漢翻譯教程》中對文學作品的翻譯標準做了這樣的分析:“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者通過藝術(shù)化的語言向讀者提供欣賞品,給人以樂趣和美的享受,同時也通過這種藝術(shù)化語言來影響讀者的情感,好惡,思想和道德。所以,我們翻譯文學作品,尤其要吃透原文的精神,力求與作者心心相印,與書中人物息息相通;而在文字的表達中,不僅要譯義,而且要譯“情”,譯“味”。[1]
根據(jù)這個標準,譯出原作的“義,情,味”就成了判斷文學作品翻譯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和標準。所以要檢驗董秋斯翻譯的這一句譯文的效果,就可以把這句譯文放在整個段落乃至整個章節(jié)中去觀察譯文是否將原文所要展示的義情味全部帶了出來。包含以上這一句譯文在內(nèi)的整個段落的譯文是:
……
“我永遠不肯拋棄你,密考伯!”她喊道。
“我的命根兒!”密考伯先生把她摟在懷中說道,“我完全知道。”
“他是我的孩子們的父親!他是我的雙生子的父親!他是我所愛的丈夫,”密考伯太太掙扎著叫道,“我永——遠——不肯——拋棄密考伯先生啊!
密考伯先生被她的忠誠的證明感動得那么深刻(至于我呢,我是哭得眼淚汪汪了),他帶著熱情的態(tài)度俯在她上面,求她向上看,求她安靜。但是他愈請密考伯太太向上看,她愈不肯看;他愈請她安靜,她愈不肯安靜。結(jié)果密考伯先生不久就傷感得把他的眼淚同她的和我的混合起來了;后來他求我?guī)兔Γ瑤б粡堃巫尤翘萆献梅趟隆!璠2]
如果仔細閱讀這段譯文就會發(fā)現(xiàn)董秋斯先生在翻譯時雖然非常強調(diào)譯文對原作高度的忠實,但是也不是說譯文的通順度就完全毫無顧及,畢竟作為著名的翻譯家,筆者認為他是了解譯作最終是為讀者服務這一點的,所以事實上以該段文字作為例子的整個譯作的譯文文字都調(diào)整得非常通順。但關(guān)鍵是譯文文字的忠實和通順是要受制于剛才討論的文學作品的翻譯的風格的,即在基本意思的傳達沒有問題的基礎上應該盡可能地把原文的情和味等風格傳遞過來才是讓文學作品翻譯達到至高程度的前提。所以以下分析就主要是看譯文有沒有對原作整體風格進行把握。實際上,如果讀者仔細認真地通讀全書中譯文,在整個故事情節(jié)中把握文字,就時常可以感到一種樸實自然的真情在字里行間流動,扣人心弦,而且譯文語言由于形象,生動,抒情,具有韻律感,所以就給了人一種啟發(fā),感動和美的享受。所以把這一句放在整個段落中審視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它不僅不生硬而且還顯得非常真實,把原文中要表現(xiàn)的三個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得直截了當,非常生動。并且也由于有了人物間這種關(guān)系作為背景,所以單獨這一句的略顯生硬也就埋沒在全段文字的情和味之中了,使得讀者只注意到自然的感情流露而不會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文字的安排上。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翻譯文學作品,文字是一個方面,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把原文的風格即感情要帶出來。同時也說明譯文并非只要念著通順就一定能打動人心,關(guān)鍵是譯者是否在吃透原著精神的基礎上,將原文的風格帶了出來,這樣的翻譯作品才是符合文學翻譯規(guī)律的譯品,才具有一定價值。所以分析和欣賞這類翻譯家的譯文要從宏觀的層面去把握譯文在忠實傳遞原文意義的基礎上所反映的原著所特有的風格,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對這類翻譯家的譯文進行鑒賞。
三、總結(jié)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我們在欣賞著名翻譯家的譯作時,不要僅僅只憑譯文讀起來是否順暢就輕率地判斷這部譯作的優(yōu)劣,而是首先要了解每個翻譯家的翻譯方法,因之就會產(chǎn)生不同于他人風格的譯文。只要翻譯家對原著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吃透了原文的精神,翻譯時忠實通順地把原文的信息傳遞了過來,同時又在此基礎上細致準確地反映了原文獨有的風格,即將原文的情和味帶給了讀者,影響和打動了讀者,那這部譯作就是有價值的,這樣的譯作就值得我們欣賞和認真閱讀,翻譯家的辛勤勞動就值得我們倍加尊重。
參考文獻:
[1]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11.
[2]查爾斯.狄更斯.《大衛(wèi)·科波菲爾》[Z].董秋斯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商務英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