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怡靜
摘要:部首水在現(xiàn)代漢字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它分化為了氺旁部首字、水旁部首字以及氵旁部首字三種,其中前兩種部首字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氵旁部首字宜另講一文。水旁及氺旁部首字的發(fā)展可歸納為“水”的同化異化,其中包括部首水的自然演變、累增、分化、訛變四種情況,除自然演變外,其余三種皆為特殊變化,且字例頗豐,具有一定研究意義。主要采用了比較研究法、關聯(lián)法、綜合法等進行研究。
關鍵詞:“水”;同化異化;部首;發(fā)展演變
水對人類的起源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皆發(fā)源于大河流域,其中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因此,研究氵和水字旁對于中國歷史文化和文字發(fā)展都有較大意義。但因包含其中的漢字數(shù)量繁多、難以窮盡;且水旁與氵旁的演變中實際發(fā)生了分化現(xiàn)象,成為相互獨立的部首字,區(qū)別較大;況且許多水旁字也并非真正與水有關,故本篇文章先對水旁部首字做一梳理,擇選其中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和研究可能性的典型字,即發(fā)展較為連貫、古今字形完整的漢字進行研究。通過對大量論文的調(diào)取借鑒,主要根據(jù)《字源》、《漢字源流字典》、《漢語大字典》三部工具書選取符合研究條件的典型字進行研究、說明觀點。
水字旁在初創(chuàng)年代也是描摹造字,屬于象形文字,它的產(chǎn)生是從記事圖畫開始的,這時的“漢字”還不能稱之為文字。“雖然記事圖畫能解決語言在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但他是用整幅圖畫來表示一段話”[1],即被解釋為籠統(tǒng)對語意進行表述的圖畫,其中的字詞順序、句法結構等皆不能明確表述,后人在進行研究解釋時,也只能概括為“這一圖畫表述了……的含義”,并不能逐字逐句地翻譯。待到后期發(fā)展,記事圖畫的符號性增強,每一個圖案不再完全按照事件發(fā)生時的位置排列、不再完全模仿實物刻畫,而是突出事物的代表性特征,逐漸形成了圖畫文字,而圖畫文字正是象形文字形成的基石。當越來越多的文字符號與圖形一一對應,象形文字就生成了,文字也就產(chǎn)生了。
一、“水”的意義及演變
(一)意義
“水”在多部字典中都有釋義。最受學界認可的《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解釋為“象眾水并流,中有微陽之氣也”[2],但學界大部分認為“微陽之氣”的來源并沒有根據(jù)。《字源》中解釋為“象形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形態(tài)各異,而以為基本型體。像水蜿蜒流動之形。”[3]《漢語大字典》中首先引用了《說文》的解釋,之后梳理了“水”的現(xiàn)代含義:化學解釋、江河湖海、雨水、洪水、汲水等與水直接相關的含義,以及動植物、水平測量、方言、星宿、姓氏等延伸含義。例如“汆”是典型的水字底,表示把食物放入水中稍微煮一下,“入”“水”兩字合為一字,從字形就可以分析出字義。“淼”由三個“水”組成,有詞“煙波浩渺”也寫作“煙波浩淼”,三水“淼”充分體現(xiàn)了水勢浩大。《康熙字典》(以下簡稱《康熙》)中收錄《說文》、《周禮》、《左傳》、《史記》等書,對“水”的引用和歷史釋義作集中整理。
(二)歷史演變
在“水”的字形演變上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水”在商及之前時期的甲骨文字中常見、、[4]等字體,可見最初甲骨文中對字形的限制并不嚴格,曲線有雙有單,有左有右,兩旁表示水花的點的數(shù)量也并不完全一致。自西周始,字形才較為固定,呈左蛇形單曲線、兩側分別為兩點的樣式,常見為、、。《說文》中整理的小篆字形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美學形態(tài),流線型線條代表河中水,兩側點狀水花拉長呈線形。從漢隸開始,水的字形漸從弧線圓角歸于直線方筆,整個字更偏向正方形,例如、、。
需要指出的是,冫、氵和水字旁皆可作為部首,但只有“水”單獨作為偏旁,偏旁與部首并不能混為一談。偏旁是構成合體字的某一個部分,合體字的出現(xiàn)就代表著偏旁的出現(xiàn),而部首則是自許慎的《說文解字》始。
二、“水”的同化異化
“水”字作部首時,上、下、左、右皆可為之,但有一些字雖然以水作部首,卻并非由“水”演化而來,例如“永”字。“永”字屬于累增,即指字中本無“水”部,但也表示與水相關的含義,后世在整理“水”字部時便以“水”作為“永”字的部首,擴大了“水”字部的漢字數(shù)量。
(一)自然演變
自然演變是最正常的一種變化,指的是原本字形中帶有“水(氺)”且與水有關的字,經(jīng)過演變而形成今天的字形,這種情況通常出于漢字的符號性、表意性、審美性、工具性、可讀性等屬性的推動作用。以“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順序舉例,“泉”的演變順序為:----;“漿”為:---/;“沓”為:/---。
(二)累增
《現(xiàn)代漢語字典中》在“水”字部可以查到“永”,但根據(jù)《字源》一書中,“永”字的演變順序從左到右分別為“商—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說文》小篆—漢—楷書”,如右圖:,再加上《說文》中的注釋可以得知:“永”原表示“水長也”[5]即水流長,從甲骨文的字形也可以看出,永字描摹的是江河的形態(tài)。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永字只保留了“永遠、長久”和“姓氏”的含義,已經(jīng)與水無關了。
(三)分化
分化這一情況在水旁部首字中情況較少,但也有例可循。《說文》中記“泰”之意為“滑也。從廾從水,大聲。夳,古文泰。”[6]寫作,后人解釋為兩種含義,其一為古文“大”作人,下加“二”為“仌”的變形,以示人走在冰上滑為“泰”,后同“太”;另一形作,釋為雙手(廾)掬水,水從手中滑下。《說文》的古形體在后世為“太”之本字,而且后世多用“泰”同“太”,表示“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7]。“泰”的氺字底就是由部首“水”分化而來,以氺旁為部首的字有的與水相關,有的與水完全沒有關系,是由其他字形訛化而來,按照王盡忠先生在其《部首的產(chǎn)生發(fā)展演變》一文中對部首演變的分類,所有以氺字底為部首的字都應當歸在“分化”中,但由于訛變的情況也不少,因此另開一節(jié)專講訛變是很有必要的。
(四)訛變
訛變在氺字底的情況中字例頗多,如“求”、“隸”、“暴”等都屬于這種情況。“求”在《說文》中解釋為:“皮衣也。從衣求聲。”[8]本意是皮毛外翻的裘衣,寫作:,但篆體中因為其字形不明顯,故多加一“衣”寫成“裘”,但在書寫中,人們?yōu)榱朔奖悖ǔ2粚憽耙隆保詫懗伞扒蟆庇脕肀硎尽棒靡隆保笠颉扒蟆痹黾恿似渌暮x,故采用“追加”法作“裘”表示原意。所以“求”其實與“水”毫無關系,只是在后世人們的整理中,為了檢索方便而放在了“水”字部。“暴”雖然在現(xiàn)代漢語中念作“bào”,歸入“日”字部,但在古文中作“pù”,《說文》:“暴,晞也。從日,從出,從収,從米。”[9]《說文》小篆寫作,如同一只手捧著米去曬太陽,所以“暴”下面的象水底實際上是由“米”字訛變而來的。“桼”在《說文》中解釋為“木汁,可以?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10]它的篆體寫作,字中和下面共六個點仿照漆樹汁液滴下來的樣子。“隸”在《說文》中解釋為“從又,從尾省。又,持尾者,從后及之也。”[11]小篆寫作,仿佛一個人用手抓住了尾巴,象水底由尾字轉化而來。
三、結語
“水”旁部首字中,與水有關的占大多數(shù),但也有一些特例,這些特例平時并不為人所注意,在字形變化中也有許多非自然演變的例子,總結歸納這些實例有助于對漢字歷史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加以了解,補充現(xiàn)代簡體字所丟失的內(nèi)容,對漢字今后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董淑華.漢字演變與文化綜論[M].吉林 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08.60-61.
[2][5][6][7][8][9][10][1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商務印書館,1996.
[3]李學勤.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4]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編[M].中華書局,1965.431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