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楠 唐娟
【摘 要】目的:探究危重病人轉運中運用品質管理圈活動應用效果。方法:資料隨機選取本院2017.12--2018.05收入危重病人82例作為本次觀察對象,按照入院先后順序不同分為觀察組40例,對照組42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轉運模式,觀察組予以品質管理圈活動下轉運模式,對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溝通部門交流銜接為5.0%低于對照組為40.5%,轉運中觀察與監護為17.5%低于對照組為76.2%,兩組差異有意義(P<0.05),觀察組再次評估病情與記錄5.0%低于對照組7.2%,與接收部門交界7.5%低于對照組9.5%,兩組差異無意義(P>0.05)。結論:危重病人轉運中實施品管圈活動,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科室整體護理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品質管理圈;危重病人;轉運;不良反應率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5-266-01
品質管理圈又稱為品管圈,指工作性質相似者以7~12人組成小組,選定質量改進活動主題,以主題為目標進行持續性質量改進活動[1]。品管圈活動特點為自下而上、團隊合作持續質量改進方式。危重病人病情變化快、病情復雜、意識障礙等癥狀,會由于病情需要進一步治療、診斷需要院內轉運,會增加轉運途中風險事件。有研究報道顯示,臨床約有71%患者在轉運途中或檢查途中出現輕微或嚴重并發癥[2]。因此,快捷有效院內轉運成為危重患者治療重要環節。本科成立品管圈活動,減少由病情觀察不到位、溝通告知義務不到位造成的意外事件。本文就品管圈活動應用于危重病人轉運效果探究,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取本院2017.12--2018.05收入危重病人82例作為本次觀察對象,按照入院先后順序不同分為觀察組40例,對照組42例,本次所有患者均由我院專業醫師確診;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中男30例,女12例,年齡14~78歲,平均(46.3±3.1)歲,其中打架4例;車禍16例;腦梗死14例;腦出血8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21~74歲,平均(50.3±3.4)歲,其中打架3例;車禍10例;腦梗死20例;腦出血7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轉運模式,做好防護工作,避免轉運過程中出現不良事件,做好引流管防護。觀察組予以品質管理圈活動轉運模式,具體如下:召集科室醫務人員召開品管圈會議,主題以工作中遇到5大問題選取主題,依據上級政策、可行性以及圈員能力選取主題。本次選定主題為“提高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執行率”為活動主題,對主題定義作標準化界定。2.根據我科轉運過程中存在問題以及我院轉運病人規定,制定科室入院轉運調查表,包括:轉運前準備工作不充足、病例資料不全、病情未評估、托管未妥善管理、供氧不足,氧氣枕使用時未按壓、簡易呼吸器使用不當,意外傷害,顱內出血患者轉運過程中路程顛簸,引起顱內出血加重,搬運當時不合理,顱腦損傷、椎體骨折、骨盆骨折。3.列出問題出現主要原因以及相應對策,指定負責人具體落實、考核。轉運前對患者基本病情評估,針對病情做好防護措施。加強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培訓,要求護理人員轉運過程中具體要求,包括轉運時間、目的地,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降低轉運過程中風險,轉運取得患者以及家屬知情同意。轉運者應當由醫生或護理人員,轉運途中根據病情選取合適用具,轉運清醒患者檢查轉運床安全性能,若昏迷、無意識患者則選取保護用具進行約束。轉運前護理人員需要向接受部門做好一般資料對接工作,包括姓名、病情、使用儀器等。若轉運僅為影像學檢查,應提前做好溝通,予以便利。轉運過程中做好體位護理,保護管道,觀察生命體征。做好與轉運部門交界工作。轉運過程中盡量保持平穩快速,避免患者二次受傷。同時科室建立合理獎懲制度,并對工作量滿意度考核掛鉤。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轉運途中出現不良事件加以統計比較,其中包括針頭堵塞、輸液架脫落、設備故障、導管脫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溝通部門交流銜接為5.0%低于對照組為40.5%,轉運中觀察與監護為17.5%低于對照組為76.2%,兩組差異有意義(P<0.05),觀察組再次評估病情與記錄5.0%低于對照組7.2%,與接收部門交界7.5%低于對照組9.5%,兩組差異無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危重病人轉運工作屬于護理安全質量管理重要內容,危重病人自身病情危重、病情變化快等不確定因素,加之各類檢查種類繁多,轉運頻率高,增加不良事件發生率。因此,加強護理風險管理,積極搶救維持病人基本生命體征,減少二次損傷,為進一步診治提供條件,對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致殘率、死亡率起著重要臨床意義[3]。品管圈活動開展,能保證轉運途中病人安全需求,有效保障醫院基礎安全醫療質量。李宏,姜金霞,杜云海等[4]研究中通過實施6個月品管圈模式管理危重病人轉運,通過各項整改措施落實,科室不安全事件發生率由26%下降至0.9%。充分體現品管圈活動實施對科室整體醫療服務質量提高起著積極作用。
本文研究表明,對轉運危重病人實施品管圈模式管理,能減少科室不良事件發生率。品管圈相比較傳統護理模式,屬于一種自下而團隊合作管理活動,區別傳統護理被動模式。因此,品管圈管理模式開展,能促進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對存在臨床問題加以分析、擬定解決措施,相比較傳統管理規章制度存在本質區別,具有針對性、合理性。同時,品管圈模式能提高小組成員集體榮譽感,培養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能促進護理質量可持續發展。對提高醫院整體形象,優質護理開展都起著促進作用[5]。
綜上所述,轉運危重病人實施品管圈模式管理,能減少科室中不良事件發生,屬于提高整體護理品質管理一種有效手段,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月莉,王群.品管圈在急診危重病人轉運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21(z2):195-195,196.
[2] 徐衛容,李磊,林洪波等.品管圈在急診危重患者安全轉運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9):665-666.
[3] 劉蕊.品管圈在急診科送病人到病房的時間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9):2490-2491,2492.
[4] 李宏,姜金霞,杜云海等.品管圈在急診患者入院安全轉運中的應用效果[J].上海護理,2016,16(6):46-49.
[5] 王玲,王翠玉.品管圈在降低急診危重患者轉運缺陷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9):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