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民 林國秋 賴暉明 黃名威
【摘 要】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PICCO)是一種在肺溫度稀釋技術和動脈脈搏曲線面積分折技術計算每博輸出量,從而計算出連續心輸出量,同時還是是一種檢測重癥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參數的主要監測。其特點具有微創、簡便、精確和不間斷的監測心輸出量,能夠有效的提高危重癥血流動力學監測的精確性。在臨床上應用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能夠對患者的血容量狀態進行評估,可以對患者的液體管理進行指導,達到患者的預后得到改善提高的效果。同時有利于醫護人員更好的對患者的病情治療進行指導、評價或改進。
【關鍵詞】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PICCO);臨床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R9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5-294-01
危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以及呼吸穩定性是難以達到一個較好的平衡狀態[1]。血流動力學主要的目的是起到有效預防組織灌注和氧合不足的問題,對于臨床上的危重患者而言進行血流動力學的監測是臨床上對病情精確的診斷、指導治療、評估治療反應和氧輸送水平最為重要的手段。
1 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的含義及其特點
1.1 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的含義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采用Swan-Ganz漂浮導管監測血流動力學是血流動力監測的重要標準,但是此項技術需要有專門的操作技術人員對其進行操作,并且對有創技術要求較高,并發癥也相對較多[2]。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在不停的尋找更加科學可靠、操作更加簡單易懂的監測方法。在1983年,PICCO技術的概念首次被Wesseling提出,在目前的臨床應用中PICCO是最熱門的監測血流動力學變化的一項技術。在危重癥的醫學領域當中PICCO應用相當廣泛,并且PICCO技術需要測量的指標參數較多,能夠比較全方位的反映出血流動力學參數和心臟舒縮功能的變化。其中包括:全心舒張末期(GEDV)、持續心輸出量(CCO)、胸內容量(ITBV)、血管外肺水(EVLW)、脈壓變異(PPV)、每博量變異(SVV)、外周血管阻力(PVR)、全心射血分數(GEF)、肺血管通透指數(PVPI)、心功能指數(CFI)[3]。特別是ITBV和EVLW兩個指標,可以更加精準的反映出體內液體量的變化大小。ITBV是一項可以反映危重患者的循環血容量的指標,其通過左、右心腔舒張末期容量以及肺血容量所組成,這和心腔充盈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由容量參數反映出的心臟容量的狀態消除胸腔內壓力和心肌順應性等其它因素對壓力參數造成的干擾,可以更加精準的反映出心臟容量負荷的真實情況。
1.2 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的特點 一般而言,危重患者都要進行積極的液體復蘇或者是利用血管活性藥品將灌注壓提升的一定程度,由此達到維持組織灌注的效果[4]。在臨床上常見的指標有PAWt、CVP等一些受到自主呼吸、心室順應性、胸腹腔內壓和機械通氣等因素影響,往往無法精確判斷容量的狀態。PICCO能夠更加簡便,并且微創和高效比的對動脈壓、每博量和心率等數據進行測定。
2 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在臨床中的應用及問題
2.1 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 高科技的血流動力學監測是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來說是一項能夠優化治療的重要條件。最能夠符合要求的心輸出量監測需要達到不間斷、可靠、無創、高性價比以及運行獨立,并且還需要具備可以快速反應的時間。除此之外,還要測量心臟前負荷對此進行判斷血容量減少或過多。在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對關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監測進行過多報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與其它部位的心肌梗死存在不同,其極其容易出現血壓低、心率慢等血流動力學不穩的表現[5]。
2.2 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在臨床中發現的問題 有研究表明,對于某些疾病患者使用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進行持續心輸出量時的參數不如經肺熱稀釋法來得準確。另外有研究發現對于ICU的機械通氣患者,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能夠得出心功能的指數和GEF可以精確的評估出左心室的收縮能力,但對于右心室功能不健全的患者則會出現指標偏小的現象。
綜上所述,在現如今的科學技術當中還沒有能夠徹底替代有創監測心排血量的無創手術,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作為當下最為實用的微創技術能夠獲取準確的數據,對液體和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對于制定患者后續的治療方案也提供了巨大的幫助。隨著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對于各項血流動力學參數的臨床意義的進一步研究,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測定技術會在更多的危重癥的疾病治療當中產生更深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Wernly B, Lichtenauer M, Franz M, et al. 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in acute heart failure patients[J]. Wie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 2016, 128(23):1-6.
[2] 齊海軍, 王麗, 王祥. 血流動力學監測在心力衰竭中的臨床應用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6, 36(3):748-750.
[3] Wurzer P, Branski L K, Jeschke M G, et al. Transpulmonary Thermodilution Versus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for Cardiac Output Measurements in Severely Burned Children.[J]. Shock, 2016, 46(3):249.
[4] 劉亞林, 鄒帥, 趙中林,等. PiCCO監測技術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體復蘇及血管活性藥物應用中的指導作用[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10):2254-2256.
[5] Wei Z, Danzeng Q, Feng X.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predicts outcomes of pulse indicator contou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directed goal therapy:A prospective study[J]. Medicine, 2017, 96(39):e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