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益

拔罐是中醫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不同的拔罐方法發揮的作用也不相同,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拔罐的那些事。
竹罐是采用直徑3~5厘米堅固無損的竹子,制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長的竹管,一端留節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內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圓筒,用砂紙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即可。其優點是輕便耐用,便于攜帶,經濟實惠,不易破碎;竹罐吸附力大,不僅可以用于肩背等肌肉豐滿之處,而且還可用于腕、踝、足背、手背、肩頸等皮薄肉少的部位。缺點是易燥裂漏氣,且不透明,難以觀察罐內皮膚反應,故不宜用于刺血拔罐。
玻璃罐由耐熱玻璃加工制成,形如球狀,下端開口,小口大肚,按罐口直徑及腔大小,分為不同型號。其優點是罐口光滑,質地透明,便于觀察拔罐部位皮膚充血、瘀血程度,從而掌握留罐時間,特別適用于走罐、閃罐、刺絡拔罐及留針拔罐。缺點是導熱快,易燙傷,容易破損。
抽氣罐是用有機玻璃或透明的工程樹脂材料制成,采用罐頂的活塞來控制抽排空氣,利用機械抽氣原理使罐體內形成負壓,使罐體吸附于選定的部位。其優點是不用火,排除了安全隱患且不會燙傷皮膚;操作簡便,可普遍用于個人和家庭的自我醫療保健,是目前較普及的新型拔罐器。缺點是無火罐的溫熱刺激效應。
坐立位 坐立于木凳上,暴露后頸及背部,有利于吸拔頸肩、腰背脊椎兩側及大腿前上側膝部等部位。
俯臥位 背面而臥,或頭轉向一側或向下,下墊枕頭,上肢自然置于軀干兩旁,肌肉放松,呼吸自然,暴露背部、下肢,有利于吸拔腰背、脊椎兩側及下肢后側等部位。
側臥位 側臥位有利于拔胸脅和下肢內外側等部位。
仰臥位 仰面而臥,頭下墊枕,下肢平伸或膝下墊枕,上肢自然置于軀干兩旁,或屈肘置于頭部兩側,肌肉放松,暴露胸部、腹部及上、下肢前內側,有利于吸拔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側等部位。
在火罐共性的基礎上,不同的拔罐方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走罐具有與按摩、刮痧相似的效應,可以改善皮膚的呼吸和營養,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對關節、肌腱可增強其彈性和活動性,促進周圍血液循環,還可增強胃腸蠕動,興奮支配腹內器官的神經,增進胃腸等臟器的分泌功能等。緩慢而輕的手法對神經系統具有鎮靜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對神經系統具有一定的興奮作用。
循經走罐還能改善各經功能,有利于經絡整體功能的調整。再如藥罐法,在罐內負壓和溫熱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開放,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藥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據用藥不同,發揮的藥效各異。如對于皮膚病,其藥罐法的局部治療作用就更為明顯。水罐法以溫經散寒為主。刺絡拔罐法以逐瘀化滯、解閉通結為主,針罐結合則因選用的針法不同,可產生多種效應。
拔罐出現水皰不要緊張,這主要是由于留罐時間太長導致的。如果皮膚上出現的是小水皰,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處理,只要注意防止其擦破引起感染就可以了;如果是大水皰,那么最好用干凈的針挑破,令里邊的液體流出來,這樣可以有效預防出現感染。
拔罐后出現出血情況不要緊張,用干凈的干棉球吸干血跡就可以了。出血的原因是由于拔罐之后局部皮膚出現了紅暈或者是瘀血,這都是正常現象,過段時間之后流血會自行消失。如果瘀血的情況比較嚴重,那么再次拔罐時應該換一個位置。
很多人喜歡在拔罐后立即洗澡,但是專家告訴我們,拔罐后立即洗澡易造成肌膚的二次傷害,對身體非常不利。這主要是因為拔罐之后皮膚會變得敏感和脆弱,如果這個時候洗澡,皮膚很容易出現炎癥。
拔罐后患者的身體會比較虛弱,并且全身的毛孔處于張開的狀態中。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注意保暖,令風邪入侵體內,不僅不能夠令身體快速恢復健康,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并且患風寒感冒。
拔罐后應該將所有的用品進行消毒,同時施術者的雙手也要進行常規消毒,這樣對于下一次的使用更加安全。
1.皮膚過敏、皮膚損傷者拔罐有可能加重過敏癥狀。而且皮膚潰瘍的地方也不能拔,否則易引發感染,加重潰瘍。
2.孕婦、月經期女性 尤其是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孕婦如果進行不適當的拔火罐可引起先兆流產等。月經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在經期拔小腹或者是拔腰骶部,會引起月經過多。
3.身體虛弱的人 有些人不宜接受拔罐治療,如患有心臟病、血液病、皮膚病、結核病、骨質疏松、晚期癌癥及各種傳染病者,體質弱、老年人最好也慎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