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金融快報》7月16日文章,原題:為什么說貿易戰傷不了中國美中貿易爭端不斷升級。許多人議論抑制中國貿易政策的是非曲直,但鮮有討論中國為何會采取那種做法,以及這在目前全球貿易規則下可能意味著何種發展前景。
眾所周知,二戰后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的發展中國家屈指可數。那些做到的國家,靠的是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本土產業。這些少數國家集中于東亞。中國開始經濟改革開放是40年前,而加入世貿組織是2001年。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趨嚴和全球價值鏈廣布的背景下,中國決策者面臨棘手的改革選擇,但他們十分清楚什么事可為之,什么事不可為。
任何國家制定開放戰略必然服務于國家發展目標。對中國來說,思路十分清晰。在某個發展階段,設計開放戰略就是為實現該階段的國家目標。這種對于經濟開放的明確看法,反映在中國發展戰略中那些務實且循序漸進的改革措施中。比如,當中國計劃升級產業基礎時,放棄了實行20余年的外商投資“正面清單”,轉而采用“負面清單”。
1995年中國出臺首份外商投資“指導目錄”,此后對外資股權限制性措施相對穩定,2007年達到最多的186項。到2015年又大幅減少到95項,并在2017年將限制進一步降低到63項。按產業來看,這些限制的重點從制造業逐步轉向服務業。
中國政府曾對市場準入、股權、產品、規模和監管方面設定許多條件。如今,放寬部分限制,因為北京領導人確信現在中國經濟到了需要減少限制的發展階段。比如,從第一份“指導目錄”出臺以來,中國的銀行業一直是外資“禁區”,后來才允許外資進入,限于25%以內的股份。但隨著外國銀行占銀行資產總額的比例從2007年的2.4%降至 2016年的1.3%,限制可逐步放松了。
在最近的美中貿易爭端背景下,中國的體量和戰略耐心將促使美國回到談判桌前。從非傳統經濟政策的角度看,讓人得以一窺一個國家是如何拿回被撤走的發展梯子的。
發展中國家須(像中國那樣)發揮戰略性作用。就如“一帶一路”這樣的重要倡議,能令其他國家有機會創造性地利用對基礎設施的重視,取得朝向全球貿易體系所急需的靈活性。▲
(作者阿尼爾·卡努戈,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