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名
18日是開放陸客赴臺觀光十周年,不過對島內旅游業來說,陸客來臺人次已從2015年的最高峰驟降,這樣的紀念日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
16日,多家島內媒體對陸客赴臺十周年的一些數據進行了盤點。《中國時報》稱,2008年開放陸客來臺后,兩岸航班快速增加,2009年就已從過去的“零起降”沖到1.8萬架次;航點也是遍地開花,熱鬧的景象在2015年達到高峰,當年有7.7萬架次兩岸航班在臺灣各機場起降,每月平均有6422架次。不過2016年蔡英文當局上臺后,兩岸關系快速降溫,陸客不來臺灣,航空市場跟著走下坡,兩岸航班每月平均掉到6179架次,2017年更衰退到每月平均5543架次。航空界高層透露,臺灣出發去大陸的旅客并沒有減少,反而有增加跡象,航班減少主因在于陸客團少了。
陸客大幅減少的原因之一,是民進黨當局嚴審陸客來臺。足跡國際旅行社總經理謝長達表示,曾有陸客來臺前依法準備、申請相關資料,沒想到竟被刁難了半小時,要求看財力證明,更質疑文件造假等,怎么解釋都沒用,根本是把陸客往外推。相反,大陸持續歡迎臺灣旅客前去觀光。2017年有392萬臺灣民眾前往大陸,今年1月至5月臺灣人到大陸旅游,也累計達166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8.28%。旅游業者推估,今年臺灣人訪陸將首次突破400萬人次大關。與這種局面相反的,是臺灣觀光業成“慘業”。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內政部移民署”的數據顯示,大陸健檢醫美、專業交流和商務交流的來臺人數都在減少。其中健檢醫美人次從2013年的最高9.5萬到2015年降至5.8萬,2017年更慘,跌至1.9萬人次。
據“中央社”報道,臺當局對此的解釋是:10年來陸客漸漸從過去團客行演變為自由行、深度游,旅游質量漸漸提升,對觀光產業是正面影響。不過數據不會騙人,島內統計顯示,陸客觀光產值2015年達2196億元(新臺幣,下同),2016年為1644億元,2017年降到1124億元,兩年內減少1072億元。調查還發現,2017年大陸共1.3億人次出境旅游,但赴臺陸客只占總數的2%,相比2015年的3.5%相去甚遠,是開放陸客來臺后的最低紀錄。花蓮縣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義豐稱,即使臺灣觀光局每年打出“1000萬旅客來臺”口號,但旅游業者感受不到,因為東南亞旅客的消費力遠遠比不上陸客,“蔡政府上臺這兩年是目前觀光最低潮時期”。
2008年6月,臺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簽署“海峽兩岸關于大陸居民赴臺灣旅游協議”,陸客赴臺旅游首發團于當年7月4日抵臺,當月18日陸客赴臺觀光正式開放。《中國時報》16日評論稱,觀光不僅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通過交流而讓兩岸人民相互了解,一旦大陸人愛上臺灣的人事物,誤解、敵對、紛爭一定可以避免。▲
環球時報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