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新課程改革的學習,在農村初中實施“自主互助、展示反饋”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微課可作為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重要載體、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手段、補充課外知識的重要方式,受到越來越多農村教師的重視。本文分別從農村語文教學微課空間之“不微”、微課運用之“威”、微課普及之“危”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微課空間之“不微”;運用之“威”;普及之“危”
經過十多年的“自主互助、展示反饋”課改實踐,我校語文教師新課程的實施能力有了明顯的進步,引導組織能力、課堂駕馭能力以及反思能力也得到不斷提高;但是對于如何提高學生課前預習效率、有效突破重難點和激發學習興趣等方面,還是存在不同的短板。因此,教學是一種多元復雜的活動,不僅要有教育方針、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心理理論的指導,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也要與時俱進,借助一定的教學媒體來實現教育優化。
一、 農村語文教學微課空間之“不微”
“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構思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它的形式是自主學習,它的靈魂是“微”:教學內容小,時間簡短,切題迅速,收尾快捷。而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視,語文教學若能使用微課如錦上添花,獨具魅力,必將受到歡迎。因此微課在語文教學中有其存在的巨大空間,所以微課又“不微”。
(一) 新課改語文教學模式的需要。我校實行的“自主互助、展示反饋”新課改教學模式中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學生預習,這一環節主要的學習任務是放在課外,要求學生在預習時依標查閱資料;可農村的孩子條件不夠,往往會出現無資料可查,影響了預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二) 農村教師知識更新的需要。互聯網信息大時代的到來,人類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知識更新如此之快,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也在改變,身處信息相對閉塞的農村的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積極更新自己的知識?
(三) 新時代學生發展的需要。新時代學生接觸網絡、熟悉網絡、熱愛網絡,已下自成蹊,逼著我們教師去思考怎樣發揮網絡的優勢用于教學,宜疏不宜堵……
二、 農村語文教學微課運用之“威”
在高級晉升培訓學習網絡課程時,我了解到“微課”的奇異功效,并經過多次的一線授課實踐,嘗到了語文教學使用“微課”進行授課的甜頭,興奮不已,也收獲了一些實踐經驗。
(一) 解決預習瓶頸,促進自主學習。我校實行的“自主互助、展示反饋”新課改教學模式,以先學后教的形式,用導學案指導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完成知識的傳授;但這種方式的不足是學生在課外預習中出現的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解決,久而久之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導致成績下滑。微課的介入運用,猶如枯木逢春,恰使該問題迎刃而解。在設計和制作語文微課時,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打破語文課本的框框,打通課內與課外學習的聯系,生動形象地呈現語文課預習所需要的信息圖像,為學生的預習開山鋪路,釋疑解難,促其養成隨時隨地自主預習的習慣。
例:多次教學中布置學生預習《范進中舉》,都有好幾個學生提到類似的問題“為何胡屠夫提的是豬大腸而不是別的?在當今的市場上豬大腸賣得還較貴,還是登堂入室的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呢?”
為解決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筆者編輯了一個能接近反映當時社會窮困潦倒的特景縮寫:大街上到處都是滿臉滄桑的老人,鞋子補了又補;面黃肌瘦的小孩,快要餓死;衣衫襤褸的婦女,蓬頭垢面,模糊得不成樣子;街市生意慘淡,顧客稀少,門前冷落……面對微課的此情此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到學習體驗中;再去閱讀課文胡屠夫說的“自從進了你家門,這十幾年,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哩!可憐!可憐!”此時學生自然而然地發現在當時食不果腹的社會里,豬大腸肯定是豬身上最便宜的東西,寫胡屠夫提大腸去看女婿,最能表現出其嫌貧愛富、惜錢如命、世態炎涼的特點。
因此把微課和新課改教學模式緊密相結合,有助于自主預習中盡情發揮兩種教學方式的優勢,使學生在思考中碰撞出火花,踢開預習路上的絆腳石,鍛煉自主預習能力。
(二) 突破重點難點,激活語文課堂。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歷史的跨越、年齡的代溝,學生缺乏語文作品的類似生活閱歷,加上綜合分析、理解感悟能力不強,會出現教師授課時重點、難點不好掌握;也會存在課堂沉默、教師報報答案、或自問自答的現象,這顯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這時教師就需要拓展延伸資料,思考運用多種方法來嘗試突破,其中若有微課的及時介入,以其直觀易懂、圖文并茂的穿插、形象生動的特點,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講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的重點:如何讓學生理解父愛的深沉與偉大?就可以借助微課來講解“望父買橘”這個片段,理解作者如何利用人物動作、細節描寫讓《背影》更感人。
1. 觀微課,觸心靈。先讓學生觀看其父輩為自己無私付出的場景,父親在工地揮汗如雨的場面,父親在田間臉朝黃土背朝天等等畫面的微課。再來觀看分析課文中父親買橘子的微課(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直觀形象地看父親買橘的過程和動作,栩栩傳神,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觸動心靈。
2. 引問題,促思考。父親在遭遇家庭一系列變故之下,為何要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臺?為我做這樣一件危險而又艱難的事情?
3. 論要點,助品味。讓學生小組討論,抓住重點,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父親爬上對面的月臺的艱難,從而根據片段的動作和細節描寫,真切地品味到父愛雖無言,父愛卻如山。
4. 憶微課,悟真情。微課具有鮮明的可重復性、可選擇性特點。當教師發現還有部分學生對重難點掌握不好時,就可通過微課回放,再次回憶分析父親動作、細節描寫,來領悟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為此,微課會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得更加靈活,教師可根據學生接受程度來決定視頻快慢、暫停或反復,直到看懂為止;不懂得做記號,或提出質疑,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激發興趣靈感,打開寫作思路。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微課可以提供較大的幫助。微課演示能夠在課堂上利用它的直觀性和真實感,將學生的心理感應觸發出來,使他們如臨其境,心聽其聲,將學生的感知、寫作與生活聯系到一起,加大信息量,彌補“生活空白”,從而激發起學生寫作的欲望,起到較好的拋磚引玉效果。
例如,一次寫以“愛”為主題單元的習作時,為了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激發創作欲望,我事先下載制作了汶川地震和九寨溝地震的微課視頻:表達災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畫面。躺在廢墟中血肉模糊的百姓,那驚恐失魄的孩子,千千萬萬擔驚受怕的群眾,善良的人們通過電話、短信、網絡千方百計地傳遞著人間真情,溫馨愛心。學生們看到這些熟悉感人的鏡頭,頓時感慨萬千,這里面很多都是他們在電視上曾經見過的,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一邊展示微課,一邊喚起學生的情感,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并發揮想象,把看到的、想到的說出來與大家共享。經過扎實的反復“觀看——回憶——口頭交流——寫作——修改”的過程,學生這次習作寫得十分精彩。
因此,運用微課進行作文教學,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是單一的思維過程,而是伴有豐富的情感體驗的認知過程,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協同活動,進行聯想想象,會大大促進作文教學的優化。
三、 農村語文教學微課普及之“危”
在農村運用適當的微課進行語文教學,可以說是“萬里長征才剛走第一步”,與城市相比還相差甚遠,特別是農村要真正利用微課還真是“路漫漫其修遠矣”,主要表現在:
(一) 微課運用能力的欠缺。我們語文教師經常在教學中想用些微課,可苦于電腦使用能力差,制作微課受到人手不足、技術設備不足的限制。
(二) 微課技術培訓的缺失。農村教師只能在晉級和常規培訓中學些微課知識,嚴重缺乏微課專題培訓。
(三) 農村網絡硬件的滯后。受經濟條件限制,學生家里缺乏語文學習的基本設備,即使老師有微課資源也沒辦法被充分利用,導致學生預習和復習經常達不到目標要求。
總之,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農村繼續深化實施“自主互助、展示反饋”的課改模式,語文教學的前方道路肯定布滿荊棘;但語文教師還是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學會熟練運用微課引導組織教學,實現知識學習與能力發展齊頭并進。
參考文獻:
[1]鄭有才,張正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2]袁云飛.翻轉課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和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5(4).
[3]倪文錦.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J].教育評論,2003(3).
作者簡介:
陳聲華,福建省建甌市,小橋中學。